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浮力
1、两手分别拿着一个小木块和一个大石块浸没在水中,同时松手,小木块上浮,
大石块下沉.比较松手时两者所受的浮力()
A.木块受的浮力大B.石块受的浮力大
C.两者受的浮力一样大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
2、把重为6N、边长为0.1m的正方体物块投入足够多的水中,当物块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g 取10N/kg)()
A.物块在水中处于悬浮状态
B.物块所受的浮力为10N
C.物块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强为1000Pa
D.物块密度为0.6×103kg/m3
3、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图象,若用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制
成实心正方体A、B,则()
A.A可能是由铝制成的物体
B.若将B放入酒精中,则B会漂浮在液面上
C.正方体A、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为2:1
D.正方体A、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为4:1
4、一物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大烧杯中,静止后有76g水溢出;将其轻轻放入盛满酒精的大烧杯中,静止后有64g酒精溢出.已知酒精的密度是0.8×103kg/m3,则物块在水中的状态及物块的密度是()A.悬浮,1.0×103kg/m3 B.漂浮,0.95×103kg/m3
C.下沉,1.2×103kg/m3 D.漂浮,0.90×103kg/m3
5、把体积相等的甲、乙两个小球同时放入装有适量水的杯中,两球均沉在杯底(如图所示),向水杯中加入适量盐水后.甲球上升,乙球仍沉在杯底.对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甲球的密度大于乙球的密度
B.加入盐水后,甲乙两球所受浮力相等
C.加入盐水后,乙球对杯底的压力变小
D.加入盐水后,甲球所受浮力变大,乙球所受浮力不变
6、下列情景中,受到的浮力不变的物体是()
A.正在码头卸货的轮船B.慢慢压入水中的空矿泉水瓶
C.海面下正在下潜的海底探测器D.逐渐浮出水面的潜水艇
7、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放置有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烧杯,分别装入适
量的密度不同但质量相等的盐水,将同一个鸡蛋先后放入甲、乙两个烧杯中,鸡蛋在甲烧杯中处于悬浮状态,在乙烧杯中处于漂浮状态.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杯中盐水密度为ρ甲,乙杯中盐水密度为ρ乙,则ρ甲>ρ乙
B.鸡蛋在甲、乙两烧杯中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浮和F ′浮,则F浮>F ′浮
C.放入鸡蛋后,甲、乙两烧杯对桌面的压力分别为F甲和F乙,则F甲>F乙
D.放入鸡蛋后,甲、乙两烧杯底部受到的压强分别为P甲和P乙,则P甲=P乙
8、质量相等的两个均匀实心球甲和乙,它们的密度之比ρ甲:ρ乙=1:2,则它们的
体积之比V甲:V乙= ;现将甲、乙两球放入盛有足够多的水的容器中,当
它们静止时水对两球的浮力之比为F甲:F乙=6:5,则甲球的密度ρ甲= kg/m3
(已知ρ水=1.0×103kg/m3).
9、为了测量硬塑料制成的锅形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先用一圆柱形容器盛满水,该容器底面积为100cm2(壁厚度不计).将锅形物体开口向上放入容器中,物体漂浮(如图所示),溢出了300cm3的水.然
后慢慢翻转使物体浸没沉底,液面下降了1cm.则锅形物体的质量为,体积为.(g=10N/kg)
10、一正方体塑料块A边长lA=0.2m,密度ρA=0.5×103kg/m3;另一正方体B边长lB=0.1m,密度未知.(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取g=10N/kg)
(1)塑料块A的重力是多少?
(2)A、B分别放在水平地面时,B对地面的压强是A对地面压强的4.5倍,B的密度是
多少?
(3)如图所示,将B置于A上表面后放入一个水平放置、底面是正方形(边长l=0.3m)
的水槽,向水槽注入多少体积水后A的底面刚好能离开水槽?
11、如图所示,底面积为S的圆筒形容器,高h,装有体积是V的水,水底有一静止的边
长为L的正方体实心铝块,密度为ρ1,水的密度ρ水.已知g.求:
(1)水对筒底的压强;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2)铝块受到的支持力;
(3)近来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更轻的泡沫铝,密度为ρ2,且ρ2小于ρ水,欲使铝块离开水底,可以给铝块粘贴一块实心泡沫铝,求泡沫铝的最小质量.
12、某同学用圆柱形容器制作了一个测量物体质量的装置.它的底部较重,可以竖直漂浮在水面,总质量为0.21kg,底面积为3×10-3m2,不放物体时,在与水面所对应位置处标为质量的“0”刻度线,如图.请解答下列问题(g取10N/kg)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1)不放物体时.该装置所受的浮力是多大?
(2)如图所示,在该装装置中放入一个体积为1.5×10-5m3的物块A,它的底部在水面下的深度h=0.11m.此时,该装置受到的浮力是多大?与水面所对应位置处的刻度线应标为多少克?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3)物块A的密度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