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归纳逻辑例子

归纳逻辑例子

归纳逻辑例子【篇一:归纳逻辑例子】1.什么是归纳逻辑归纳逻辑是研究归纳推理以及含有归纳推理的归纳法的逻辑理论。

归纳逻辑有两种基本形态:古典归纳逻辑和现代归纳逻辑。

这种划分主要不是按归纳逻辑的历史发展阶段,而是按研究方法的不同。

2.归纳逻辑发展史系统研究归纳法,奠定归纳逻辑的理论基础,并使归纳逻辑取得它在逻辑科学体系中应有地位的是英国自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

古典归纳逻辑从培根开始,经过赫舍尔(j.f.herschel,1792~1871)和惠威尔(w.whewell,1794~1866)等人的发展,在英国著名逻辑学家约翰?穆勒那里达到了顶峰。

归纳逻辑真正蓬勃发展起来是在数理逻辑在各种逻辑分支中得到广泛应用、概率论被引入归纳逻辑之后。

当代归纳逻辑的研究正朝着多方向发展,比如探讨归纳逻辑与人工智能的联系,对归纳逻辑作计算机分析等等。

3.研究归纳逻辑的意义归纳逻辑主要研究归纳推理,而归纳推理是科学认识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科学认识总是从认识个别事物、个别实例开始,从中归纳和总结出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和一般规律。

归纳法又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那么什么是不完全归纳法?那么什么是完全归纳法?打个比方吧,有一箱苹果,我拿了三个来尝一尝,是甜的,于...1.什么是归纳逻辑归纳逻辑是研究归纳推理以及含有归纳推理的归纳法的逻辑理论。

归纳逻辑有两种基本形态:古典归纳逻辑和现代归纳逻辑。

这种划分主要不是按归纳逻辑的历史发展阶段,而是按研究方法的不同。

2.归纳逻辑发展史系统研究归纳法,奠定归纳逻辑的理论基础,并使归纳逻辑取得它在逻辑科学体系中应有地位的是英国自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

古典归纳逻辑从培根开始,经过赫舍尔(j.f.herschel,1792~1871)和惠威尔(w.whewell,1794~1866)等人的发展,在英国著名逻辑学家约翰?穆勒那里达到了顶峰。

归纳逻辑真正蓬勃发展起来是在数理逻辑在各种逻辑分支中得到广泛应用、概率论被引入归纳逻辑之后。

当代归纳逻辑的研究正朝着多方向发展,比如探讨归纳逻辑与人工智能的联系,对归纳逻辑作计算机分析等等。

3.研究归纳逻辑的意义归纳逻辑主要研究归纳推理,而归纳推理是科学认识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科学认识总是从认识个别事物、个别实例开始,从中归纳和总结出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和一般规律。

归纳法又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那么什么是不完全归纳法?那么什么是完全归纳法?打个比方吧,有一箱苹果,我拿了三个来尝一尝,是甜的,于是我得出了结论:这箱苹果是甜的。

这是不完全归纳法。

如果我把整箱苹果每一个都咬一口,结果每一个都很甜,从而我也得出了结论:这箱苹果是甜的。

这是完全归纳法。

什么叫归纳法?简单地说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有一个笑话:“从前,有个财主给他的儿子找了一个老师,第一天老师划了一横,说这是一个“一”字,第二天老师划了两横,说这是一个“二”字,到了第三天,财主儿子想今天老师一定会教“三”字,就预先在纸上划了三横,果然这天先生划了三横,说这是“三”字。

于是财主儿子就得出了一个结论:第四天、第五天、……那一定是四横、五横……所以就对财主说:“爸爸,你用了着请老师了,我什么都会了。

”于是财主很高兴,就把老师给辞退了。

过了几天,财主要请一个姓万的亲戚吃饭,就叫儿子写请贴,可是等了半天,也不见儿子出来,财主就亲自到房间去催,只见儿子趴在地上,满头大汗,一见到财主就抱怨说:“什么不好姓,干么姓万,从大清早到现在,我才划了五百多横呢?” 这虽然是一则笑话,可财主的儿子怎么会得出“第四天、第五天、……那一定是四横、五横……”的结论呢?这里用的就是“归纳法”,不过,这个归纳推出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罢了。

