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元明清主要成就

第四章元明清主要成就


2、忠君思想的影响。
3、民族斗争历史背景的影响。宋元之际的民族矛盾。
4、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起义实行招抚政策的影响。变:
1、故事源于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玄奘历经17年前往天竺国取回佛经 657部,回国后口述经历,其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
2、门徒慧立、彦琮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夹传说。
赵盼儿:机智、聪明、重 义气又富有斗争经验的女子。 这部作品的特点是将恶势 力放在被愚弄的地位上,他 们貌似强大,最终却大倒其 霉。在这部作品里,通常为 社会道德所批评的色相,成 为代表正义一方的必要和合 理的手段。
三、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1、在创作方法方面,以现实主义为主。
3)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以皇帝为中心的历史观”,曹操是 作为“乱世奸雄”来刻画的,是作为一个“名为汉相,实为汉 贼”的“乱臣贼子”来刻画的,不忠不义其性格特征的核心。 刘备是汉家苗裔,其称帝以继汉统就是名正言顺,符合天命的。
第二章、《三国演义》
二、关于《三国演义》的忠义思想:
“义”是《三国演义》中表现很突出的思想,但作品
六、《西游记》的艺术魅力:奇幻与奇趣
1、奇幻: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
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 2、奇趣:其趣味性与娱乐性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为突出。 其奇趣与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相关,其人物描写将神性、人性 和自然属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3、故事在曲折反映现实的同时,也折射出三教合一的明 代心学,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及 取经过程,隐喻了明心见性的全过程:放心、定心与修心。
• 1、社会剧:揭露社会黑暗,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精神。 《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 • 2、爱情剧:反映妇女悲惨命运并颂扬女性的智慧和胆略。
《望江亭》:寡妇谭记儿与权豪势要杨衙内的斗争。
《拜月亭》:金国尚书千金王瑞兰与汉族青年蒋世隆爱情故事。
• 3、历史剧:采用历史题材,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认知。单
在表现“义”时,常常是从属于“忠”的。尤其是关羽,
是“忠义”的化身,“义”和“勇”是其性格中最突出的 特征,其“勇”是从属于“义”,而“义”又是从属于
“忠”的。诸葛亮是三绝之一的智绝,实际上其智慧也是
从属于忠义的。 当忠与“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结合时,是强调对汉 室的态度,但也常常超出特定的政治集团利益而上升到一 种抽象的伦理,强调事主要忠心,而不考虑其主是否值得 效忠。如袁绍的谋士沮授不降曹操。曹操杀之后感叹:吾 误杀忠义之士也!
不雷同。如著名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 战,它们之间有相同点(以弱对强、火攻、结果均是弱胜
强),但也有不同点:所处的不同的环境条件,所面临的不
同矛盾,以及不同的强和弱的转化过程。 2)深刻:指通过真实的艺术描写,反映出战争的客观规律, 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其写战争,不只写军力的对抗, 更重要的重视谋略,是一个斗智和斗勇的过程。 3)生动:指描写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特别是通过战争的 描写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组织的波 澜起伏、引人入胜,人物描写鲜明突出。
有时甚至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立体感。
3、在剧作结构方面,大多缜密而精巧,紧凑而多变,富于戏 剧性效果,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4、在戏剧语言方面,以本色当行著称.(本色派)
本色是指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活泼,既具有浓厚的生 活气息,又富有典雅的艺术韵味,“文而不文,俗而不 俗”,毫无雕琢的痕迹。 当行,是指善于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无论是曲词还
三、怎样认识《水浒传》中的招安描写:
招安的描写,反映了小说存在着深刻的思想矛盾:作者
满腔热情地歌颂梁山义军的造反精神和革命事业的正义性,
却又让他们接受招安;写招安,又不是以领袖们的荣华富贵 作结,而是写出一个催人泪下的惨局。形成这种深刻矛盾的 历史根源和社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阶级本身的认识局限。“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是道白,皆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充分体现了人物语言
的个性化。
《三国演义》思想内容
一、拥刘反曹——《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1、整体构思和格局,体现出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 作者罗贯中将全书的主要篇幅留给刘备集团(第55-
115回),而且在三国关系的处臵上,也是以刘备集团作
为中心,将曹魏作为蜀对立面,将孙吴臵于从属地位,在 对付主要敌人曹魏的过程中对东吴是既有联合又有斗争。
二、农民革命的兴亡史 思想取得独特的成就,大致有四点:
