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当代大学生就
业问题的思考
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本文综合现有各方观点,分别从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性质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望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体现在总体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人力资本存量的信号功能弱化、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的差异、人力资本产权未得
到充分保障、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对就业吸纳能力差异以及大学生的自愿失业选择等。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体现在我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结构缺陷、社会资本的影响、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的作用、社会意识的影响、社会人格的缺陷、职业社会化偏差的问题。

今年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不能完全归结于几年前大学的扩大招生。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因为这几年都存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只不过由于大学的扩大招生,一下子使今年的大学生增加了许多,于是这个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就业培训,高薪就业咨询电话:020-34330086
现在名牌大学的学生总的签约率确实是高一些,就业后的待遇也会相应的高一些,这只是一个一般情况,不是绝对的,一旦把自己神话了,非要什么样的待遇或者什么样的企业,不然就不就业,这种心理是非常不对的,搞得不好会高不就低不成,进退两难。

普通高校
的学生在就业时对自己的评价也要客观,如果自己是有能力的话,有信心的话,也应当有勇气有信心去争取。

这里讲的两种情况说明当今的大学生就业是是双向选择,不是政府的指定分配。

这种务实的态度尤为重要。

现在大家谈论的问题还涉及到大学生究竟是多还是少?去年一个网友就说:“高校扩大招生与社会就业压力没有因果关系。

能够扩大教育面,使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有效地提高全民族素质,使我国经济更快发展,就能增加就业率。

”我以为这个观点是对的,这种评估对大学生就业不但不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而且会有积极促进作用。

既然不多,那么就业的问题又如此突出,这是什么缘故?我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的,既有学生本身的问题,比如在学校学习的情况并不好,几年学业不佳,也没有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大学生对自己的估价太高,并不切合实际,总以为自己是“天之骄
子”,非得要一份如意工作,所以难找到工作;也有一些用人单位的思想不够解放,可以说顽固不化,这些单位死守老观念不放,一些职位宁可让一些无能之人占有,也不愿意引进大学生,不过这些单位并不多,可以说是极少极少。

除了上面说的一些原因之外,我考虑还有两个因素决不能忽视。

一个是高等学校的招生和社会需求的脱节,这种现象在扩大招生的第一年,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使得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这是就需要调整,及时改行就业,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

关于大学生改行就业,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过去就有,而且还出了一些人才。

有许多人应当采取先就业再说,到了岗位上,缺什么就补什么,进行继续教育,这应当是上上策。

另一个就是一些地方急需大学生,但大学生就不愿意去。

比如西部的工作,乡村的工作,还有一些即便不是乡村,也不是西部,而是工作条件艰苦,所以大学生不愿意去。

上面是从整体上分析,以下就是从经济学和社会学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经济学的分析
从经济学的视角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非常重要,我国多位学者采取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经济分析和制度分析。

这些研究有的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需求和供给以及大学生市场均衡问题;有的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及其相关的人力资本信号理论、投资理论、产权理论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有的利用人力资本理论以及教育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学等进行研究;还有的延伸到发展经济学,从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关系角度对大学生就业展开研究。

总体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
我国总体的劳动力供大于求局面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供求失衡的严峻局面构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基本背景。

具体来说,供给与需求的结构错位构成大学
生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进而影响其就业,这种错位主要表现在对就业地理及行业选择上。

陈岩松认为目前国内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总体不平衡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外部因素,当今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出现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三峰叠加”的态势,即应届大学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下岗职工再就业共同构成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庞大供给流,这些集中到来的供给在短时间内给我国的就业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