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项痹病中医优化诊疗方案

2013年项痹病中医优化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3年优化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根据1994-6-28国家中管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进行诊断。

(1)发病特点:急性或缓慢起病,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颈肩部酸痛、头晕头痛、一侧颈项不适等先兆。

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

(2)诱因:病发多有诱因,每因劳倦、感寒而诱发。

(3)临床表现特点:以颈部出现疼痛,酸胀,可向上肢或背部放射,活动不利,活动时伤侧加重,严重者使头部歪向病侧等为主症。

(4)病因病机特点:由于感受风寒湿邪,或年老体衰、劳倦内伤等多种原因,导致经络阻滞,气血不通,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发为项痹。

其病表实为多见,急症期以风、寒、湿等标实症状突出。

(5)实验室检查:X片、CT征象或磁共振检查可见生理曲度改变或椎间隙狭窄,骨赘形成等影像学改变。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确定的《中国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07》西医病名ICD-10编码为M50.302。

(1)诊断依据:
①一般无外伤史,多因职业、睡眠姿势不良或感受风寒所致。

②急性发病,睡眠后一侧颈部出现疼痛,酸胀,可向上肢或背部放射,活动不利,活动时伤侧加重,严重者使头部歪向病侧。

③患侧常有颈部肌肉痉挛,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大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等处压痛,在肌肉紧张处可触及肿块和条索状的改变。

(2)诊断原则:
①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相符合者,可以确诊。

②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所见正常者,应注意除外其他病后方可诊断颈椎病。

③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不应诊断颈椎病。

④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⑤椎间孔挤压试验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
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苔薄白,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
(一)针灸疗法
1.针刺法
(1)治疗原则:疏经通络止痛。

(2)取穴:以颈夹脊和颈三针为主穴配阿是穴,可根据病情配风池、风府、肩井、天宗、曲池、手三里、小海、合谷等穴,留针
30分钟,平补平泻法,10天一疗程。

2、灸法:直接灸、艾条灸等。

3、本科特色治疗
名老中医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运用:
(1)经穴刺法:风池、完骨、天柱、颈椎夹脊穴。

操作:风池直刺1.5寸;完骨、天柱均直刺1寸,三穴均施捻转补法1分钟;颈椎夹脊穴,斜刺进针0.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各穴均留针20分钟,每日针刺2次,20天为一个疗程。

(2)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醒脑开窍针刺法调神,收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操作:先刺双刺内关,直刺0.5-1寸,施捻转提插的复式手法,施术1分钟;印堂横刺0.3寸,施雀啄手法1分钟;百会斜刺0.3-0.5寸,施平补平泻1分钟;四神聪直刺0.3-0.5寸,施捻转补法0.5分钟。

(二)推拿手法
治疗原则:舒经活血,解痉止痛,整复错位。

1、松解类手法
(1)基本手法:头颈部一指禅推法、点按法、滚法、拿法、揉法、推法、叩击法等,可选择上述手法一种或几种放松颈项部的肌肉,时间可持续3—5分钟。

(2)通调督脉法:患者俯卧位,医者以大拇指指端按顺序分别点按风府穴、大椎穴、至阳穴、命门穴,每穴0.5—1分钟,点揉第l 胸椎至第12胸椎两侧夹脊穴、膀胱经背俞穴,反复三遍,力量以患者出现局部温热、酸胀、传导为度。

(3)间歇拔伸法:患者仰卧位,一手托住颈枕部,一手把住下颇,纵向用力拔伸,持续2—3分钟,可反复3—5次。

(4)患者坐位,拿颈项及肩井3-5遍。

2、整复类手法:
(1)旋提手法:嘱患者颈部自然放松,主动将头部水平旋转至极限角度,并做最大限度屈曲,达到有固定感。

医生以肘部托住患者
下颌,轻轻向上牵引3-5秒钟后,用短力快速向上提拉,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

扳动时要掌握好发力时机,用力要快而稳。

(2)定位旋转扳法:以向右旋转为例。

患者坐位,医生站于患者后方,以左手拇指指腹推顶在患者病变颈椎棘突(或横突)旁,用右手(或肘窝)托住患者下颌部。

嘱其颈项部放松,低头屈颈15-30度,然后嘱患者顺着医生的右手在去曲状态下向右慢慢转头,当旋转到最大限度而遇阻力时,医生顺势以快速的向右扳动,同时,推顶棘突的左手拇指向右用力推压,两手协调动作,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有时医生拇指下亦轻微的位移感。

(3)旋转法:上颈段病变,要求患者将头颈曲屈15度;中段病变,将颈椎置于中立位;下段病变,将颈椎屈曲30-45度,在此位置向上牵引30秒。

嘱患者头部向下一侧旋转,旋转至极限角度(约80度),达到有固定感,同时迅速准确的作同向用力旋转,操作成功可以听到弹响声。

注意用力要轻重适当,避免应过猛过重而加重原有的损伤。

(4)其他颈椎微调手法。

(三)牵引疗法
酌情选择颈椎牵引,时间20-30分钟,患者坐位,头部略前倾15°左右,牵引的重量起始位3-5公斤,可逐步加重,以舒适为度。

(四)其他疗法:
选用中药塌渍、灸法、拔罐、刮痧、火针、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红外线照射、中药局部熏洗、外贴止痛类膏药(如中国灸、云南白药等)电脑远红外按摩理疗床等。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脱水、止痛、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

(五)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寒痹阻证
治法: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推荐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川芎、蔓荆子等。

2.血瘀气滞证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等。

3.痰湿阻络证
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白术、天麻、茯苓、橘红、半夏、甘草等。

4.肝肾不足证
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肾气丸加减。

熟地黄、怀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桂枝、附子(先煎)等。

5.气血亏虚证
治法: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推荐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等。

(六)调护
项痹与感受风寒之邪以及年老及长期伏案工作有关。

因此注意避风,调整劳逸时间及养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患者的调护重点。

三、中医治疗难点
1.项痹病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椎体不稳,传统推拿手法虽然能明显缓解颈肌紧张、痉挛等症状,椎体复位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存在推拿医生复位时用力过猛,而导致椎体错位、神经根水肿,甚者严重挤压脊髓导致截瘫。

2.目前中医治疗项痹病多采用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而未能将中药很好的配合使用,虽然治疗后症状缓解,但易于复发,远期疗效不佳。

3.项痹病是慢性劳损中最常见的病种,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不便,“有病求医”在人们的心里扎根,“未病先防”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导致项痹病的发病率、复发率不断上升。

四、针对难点的中医治疗应对思路
1.针对项痹病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椎体不稳,我们先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放松颈部肌肉,做到“稳、准、轻、巧”,忌用暴力,定期对临床医生进行推拿手法规范化培训;椎体不稳的患者不适宜或禁用颈椎牵引,否则会加重临床症状,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2.重针重推的同时,我们同样注重中药饮片的使用,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选用相应的方药,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3.我们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更要提醒患者预防疾病的重要性,纠正生活中的不良坐姿、睡姿,合理用枕、加强颈部锻炼等,切实做到未病先防。

同时在科室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颈椎操功能训练。

五、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临床控制: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正常,治疗后症状积分0~1分,疗效指数>90%。

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椎活动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疗效指数>70%,≤70%。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二)评价方法
颈椎病疗效评分表总分46分
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

不要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