【篇二:归纳逻辑例子】是运用逻辑方法分析法律规范的结构、内容、适用范围、概念之间的联系,以求对法律规定有一致的理解.逻辑,是一种思维. 是创作世界可知的先进科技,猜想的一个思维模式. 也就是说,给你一个平面图,你能在大脑里想象成立体的、可知的实体【篇三:归纳逻辑例子】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传统的方法论把归纳逻辑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并辅之以证实主义的经验检验,而演绎逻辑则因为被认为不能增加任何新的内容而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演绎逻辑一般可以理解为三段论式的假设一一演绎,即从前提出发经过演绎推理而得出结论。

按照公认的观点,演绎逻辑与科学发现是无关的。

用费尔巴哈在《科学哲学的兴起》一书中的话来说,逻辑证明即所谓演绎,结论是由别的陈述,即被称为是论证的前提进行演绎而获得的。

论证应构造得如果前提为真,结论也必定为真。

例如,从‘一切人都有死和苏格拉底是人这两个陈述,我们可以得出‘苏格拉底亦有死的结论。

这一例子说明了演绎的空虚,结论并不能陈述多于前提中所说的东西,它只是把前提中蕴涵着的某种结论予以说明而已。

它并未在前提中加上什么。

它只是把前提的某一部分明白揭示出来而已。

演绎的逻辑功能便是从给予的陈述中把真理传递到别的陈述上去一一但这就是它所能办到的全部事情了。

除非另有一个综合真理已被知道,它是不能建立综合真理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演绎推理的前提或假设是预先给定的,而且从演绎推理中不可能获得任何新知识。

这里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即演绎推理的前提从何而来,人类所不断获取的新知识又是从何而来。

对此,经验论者认为是来源于归纳逻辑。

穆勒(john stuart mi ll, 1843)在《逻辑、推理和归纳体系》一书中对归纳逻辑作了系统的阐述。

他认为,科学与考察是从对事实的自由无偏见的观察开始的,接着又对这些事实进行归纳推理而形成一般规律的公式,最后进一步归纳到更广的一般性,形成人们所称的理论,最终又要把规律和理论的经验结果同所有观察过的事实,包括最初开始观察的事实进行比较,来核对规律和理论的真实内容。

这种方法一般被认为是科学方法,并被归结为三个步骤一一(1)搜集经验事实;(2)提出假设和理论;(3)用经验事实对假设和理论加以检验。

这样,由逻辑实证主义发展起来的假设一一演绎就是以这种归纳逻辑为基础的,假设一一演绎的前提和新知识的获得都来源于对经验事实的观察和实验。

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的结合就形成了一种归纳一一演绎一一再归纳检验的方法论。

由此可见,按照经验论的观点,假设来源于对经验事实的归纳,知识的发现也依赖于对经验事实的再归纳,逻辑演绎对此毫无用处。

其实,经验主义的归纳逻辑是存在问题的,即能否通过对特殊的经验事实的归纳而得出普遍的命题。

最早对归纳方法提出质疑的是休漠。

休漠在《人性论》中指出,归纳在逻辑上是难以成立的,因为没有什么逻辑容许我们确认那些我们不曾经验过的事例类似我们经验过的事例。

即使观察到对象时常或经常连结之后,我们也没有理由对我们不曾经验过的对象作出任何推论。

例如,我们通常看到的天鹅都是白的,但我们并不能由此得出天鹅都是白的这一普遍命题或一般规律。

柳欣(1996)认为,这里的问题就在于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推断将来要经历的任何东西并没有逻辑上的依据。

