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精品课件

脾脏常见疾病的CT诊断精品课件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9
脾破裂
脾脏是一个血供丰富而质脆的实质性器官。 它被与其包膜相连的诸韧带固定在左上腹 的后方,尽管有下胸壁、腹壁和膈肌的保 护,但外伤暴力很容易使其破裂引起内出 血。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10
患者,男性,44岁,上腹外伤,疼痛伴 呕吐2小时之主诉来诊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4
患者女,12岁。左上腹痛半年余,现感觉 下腹胀痛,无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 无放射痛及畏寒、发热。体检:腹部未见 肠型、蠕动波;下腹部可扪及质韧、光滑 肿物,边界清,无压痛。实验室检查: WBC 21.6×10^12/L。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5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CT多表现为脾实质单发或多发不规则不均质高密度或 低密度影,边界不清;脾包膜下出血常表现为脾周“新月 状”影,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腹腔内积血常表现为肝、脾 与腹壁间带状影或血液充填于肝肾隐窝、结肠旁沟内;增 强后正常脾脏明显强化,而破裂脾组织、血肿及包膜下血 肿不强化而呈相对低密度。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2
脾脏的常见疾病
游走脾并脾扭转 脾脏破裂 脾血管瘤 脾结节病 脾梗死 脾脓肿脾淋巴瘤 脾淋巴管瘤 脾转移瘤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3
游走脾
脾脏脱离正常解剖位置而位于腹腔的其他 部位者,称为脾脱垂或异位脾;脾脏既有脱 垂又能复位,呈活动或游走状者,称为游 走脾(floating spleen)。 此症甚为少见,女 性比男性多3~13倍,以中年女性为多见。 中年以上经产妇产后发病率较高,有文献 报道女性发病率可高于男性13 倍,儿童期 也有发生。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16
【鉴别诊断】
脾血管瘤; 脾淋巴瘤; 脾梗塞; 脾感染性病变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17
脾脏是腹腔内最易受外伤而发生破裂的器官,其损伤在腹 部闭合性损伤中最为常见,常合并脾包膜下出血、腹腔内 积血或腹腔内脏器的损伤等。临床上可有外伤史、左上腹 疼痛、失血性休克等表现。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13
男,59岁,肝炎后肝硬化6年余,左 季肋部外伤10天,腹痛腹胀1天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14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15
肝脏体积缩小,形态不规则,边缘呈波浪 状,肝裂宽,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 胆囊体积稍大,壁厚;脾在约八个肋单元, 于脾脏下极可见多发片状稍高密度影,形 态不规则,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呈相对呈 低密度,肝脾外缘可见弧形液性暗区,腹 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诊断:符合脾破裂。脾脏可见大片积出血 灶,周边小的灶性坏死,伴炎细胞浸润, 出血灶周围脾脏组织大致正常。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1
脾脏是人体中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左上 腹部。脾的主要功能是过滤和储存血液。 脾的质地较脆且血运丰富,因此一旦受到 脾脏位于左上腹部,胃的后方,横膈膜的 下方。在一般成年人个体中,脾脏大 小约 为125 × 75 × 50立方毫米,平均重量约 为150克。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6
CT表现:下腹及盆腔内可见一无明显强化的肿块, 其上极向上可见直径约2厘米漩涡状结构影,内可 见一管径较细有血管影,至肿块上方约4CM处中 断。正常脾区未见脾影,可见肠管。门静脉期肝 右叶可见片状低密度影。
手术所见:脾位于下中腹部及盆腔内,瘀血肿大 呈暗紫色,脾蒂顺时针旋转720。脾动脉无搏动, 行脾切除术。镜下见脾窦高度扩张、充血,部分 区域可见片状坏死。
18
外伤后脾脏内高密度出血灶,一般可明确 诊断。脾脏有些类圆形低密度出血灶有时 与脾脏占位性病变不易区分,增强扫描有 利于鉴别。 脾血管瘤增强后有延迟强化,同肝血管瘤 强化特点; 脾淋巴瘤一般多发,且增强后有轻度不规 则强化可鉴别。 脾梗塞一般呈片状楔形低密度灶,无外伤 病史有利于鉴别。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轻度扭转表现为与脾充m有关的慢性腹痛。
中度扭转表现为间断旋转引起的间断性腹痛。
重度扭转表现为急性扭转导致的脾梗死和脾肿大、 累及邻近器官所致的急性腹痛。
本例患者表现为慢性经过,临床症状不典型,容 易误诊。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8
游走脾主要靠影像学检查确诊。 CT不仅可以显示游走的脾,还可了解扭转后脾的 血运情况,是术前诊断较理想的方法。本例CT表 现脾位于下腹及盆腔,未按正常睥强化模式强化, 提示脾缺血; 上方可见漩涡状结构,为扭转的脾蒂,文献中亦 有报道,可能是实质脏器扭转的特异表现。另外, 本例门静脉期肝有叶出现片状低密度灌注异常区。 肝灌注异常反映了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见于 多种疾病。本例在排除肝脏自身病变和肠系膜上 静脉异常后,应考虑脾静脉血来源不足,这对脾 蒂急性扭转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
11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12
经地测量: 肝周低密区CT值为36HU,脾下极前下缘片状影CT值为 58HU,同层面脾脏CT值为45HU 肝脏周围积液征象,脾脏形态不规则,脾周可见略高密度 影。
结果: 手术记录如下: (剖腹探查)取上腹正中切口,探查见腹盆腔有较多的积血 和血凝块,脾脏表面凹凸不平,肝、脾周有积血。收除腹 盆腔积血约1000ML。仔细探查于脾上极脏面可见一深约 2cm,长约4cm裂口,时有出血。 最后诊断:外伤性脾破裂。
综合诊断:游走脾伴脾扭转
图1 盆腔内无明显强化的肿块 图2 冠状位最大密度投影(MIP)示下腹及盆腔类 似脾形态的肿块
图3 白箭示漩涡状结构,黑箭示血管状影 图4 肝脏灌注异常,肝右叶见大片状低密度影
最新 PPT 可修改 欢迎下载
7
临床上游走脾合并脾扭转罕见,多见于20~40岁 女性,曾有年龄最小者为2天的报道。脾扭转的临 床症状依脾蒂扭转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19
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splenic hemangioma)为脾 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现率为 0.3%~14%,好发年龄为20~60岁,成人以 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儿童多为毛细血管瘤。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肿瘤生长缓慢,病 史长达数年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