1、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罪恶,写出了 “官逼民反”“乱自上作”,从而真实地写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 根源在于残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热情地肯定和歌颂了农民革命 的正义性。 2、热情地歌颂了农民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表现了他们 的优秀品质、英雄气概、斗争意志和伟大力量。 3、描写了一支农民起义队伍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由分散到聚合,由盲目行动到有明确的行动纲领和严明纪律的革 命大军,以及受招安,以至最后失败的全过程。 4、由于忠实地反映了农民起义革命斗争的生活,因而形象生 动地概括了一些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的经验,尤其是农民战争战 略战术的运用和斗争策略方面的经验,这也是我们认识这部长篇 小说的社会意义时不容忽视的方面。
三、孙悟空的形象
孙悟空的形象:超凡入圣 的理想化英雄形象 A、大智、大勇、大力; B、蔑视皇权和封建等级观念, 反抗性极强;积极乐观、勇敢 无畏、不怕困难、敢于斗争; C、具有十分鲜明的善恶是非 观念,见义勇为,为民除害。
四、孙悟空形象的意义
总之,孙悟空形象的思想内涵包含了两个主要方面: 一方面是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其勇敢机智、积极乐观、爱憎 分明、见义勇为、诙谐幽默等品格,反映整个民族性格的精华,它 不是属于一个时代的; 另一方面,又是明代中叶以来社会思潮和社会生活的折射,其 追求自由、要挣脱一切对人的个性束缚、不满等级制度和反抗性都 属于时代精神的反映。因为《西游记》出现要晚《三国》《水浒》 一百多年,所以,其中时代精神要明显得多,“强者为尊”,不能 忍受屈辱,要求对人和人的才能的尊重,追求个性自由等,其忠君、 封建正统思想要少一些。 从孙悟空形象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看《西游记》思想上的矛盾: 一方面故事没有完全褪尽宗教色彩,孙悟空的皈依佛门,修成 正果; 另一方面他又并不是虔诚的发教徒,嘲笑、批判佛教教条的虚 伪性和危害性。
3、宋代取经故事成为说话艺术的重要题材,南宋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可能是北宋时期的一个说经话本,它的出现标志着取经故事发展到重要阶段。 17节,白衣秀才、深沙神。 4、元代取经故事已初步定型,吴昌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平话《唐 三藏西游记》等。 5、吴承恩的加工整理,最后完成小说《西游记》。作者生活在封建专制政 权十分反动、政治黑暗腐败的时代,科场不得志,仕途不顺,放浪诗酒。曾 仿唐传奇作志怪小说集《禹鼎志》,其作《西游记》有着明显的现实针对性, 其中也寄托了自己的理想与爱憎。
刀会》《西蜀梦》
• 1. 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
首先,写出了窦娥性格的丰富性。
在她身上,既有善良温驯、孝顺忠贞的 一面,又有刚强倔强、反抗邪恶的一面,
是二者的对立统一。同时这些优秀品质还
和一定程度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揉和在一 起,使之成为下层女子的典型代表。
其次,写出了窦娥性格的发展性。
五、《西游记》的现实性:世态人情与世俗情怀
1、在人物的塑造上,作者在表现其超凡入圣的同时,又处 处注意点示其身上的社会品性和世俗思想,写得富于人情味。 2、通过幻想的形式,曲折地影射和揭露现实世界中的黑暗
和腐朽。玉皇的自私与暴虐、阴司冥府的人情世故、佛界贪财
受贿等,取经路上所除的妖魔鬼怪不少与神佛世界的最高统治 者有联系,这些都是现实世界的曲折反映。 3、孙悟空的斗争精神与智慧,也都是源于现实生活,具有 浓郁的生活气息。
窦娥从恪守妇道的平凡女子转变为敢于 叱天责地、痛斥官府的反抗者,其性格是 随着现实矛盾斗争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 作者对这一转变过程进行了精心描述,既 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极富层次感。
• 2.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 3. 剧本矛盾高度集中, 情节紧凑,冲突叠起, 而又环环相扣。 • 4.语言通俗平易,明快 洗练,形成了独特的雅 俗共赏的语言风格。
首先,对时代与人生进行了真实地描绘;
其次,对元代的生活图景进行了全面地展现; 再次,关对社会现实中一些带有本质意义的问题进行了 深刻地揭示。其作品有时也赋予人物和情节以浪漫主 义的色 彩,突出了被压迫者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 体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闪烁着理想的光辉。
2、在人物塑造方面,一大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 古代戏剧文学形象的画廊。不但能写出不同阶级或阶层的 人物的不同特点,而且能写出同一阶层人物的不同风貌,
元明清文学主要成就
关汉卿
一、关汉卿的生平与创作
中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家,元
代杂剧的奠基人和前期剧坛的领袖。
• 元人钟嗣成《录鬼簿》极简单介绍。 • 交游甚广,精通音律。 • 亲自“躬践排场,面敷粉墨”。 • 据有关资料,关汉卿一生至少写了 60余种杂剧,但留存至今的只有十 几种。
二、关汉卿杂剧的题材内容
2、拥刘反曹的主要内涵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1)是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暴政思想的反映。刘备与曹操之间形 成鲜明对比,刘备写成人民群众欢迎的仁君的形象,写成长厚 仁义的化身;而将曹操写成人民群众憎恶的暴君的形象,写成 奸诈残忍的化身。历史与作者主观感情的矛盾,使得这部以展 现威武雄壮的历史场面和斗争风云为特色的历史演义小说,在 书中(特别是后半部写蜀汉衰亡时)表现出浓重的悲剧色彩。 2)民族思想的反映。“汉裔”“汉室”有象其征性,体现民族 观念或爱国思想。
才大略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识才、爱才,
机智、注意发扬军事民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