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机工程学实验报告

人机工程学实验报告

人体测量实验报告书
实验一
错觉实验
1、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人体测量学的基本知识,证实最典型的缪勒-莱伊尔(Muller--Lyer)视错觉现象的存在和研究错觉量大小。

2、实验器材:
错觉实验仪
3、成员:某某
4、实验内容:
(1)仪器有三种不同箭羽线夹角的线段,实验时选择一种做实验,其余的二种用挡板挡住。

(2)仪器直立于桌面,被试位于一米以远,平视仪器的测试面。

主试移动仪器上方的拨杆,即调整线段中间箭羽线的活动板,使被试感觉到中间箭羽线左右两端的线段长度相等为至。

可以验证箭头线与箭尾线的长度错觉现象,并读出错觉量值。

5、实验数据:
6、实验小结:
本实验中,通过对错觉实验的实施,我们测试了小组成员的长度错觉,差值数据普遍在3mm左右,我们了解到了人体错觉的基本测量方法。

实验二
大小常性测量器实验
1、实验目的:
(1)用比对法验证视觉大小常性现象;
(2)学习测定大小常性的方法;
(3)讨论距离对大小常性的影响;
(4)讨论标准刺激大小对大小常性的影响。

2、实验用具:
EP510大小常性测定仪两台。

3、小组成员:
某某
4、实验内容:
(1)选择长度为2m以上的场地,让被测者站在距离实验仪器1.5m位置。

(2)测试员调节手边大小常性测量仪,改变两个测量仪三角形大小,使其不同,注意应有时从大到小调,有时从小到大调,采用ABBA的序列。

指导语如下:“请你注意正前方屏幕上三角形的大小,并照此大小指挥测试员调节手边的测量器,直到你主观感知到一样大小为止。

”报告记录员记下你调节后图形的数值。

(3)记录员将读得的数据记入大小常性记录表。

实验中,记录员不得将测量数据告知被试。

5、实验数据:(单位:mm)
(1)根据两个三角形面积的实际差别计算大小常性系数。

K
B =(R―S)/(A―-S)或 K
T
=(lgR―lgS)/(lgA―lgS)
式中,A:标准三角形高;R:被试匹配的三角形高;
S:完全没有常性时三角形应有的高 S= D /(A* d)
(式中D:被试与标准刺激的距离,d:被试与比较刺激的距离)(2)我的测量数据(差值,单位:mm)
6、实验小结:
实验结果发现:无论是在标准刺激下还是在标准距离下,人对物体的大小直觉恒常性系数都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结果说明:物体远近会导致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变化,而在人的知觉中仍然能较正确地反映不同物体的实际大小。

实验三
动感方位辨别测量实验
1、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人体测量学的基本知识,掌握测定左右前臂在左右空间上位移的动觉感受性,了解练习次数的多少对动觉感受性提高程度的影
响。

2、实验用具:
动觉方位感受辨别仪笔纸
3、成员:
某某
4、实验内容:
(1)设定角度记录设定的角度;
(2)读出本人实际动感方位的角度;
(3)计算本人设定角度与实际角度的差值;
5、实验数据(单位:度):
6、实验小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熟悉如何测量人体手臂方位辨别,和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
哪些问题与分析实验数据,也对自己的在方位辨别方面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在数据方面较好的分析人机工程。

实验四
手指灵活性测试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来测定手指、手、手腕灵活性, 也可测定手和眼的协调能力。

2、实验用具:
BD-II-601手指灵活性测试仪
3、小组成员:
某某
4、实验内容:
手指灵活性测定的常用方法是:被试用一把镊子钳,把数十根金属针分别插入一块具有数十只小孔的板内。

以完成任务所用时间作为检测的指标。

实施过程:
(1)将手指灵活性测试板(上有100个小孔)插入机箱。

打开附件盒,露出插针盒。

(2)接通电源,被试利手握着镊子,坐在测试板前。

(3)同伴说明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测量手指灵活性的实验。

你面前的手指灵活测试板上有100个孔,插针盒里有100根插针,你的任务是用镊子将盒中的插针插入孔中。

插的顺序是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即第一根插在第一排的最左边的一个孔,第二根插在第一排的从左数第二个孔,以此类推,第100根插在最后一排最右边的一个孔。

