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 ppt课件
2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 ppt课件
• 11.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心为( ) • A.阳中之阴 B.阳中之阳 • C.阴中之阴 D.阴中之至阴 • E.阴中之阳 • 12.脾的阴阳属性是( ) •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 E.阴中之至阴 • 13.在医学领域中,下列何项功能属阳( ) • A.滋润 B.抑制 • C.凝聚 D.收敛 • E.推动 • 14.在医学领域中,下列何项功能属阴( ) • A.推动 B.温煦 • C.滋润 D.兴奋 • E.升散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上为阳,下为阴 体表(阳) 背为阳,腹为阴
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左为阳,右为阴 人体
心肺为阳 五脏(阴) 体内(阴)
肝脾肾为阴 六腑(阳) 气为阳,血为阴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正常的生理功能,是阴阳双方保持对立统一的 协调关系的结果 ,这种关系称为阴阳平衡.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消长平衡 阴阳转化
1.对立制约
阴阳双方属性相反,彼此约束制约的关系。 (一分为二的辩证观)
例如:寒(阴):可以制热, 热(阳):可以温散寒冷。
水(阴):可以灭火, 火(阳):可使水沸腾化气。
兴奋(阳)
人体的功能
人体机能的动态平衡
抑制(阴)
对立制约的结果 动态平衡 “阴平阳秘”
() • A.相关性 B.普遍性 • C.可分性 D.转化性 • E.规定性 • 4.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 •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 E.以上都不是
• 5.“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了阴阳的 哪一关系( )
•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 C.消长平衡 D.相互交感 • E.相互转化 • 6.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阴阳互根的关系( ) • A.阳在外,阴之使也 • B.独阴不胜,孤阳不长 • C.阴在内,阳之守也 • D.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E.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 7.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是阴阳哪一关系在病理方面的体现( ) •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 C.互相转化 D.消长平衡 • E.阴阳自和 •
明、日、天、昼、火、动、热----阳 暗、月、地、夜、水、静、寒----阴 凡是明亮、温热、上升、运动、外向、 兴奋的事物和现象,统属阳
凡是晦暗、寒冷、下降、静止、内守、 抑制的事物和现象,统属阴
阴阳学说
二、阴阳的特性:
普遍性 关联性
相对性 无限可分 转化性 性
事物和阴阳属性举例
三、阴阳的相互关系(基本内容):
3.消长平衡
阴阳双方增减、盛衰、进退。(恒动观念的体现)
消长的意义:动态平衡
4.阴阳转化
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 的方向转化。(量变与质变,恒动观念)
转化:指事物阴阳属性的转化
例如:四季的变化 日夜的转化
《素问》:“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病情变化:
高热 体温下降(由阳转阴) 表寒 里热 (由阴转阳)
定义健康:阴阳平衡或阴平阳秘。
例如:肾阴-肾阳 物质-功能 气-血 五脏藏精为阴,六腑传化物(动)为阳。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之一。 正气-----阳气、阴气
邪气-----阴邪、阳邪
阴阳盛衰示意图
实热证 实寒证 虚寒证 虚热证
16 14 12 10
8 6 4 2 0
阴阳学说
本节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概念(熟悉)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掌握)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理解)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 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含义。
阜:山、岗 高地
阴阳的最初含义 (日光向背) 向光为阳,背光为阴
阳北
南
阴
长期实践 由此引申
实
阳证 阴证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总纲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指导临床治疗和用药)
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根本病机 .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虚者补之), 泻其有余(实者泻之)”,
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的基本原 则。
1、确定治疗原则及方法
阴偏盛(实寒证) 用温热药以制其寒(寒者热之) 实则泻之
• 8.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肾为( ) •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 E.阴中之至阴 • 9.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肝为( ) •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至阴 • E.阴中之阴 • 10.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肺为( ) • A.阳中之阴 B.阳中之阳 • C.阴中之阴 D.阴中之阳 • E.阴中之至阴 •
2.互根互用
阴阳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普遍联系的观点)
也就是说阴阳双方不能脱离对方而单 独存在,每一方必须以对方的存在为自 已存在的条件。
例如:上与下;天与地;昼与夜 寒与热;升与降;物质与功能
脏与腑;形与神;气与血; 阴气与阳气
生:阴阳互根,阴平阳秘。 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阳偏盛(实热证) 用寒凉药以泻其热(热者寒之)
阴偏衰(虚热证) 虚者补之
阳偏衰(虚寒证)
滋阴 温阳
2、归纳药物性能:
寒
热
四气(药性)
温
凉
酸 苦
阴
甘阴
五味 辛
阳
咸阳
淡
• 1.阴阳的最初涵义是指( ) • A.日月 B.动静 • C.天地 D.昼夜 • E.寒热 • 2.“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体现了阴阳的什么特性( ) • A.相关性 B.普遍性 • C.可分性 D.转化性 • E.规定性 • 3.《内经》认为“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特性
阴平阳秘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指导临床诊法辨证) 1、指导四诊(分析症状):
色泽鲜明者
望诊
阳
色泽晦暗者
声音宏亮者
闻诊
阴
声音低微者喜寒恶热者 问诊喜来自恶寒者浮数洪滑者 切诊
沉迟细涩者
2、指导辨证(八纲辩证):
表 疾 病 的 病位 里
寒 疾 病 的 性质 热
虚 疾 病 的 盛衰
• 15.“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 • A.对立制约 B.相互转化 •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 E.阴阳交感 • 16.“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体现了阴阳的哪一关系( ) • A.相互交感 B.对立制约 • 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 • E.消长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