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上课很长时间感觉到自己似乎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很难融入到课堂当中,对于我近一个多月的教学,我上的最好、令我最满意的一颗是《难忘的一天》。

在备课时,我感觉这篇文章较长,生字较多,课文的对话也较少,对于学生来说,准是一篇比较难啃的课文,也很难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过程中我感到很困难。

上课时问题的出现如我的料想,这篇文章太长,生字、生词梳通课文就用去了一个半课时,但庆幸的是学生终于读通了课文,生字也都熟悉了。

在整篇课文的品读之前,我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内容,可能是学生读课文的次数较多,他们对课文比较熟悉,当我问他们作者没表演前心情是怎样的?他们回答:“紧张、激动”“表演过程当中呢?”“平静”“表演完之后呢?”“兴奋”学生的回答可谓是相当准确,在此过程当中,提问第一个问题时我把手放在胸前,右手按住胸,示意平静,第二个问题时右手在左手的上方不停地动,第三个问题的时候再从高处放下,同时伴随着表情的变化,学生对我的身势语可谓是彻底领会了。

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将没个问题的设置放到他们在课本中能找到的地方,激发学生的发现欲,每当有学生的答案呼之欲出又打坷儿时,我都江堰市用着急的语言和身势语去激发他,也激发其它学生的发言欲望。

在这堂课上,每位学生都非常积极,就连平时都不怎么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行动了起来。

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空前地高,与此同时我也发现自己其实也很投入,不论是我的语调变化、身势语还是表情变化都是一种自然地流露。

教学过程要求教师要投入,这种感情的投入应当是不带有任何的虚假、任何地表演成分,那是一种从心底里最自然的展现。

要想上好课,让学生紧随你,那么我们自己确实必须是真实的。

一)换种方式提问,提高教学实效在以往的生字教学中,我常常问学生:“这个字你是怎么认识的?”“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刚开始学生个个踊跃,争相做答,但久而久之,这种刺激的效果越来越弱,部分学生的惰性开始显露。

于是,在这节课上,我尝试着换了一种提问方式“你发现了什么?”“你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鼓励学生去探究去发现。

结果在这堂课上,我又看到了学生按捺不住的兴奋。

在读字音时,学生提醒到“庆”是后鼻音,“帜”是翘舌音了“欢”是左窄右宽,“庆”字广字旁的横不宜太长。

这样的学习情景,这样的学习效果只有在兴奋的情绪状态下,在思维得到了极大激活的情况下才能出现。

本诗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自然景物用自己的方式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二是由物及人,十三亿的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

如何让学生领悟这部分的内容,我选择了整体感悟的方式,一起出示这四句话,让学生不断诵读,避免了逐句讲解的支离,避免了诗意美感的破碎。

诗是语言的精华,言简意丰,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原文地址/thread-77900-1-1.html)画使读者可以展开各自富有个性的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出形象生动的画面。

因此,在吟诵中引导学生想象,让诗中景、诗中物在学生脑海里浮现,展现一幅幅立体的图景,引导学生步入诗境。

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诵读中说说“眼前出现了什么景,心中出现了什么物?”同时展开想象“你仿佛听到各自在说着什么话呢?浪花会唱什么歌?”给学生建立了语言与形象的联系,同时自然地渗透了诵读的方法,即读书的时候,只要眼前有景,心中有物,就能读出感情,达到了整体的高效(三)真诚的课堂对话,唤起学生学习的欢乐: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真诚的课堂对话能唤起学生的欢乐的课堂情趣。

例如:“老师写不好,等会你们写的要比老师好。

”“放开声音读,小朋友读书的声音最好听了。

”“再读读课文,肯定经上一次好。

”“读好了,就读给同桌听,读正确了,就翘起大拇指,夸夸你的同桌,或着冲他笑一笑。

”等,这真诚的语言,唤起学生学习上欢乐多多,童心无限,才使得本课诵读声声,气氛浓浓,才使的以学定教的思想得以落实。

《北京》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中以“热爱祖国”为主题选编的一篇课文。

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首都北京的美景,有庄严美丽的天安门城楼,有宽阔的广场,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有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和壮观的立交桥,还有许多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和风景优美的公园,使人感受到北京是一座美丽、可爱,令人向往的城市。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对北京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对我所上的《北京》一课做以下自我反思。

首先,在这节课中,我积极倡导了新课程理念。

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三个环节为重点的教学策略,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参与,突出了自主探究,以学为中心,尊重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地学习。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的教学四种因素(即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的关系。

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多种教学情境,创设多次参与机会,让学生自由探索、自主探究,相互协作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其次我把阅读教学的朗读感悟落到了实处。

通过看图读,抓住重点词语读、分句子读、个别读、比赛读、(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原文地址/thread-77901-1-1.html)自主读、示范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导读练习,使学生能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并在读中体会到了美,感受到了朗读的快乐,喜欢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同时也在语言环境中完成了课后词语积累的任务。