要求你插得快并要插到位,(即插到底)。

(4)被试理解指导语后,即可操作实验。

当第一根插针插入第一排最左边的一个孔时,仪器内的计时器开始计时,当最后一根插入最后一排最右边的一个孔时,停止计时。

显示被试完成任务所用时间。

(5)主试记录十次测试实验结果,并绘制个人练习曲线。

5、实验数据 (单位:秒)
完成测试所需时间:
6、讨论
根据练习曲线,分析手指及手指尖动作技能形成的进程及趋势。

7、实验小结
通过本次实验,锻炼了手指、手、手腕灵活性以及手和眼的协调能力。

也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并且对个体动态的研究与测试方法有了一定了解。

实验五
棒框仪实验
1、实验目的:
本仪器可测量一个倾斜的框对判断一根棒的垂直性影响的程度。

被试的判断受倾斜的框的影响,相当于周围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所以此本仪器可以通过被试的认知方式来测量人格特性。

2、实验用具:棒框仪
Modified Rod-Frame Tester
3、小组成员:某某
4、实验内容:
(1)将平台调到水平位置。

(2)根据实验的要求,主试将框和棒调到在一定的倾斜度。

(3)要求被试通过观察筒进行观察,并根据自己感觉将棒调整得与地面垂直。

(4)从刻度上读出的棒的倾斜度,即记录下误差的度数和方向。

(5)主试调节不同的方框的倾斜度,即不同的场条件下,重复实验。

由被试调整出的棒倾斜度总结出框对棒的影响,从而研究被试的场依存性。

5、实验数据:
6、实验小结:
框在不同的倾斜情况下,测试者都存在一定范围的误差,这说明被测同学在
框该改变之后对于棒的判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外在环境的改变对于他们的出事心态以及问题的判断还是会造成较大影响。

实验六
动作稳定器
1、实验目的:
(1).分别测试九孔与曲线槽或楔型槽时的完成时间、出错次数、手臂稳定性指标。

(2)分析影响动作稳定的因素,并通过实验证明各因素与两手的不随意运动能力的相关性。

(3)为测验保持手臂稳定能力之用,也可以间接测定情绪的稳定程度
2、实验用具:
BD-Ⅱ-304A型动作稳定器
3、小组成员:
某某
4、实验内容:
(1)将直流6V电源插头插入仪器电源插座中,再将电源变换器接入市电220V插座上。

(2)将测试针的插头,插入仪器盒的右侧插座中。

将测试针插入前面板之洞或槽中,并与中隔板接触,前面板上部中间的发光管将亮;将测试针与洞或槽
的边缘接触,盒内蜂鸣器将发出声响。

(3)九洞测试:令被试手握测试针,悬肘,悬腕,将金属针垂直插入最大直径的洞内直至中隔板,灯亮后再将棒拔出。

然后按大小顺序重复以上动作。

插入和拔出金属针时,均不允许接触洞的边缘,一经接触蜂鸣器即发出声音,表示试验失败,只有在插入和拔出时皆未碰边才算通过。

九洞测验以通过最小洞的直径之倒数作为被试手臂稳定性的指标。

(4)曲线或楔形槽测试:将金属针插入楔形槽左侧最大宽度处或曲线槽中央最大宽度处(必须插到与中隔板接触)然后悬臂, 悬腕,垂直地将针沿槽向宽度减小的方向平移, 至最小宽度处为止,移动时不与中隔板接触。

此过程中均不允许针接触槽的边缘,如有接触发生,则蜂鸣器会发出声音。

以不碰边时的最小宽度值之倒数为被试手臂稳定性指标。

5、实验数据:
(1)九洞测试(单位mm)
(2)曲线测试(单位mm)
(3)楔形测试(单位mm)
6、实验小结:
(1)在图形宽度越小处,碰边数越多。

(2)手臂稳定性与图形形状,宽度,被试者心理生理状态,外界环境有关。

(3)反应时存在个体差异,同一个被试,在同一条件下,其每时每刻的反应时间也会因其生理和心理方面某些变化而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