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与不同性格的家长沟通家长的性格也会影响孩子,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表现出来,并经由孩子的理解、吸收与模仿而转化为孩子个性的一部分,正如俗话所说,“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
有的家长性格成熟、张弛有度,为孩子提供了正面的学习榜样;有的家长性格不成熟、情绪化,为孩子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教师虽然没有改善家长不良性格的义务,却有为家长建言、提醒家长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调整自我个性的责任。
实际上,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家长为了孩子而改变自我、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所以,与不同性格的家长沟通,是教师提高沟通效率、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
一、与敏感多疑的家长沟通最近半年,迪迪家里的家庭氛围很不好,他妈妈被公司辞退了,心情很不好,经常和丈夫争吵,唠叨丈夫不理解她,迪迪也因此担惊受怕着。
送迪迪到幼儿园的时候,迪迪的妈妈也总是逮着机会就跟幼儿园教师诉说自己的心事。
比如,今天说某个人算计她了,明天又说有人嫉妒她了,改天又说别人成心想让她过不好。
妈妈的状况影响了迪迪。
这天中午午睡的时候,迪迪对何老师说:“窗户外面有个人。
”何老师赶紧打开窗户,并没有发现人,于是对迪迪说:“不是人,是树影。
睡吧,没关系的。
”近一个月以来,迪迪已经不止一次向老师“谎报军情”。
何老师跟迪迪的妈妈交流孩子的情况,迪迪的妈妈也开始担心起来。
每天晚上接迪迪回家的时候,她都会问迪迪:“迪迪,你今天在幼儿园过得好吗?”迪迪不说话,只是点点头。
妈妈接着问:“你在骗妈妈,你在幼儿园不好,是吗?”迪迪仍然不说话。
妈妈继续问:“你告诉妈妈为什么不开心,好吗?”听得出来,迪迪妈妈特别想从孩子嘴里问出“很好”、“开心”之类的话,可是孩子不但说不出来,而且跟妈妈走路回家的时候,他总是往后看,还说:“妈妈,有人跟着我们。
”妈妈问何老师是不是有孩子欺负迪迪了,何老师说从来没有过,迪迪的情况应该是家长心事重重、父母关系不和睦造成的。
迪迪的妈妈听到后又开始数落起同事、数落丈夫了。
(一)了解家长的特点敏感多疑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它不是一时一事造就的,是长期内心纠结、烦躁、无法解脱的结果,容易形成性格的一部分。
当人们在生活或者工作上遭受不顺心或者挫折事件时,敏感多疑的心理就会受到刺激、被唤醒。
通常,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体验敏感多疑带来的痛苦并给孩子带来危害。
孩子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家长的感染,尤其是当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通过神情、语气、态度等途径向孩子传达了微妙而又准确的情绪特征时。
比如,迪迪的妈妈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都在表达自己的不满与猜疑,即使晚间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感受,也是充满怀疑的眼神与语气。
家长频繁地为孩子营造着不安定、不踏实的心理环境,尤其是当父母吵架的时候,孩子更是感觉到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自己只能处于无能为力的被动状态。
迪迪午睡时出现的幻觉以及被人跟踪的幻觉,就是因为他平时的不安全体验过于频繁与深刻造成的。
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单方面安慰孩子是不够的,还必须与其家长进行深入沟通,使之调整自己的言谈举止,为孩子创造安全、轻松、快乐的成长环境。