还有,在这节课中,我使用多媒体优化了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北京》这一课,在朗读时,要带着对北京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读出北京的美丽、可爱。

朗读和感悟本文的关键是使学生对北京的名胜古迹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有真切的感受,从而对北京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上课前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去过北京,少数几个去过,但对“北京”的认知也是模糊的。

所以我就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直观图片,拉近了学生与北京的距离,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兴趣,感受到北京的美丽、可爱,并且在课的最后让学生谈北京的变化时,播放了一组北京正在和即将修建的奥运体育馆的效果图,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首都北京会越变越美丽,再次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首都的情感,使学生由衷地发出北京真美呀,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首都的赞叹。

当然教学中也有着许多遗憾。

有时没有及时捕捉大批学生传递的信息,没有更好地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新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焦点。

由徐虹老师执教的《我们成功了》一课的教学案例,将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人文熏陶和谐地统一在教学中。

教师在操作层面上,用具体的案例诠释了对这一焦点问题的理解,为我们贯彻新理念、实施新课标、走进新课程带来了诸多的思考和启示。

1、师对语文教学本质的把握决定了课的高度。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

学习语言,理解和运用语言是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的重要保证。

而语言又是思想的定型。

《我们成功了》一课,作者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记录下了我国申奥成功这一历史重要时刻。

课文中的每一句话,都浸泡着作者浓浓的爱国情。

透过语言,感受思想;学习语言,理解深意;品评语言,受到震撼。

教师正是抓住了语文教学这一本质特征,将学习作品语言的规范性,接受作者思维的严密性,统一在文章内涵的价值取向上。

教师带领学生真正走进了语言,走进了文本。

从而感受到了时代脉搏,爱国主义的主旋律自始至终唱响在课堂。

应当说,这样的语文学习,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深远的;这样的语言训练,在爱国主义激情的熏陶下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2、师对文本的先行研究开掘了课的深度。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在本节教学案例中,教师首先注重对文本资源——教材的精心开发。

(1)精选语言训练点。

本案例中的三个语言训练点,分属三个语言训练层次:即词语“几十万”;句式“人如海,歌如潮”;句群“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教师每一个层面的重敲,都是在为低年级学生打牢阅读基础而服务的。

(2)营建了层递性的语言训练序列。

语言训练最忌的是无目的、无序列的零敲碎击的散打。

本案例中,教师通过精心揣摩,为学生的语言学习预设营建了一条(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原文地址/thread-77902-1-1.html)层递性的训练序列,即:理解词汇(几十万)——品析经典句式(人如海,歌如潮)——锤炼思维(体会三个口号之间的语序)。

三个语言训练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从而搭建了一个梯形的科学训练链条。

其次,教师为了丰富文本的内涵,适时引入了活水资源——音像资料。

申奥成功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面,不是做为案例中的花边点缀而加入,它做为课文人文情感内涵的延展,使7、8岁孩童对申奥成功的特定场景有了深切的感受。

课堂教学的容量加大了,祖国内涵丰满了,语言感受到位了,人文熏陶入境了。

教师对文本先行研究这一教学策略启示我们:教师如何开发教学资源。

这体验之中包含着思维,一种渗透着个人情感的思维;也包含着思想,一种用独特的途径和方法触摸到的思想。

教师,只有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有了自己对教材个性化的判断和思考,阅读教学才会充满了激情和创作。

教学中才能慧眼独具,发现生机。

3、师个性化教学提升了课的效度。

弘扬以人为本的个性,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旋律。

本教学案例中,教师以全新的姿态,探索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新路。

勇于借助人文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整合。

这里有教师对语言训练点的重点敲击;这里有教师以思维为原点的层层拉练;这里有孩童们思维神动的全员参与。

这里还有教师出情、出理、出趣的激情感染。

教师在融入了个人智慧的课堂教学中,在开放式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成功地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将传授的新知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使语言训练落地生根,步步为营;使人文情感的熏陶多一分则太活;少一分则太死。

教学做到收放自如,取舍得当。

此教学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具有严谨的学识,高超的教学技艺,方能给学生一根含金量足的金手杖。

教师只有在不断“破”的同时,扬起“立”的大旗。

才能带领孩子们走出课堂教学的荒芜,接近创新教育的本质。

本节课上的是《看雪》的第一课时,以认字读准文为主要目标。

一、导入部分。

导入的环节直接简单,以谜语的方式导入揭题,学生兴趣较浓,很快就能进入正文学习。

二、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

这个环节我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试着读第二段和第九段,在教学过程中指名读的学生基本能够读准,我觉得这个环节可以放在读词的后面,可以先通过检查预习课文的要求来先学习生字词,巩固好生字以后再来读重点段落,可能会更好。

还有在学生评议的时候,老师应更注意指导学生的一分为二的观点,从两个方面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原文地址/thread-77903-1-1.html)加以引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