因此,从对特殊事例的归纳到普遍的规律,在思想上就需要一种非逻辑的跳跃,其结果可能是由真的事例导出假的命题。

对归纳逻辑提出批评的还有波普尔。

波普尔(karl popper,1965)在《猜想与反驳》一书中认为,不论所依据的理论是如何原始和粗糙,不可能存在没有理论的观察和实验。

总之,对归纳所产生的问题企图用归纳来解决,企图靠诉诸经验为归纳法找根据,必然导致无穷的倒退。

二、证实主义和证伪主义由于逻辑演绎中的假设不能从归纳中得到,证实主义对假设一一演绎做了重新解释,其核心是假定一一假说一一证实。

证实主义把由归纳而得到的前提理解为一种假定,这种假定是一个我们虽然不知道是否为真,但作为是真的对待的陈述。

我们设法使我们的假定将尽可能的真而选择我们的假定。

(赖欣巴哈, 1954)由假定演绎出的理论只能是一种假说。

通过对假说进行经验检验,即将假说与经验事实相比较,如果两者一致则可以认为假说被证实,或者说假说是真命题。

这可以用图式表示为: 经验事实---归纳----假定---演绎---理论假说----检验---理论模型(真命题) 这样,归纳逻辑的问题似乎被解决了。

归纳并不是证明归纳,即假设或普遍命题并不是通过逻辑证明得到的;归纳只是例举归纳,即从对特殊事例的归纳而得到假定,由演绎而提出的假说可以通过经验检验(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归纳)给予证实。

同时,演绎逻辑也重新获得了经验论的基础。

理论来源于对经验事实的观察和归纳,而且只有经受了经验检验才能被证实。

由此看来,演绎逻辑仍然只是把前提中的某一部分明白揭示出来而已,对于科学发现并无用武之地。

上述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就是通过试错法来逼近和获得真理。

在否定证实主义的同时,波普尔建立了他的证伪主义。

按照波普尔的观点,假说只可能被经验证伪而不可能被证实,只有证伪的逻辑而没有证实的逻辑。

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地提出可能将被经验证伪的理论(或者说假说),而这种理论不是来自于对经验事实的观察和实验,而是来自于问题和猜想。

波普尔提出,问题源于猜想和反驳,猜想源于人的需要,人生来就有需要和知识,从而观察和实验是人们检验这种知识和猜想的过程,也就是证伪(即反驳)的过程。

人们通过不断地证伪旧理论和提出可证伪的新理论,使知识得以增长。

证伪主义虽然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推崇,但它在逻辑上也是有问题的。

首先,波普尔的理论来源于问题和猜想似乎比证实主义的理论来源于观察前进了一步,但并不一定成立。

对于证实主义的观察存在这样的问题,即视察什么和如何观察。

正如波普尔指出的,任何观察都不能脱离理论。

波普尔的猜想存在同样的问题,即猜想什么和如何猜想,这是不是依靠人的需要、天生的知识或反驳。

显然,从反驳到猜想或者说从证伪旧理论到提出新理论,只能依靠非逻辑的跳跃。

其次,波普尔的经验证伪方法并不能构成否定的逻辑,也就是说经验证实虽然不能证明理论(或者说假说)为真,但经验证伪也不能证明理论为假。

理论是从假定中演绎出来的,只要在演绎推理过程中不出现诸如悖论、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则可以说理论在其假定范围内成立。

经验证伪所表明的只是现实条件与假定条件的不一致,从而并不能否定理论的成立。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任何假说都既不可能被证实也不可能被证伪。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对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认识是深刻的。

如果某人提出一种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即在一切条件下都保证成立的绝对真理,那么我们只要能够在经验事实中发现一个反例,就可以将这种理论证伪。

但是,发展到今天的人类的理性似乎说明,我们已经认识到我们所提出的理论都是在其前提假定的范围内成立,即任何理论只可能是相对真理,只能是以如果一一那么的形式构成。

同样需要指出的是,假定的条件在现实中一般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很难被模拟的,因此理论不可能被证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