(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敏感多疑的家长经常不快乐,但他们意识不到这种敏感与不快乐也会悄悄地感染孩子,所以教师有必要通过合适的沟通方式提醒并开导家长,避免这些消极因素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1.开导家长学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事物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家长非常信任教师,愿意把自己生活或者工作上的烦恼讲给教师听。
家长的倾诉与教师的倾听相结合,对缓解部分家长情绪压力过大的情况有良好的效果。
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适当地发表评论、给出建议,并开导家长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事物,尤其是从维护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开导家长,容易帮助家长放下沉重的心事,让他们以开朗的面貌面对孩子。
同时,家长的心事和家务事属于隐私范畴,教师既不要主动向家长探听,也不要透露给他人,要尊重家长的人格和隐私,保护家长对自己的一份信任。
2.指导家长学会自我放松的方法有的家长能够从理性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却不能从情绪上控制自己,总是不由自主地胡思乱想。
教师可以建议家长参加瑜伽培训班,也可以在家学着自我放松。
比如,播放轻音乐进行呼吸放松法或者肌肉放松法。
呼吸放松法也叫腹式呼吸法,或者深呼吸法。
具体是这样做的:尽可能慢慢地吸进一大口气,让腹部膨胀,屏气2~3秒后,再慢慢、均匀地把气吐出来,同时暗示自己吐出了心中的紧张、烦恼和不快乐。
这样来回做若干次,就能大大减轻心慌气促的状况。
而肌肉放松法也叫神经肌肉渐进式放松法,是通过充分地绷紧肌肉,再放松肌肉,交叉体会紧张和放松的不同,最终达到放松的方法。
肌肉放松法可以从手部开始,也可以从手臂、肩部、脖子、眼睛或者脚部开始。
一般情况下,从手部开始比较方便,即先逐渐握紧拳头,直到紧得不能再紧了,再慢慢伸开手掌,并体会放松的感觉。
3.给家长示范帮助孩子放松的方法当家长发现孩子性格敏感多疑的时候,要帮助孩子学会放松。
除了直接安慰孩子以外,家长还可以用联想放松法引导3岁以上的孩子学会自我放松。
联想放松法,即通过别人的语言暗示或者自己的主动想象,暂时放下不愉快的事,联想让自己开心高兴的事,进而放松心情,缓解或改变坏情绪的方法。
当孩子情绪紧张的时候,教师或家长可以抱着孩子坐下,或者让孩子自己坐下,让他闭上眼睛听一个放松身心的简短故事。
比如,“宝宝闭上眼睛,一只美丽的小白鸽就会从天上慢慢地飞下来,飞呀飞呀,飞到宝宝的手指上,亲了宝宝一口。
"讲到这里,成人要亲一口宝宝的手指。
然后,接着再讲:“一只美丽的花蝴蝶飞下来……飞到宝宝的脸蛋上,亲了宝宝一口。
”然后,再亲亲孩子的脸蛋。
这样反复几次就能达到让孩子联想放松的目的。
4.提醒家长不要连续不断地追问孩子敏感多疑的人具有穷思竭虑的特点,喜欢不断地追问自己或者他人,本想追问一个满意的结果,但是越追问越失望,迪迪的妈妈就是这样。
对于孩子来说,连续不断的追问会让他感觉很有压力,他很难理清事情的经过或者自己的思路并给家长一个满意的答案。
所以,当教师发现家长用这种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时,建议家长不要连续不断地追问孩子,而是鼓励孩子随便讲一讲班级小朋友之间简单有趣的事情,或者给孩子讲一讲他喜欢的小故事,以此展开亲子沟通的话题,让孩子释放放松、快乐的情绪。
二、与攀比好强昀家长沟通高老师是幼儿园的骨干教师,很受家长的认可,每年分班的时候,都有不少家长托人把孩子放进她的班级。
高老师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但是她发现目前所带班级的孩子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爱攀比。
女孩子会比谁的衣服漂亮、谁的芭比娃娃多;男孩子会比谁的玩具多。
此外,孩子们还会比谁家的汽车豪华;谁的爸爸妈妈当官大、更有钱;过生日的时候,谁的蛋糕更大;就连教师节都比谁给老师献的花多。
最初只是三四个孩子在一起比,后来又有一些孩子参与到这种攀比之凤中。
在这种情况下,高老师认为仅仅对孩子加强教育是不够的,孩子们受家长的影响很大,所以她要把攀比好强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作为今年与家长沟通的重点话题。
(一)了解家长的特点有的成人优越感比较强,有了孩子之后,继续在孩子身上延续自己的优越感,并通过各种外在条件的攀比体现出来。
比如,在孩子小的时候,攀比谁的孩子的食品和用品档次高,谁的孩子衣着穿戴品牌大;孩子大一点儿后,比谁的孩子上的幼儿园收费高、名气大,比谁的孩子报的亲子班价钱贵;在幼儿园里,比谁的孩子坐的车好,比谁为教师做的事多,甚至比谁在爱心捐助活动中捐的钱多。
总之,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处处都胜过别的孩子。
攀比好强的家长不觉得这是个问题,反而觉得这是为孩子好,是对孩子爱的表现,是创造条件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实际上,这种攀比好强的心理对孩子的心灵成长危害很大。
攀比好强容易让孩子形成虚荣心,导致孩子稍不如人,就会生气、沮丧或者发脾气,有的孩子还会心生嫉妒、报复别人,其实这是孩子自卑、不自信的表现。
攀比好强还把孩子的发展引向外在的物质追求与名利向往,对培养孩子纯洁的童心、高雅的内涵与怡人的修养都会造成不良影响,久而久之,甚至影响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所以,教师不要忽视班级幼儿出现的攀比好强现象,不要以为它会随着孩子的长大而自然消失。
因为这种攀比的心理一旦扎根,矫正起来就要花费更长的时间与更大的精力。
(二)与家长沟通的策略攀比好强的家长具有积极参与、主动进取的精神,但也会对孩子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教师与这类家长沟通的时候应肯定他们对孩子的积极带动作用,同时也要帮助他们克服攀比好强性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帮助家长正确引导孩子喜欢模仿与比较的心理孩子都具有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比较、模仿和向往的心理特点,主要集中在吃喝、玩具、衣物等物质层面,很容易让家长觉得孩子不能在这些方面心里有所失落,否则孩子就会缺失自信心和自尊心。
这是家长的误解。
教师需要引导家长认识到:物质上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并不是建立在物质条件的满足上,而是建立在对物质条件的正确态度与评价上。
如果自家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谁的新衣服多,家长就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引导他对衣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比如,“小朋友长得很快,衣服多了,穿不完,就浪费了,所以,小朋友的衣服不要太多,只要舒服、干净就好。
你看你冬天的衣服有……夏天的衣服有……春天的衣服有……秋天的衣服有……你的衣服不少耶!如果你长高了,衣服穿得短了,妈妈自然就带你买新衣服,好不好?”2.号召家长共建朴实平易的班风班貌孩子及其家长的攀比心态有时形成于不知不觉之中,甚至最初是家长的一番好心。
比如,有的家长觉得独生子女过生日比较孤单,于是买一个大蛋糕送到幼儿园,希望小朋友们共享生日的快乐。
家长的初衷是善意的,但是其他小朋友不自觉地就想模仿,而且还会在一起议论谁家的蛋糕大、谁家的蛋糕更好吃,紧接着在自己过生日时就会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提要求,最后,家长拗不过孩子不得已而为之。
教师对此要有敏锐的觉察能力,杜绝孩子产生物质上的攀比之心,号召家长共建朴实平易的班风班貌。
因此,教师可以写一条正式的通知,用礼貌的语言和科学的分析谢绝家长买蛋糕送到幼儿园。
通知的内容如下:尊敬的家长朋友:您好!孩手们一天一天长火了,他们的成长是值得庆贺的。
过生日是骇手体验成长的重要连径,生日蛋糕给孩手们的生日带来了甜密与快乐,但是家长不宜把蛋糕这到纫儿国给小朋友们吃。
主要原因如下:1.锄儿每天的饮食是带量食谱,蛋糕叱多了,会影响孩手的正餐摄入量和膳食营养平街:2.幼儿好模访,在幼儿园吃蛋糕各易助长孩手们的攀比之风,既给彖长带来经济负担,也不利于孩手的心理健康成长:3.幼儿在园的食材都有一定的卫生与安全把关程序,有的幼儿可能对冢长所带食品中的某种配料产生过敏。
因此,本着对孩手食品安全负责的精神,请家长不要随意带食品进入幼儿园。
当然,我们不会忘记孩手们的生日,幼儿园会组织丰富的活动给孩手们送上百意义的”成长礼物”,把孩手们引向自信、快乐、知足、感恩等精神层面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