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省人的饮食文化与习惯我国由于地幅辽阔,地域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了在不同的地区拥有属于自己的特色饮食文化,再经过历时变迁之后,不断交流融合,最终会聚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同时还能保留各地方的传统饮食。
掌握各地人饮食习惯,更是一种技能,以后去不同地方人家做客,或请不同地方人吃饭,了解其饮食文化和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
来,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全国各省市人饮食习惯各有什么特点。
一. 东北三省饮食习惯东北人主要食杂粮,除大米、白面、小米、玉米、高粱等外,还喜食杂有豆类的二米饭。
五谷杂粮副食品种多,猪肉消耗量大,猪肉炖粉条是农村地区的大众食品。
东北地区民间烹制除多以炖、炒、熬、蒸和火锅外,还喜欢用拌、蘸食法。
概括地说,东北人一般喜欢吃肉食、鱼、虾、野味,重油偏咸。
猪肉炖粉条在哈尔滨一带,俄式等西式菜品也有相当影响,吃面包夹红肠、喝啤酒已为当地一景,不论男士女士均能豪饮。
面包红肠配啤酒有数据表明,东北人均啤酒消费量大大超出其他地区。
大酱、酱制品、酸菜、腌菜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佐餐食品,豆腐、冻豆腐也是不可缺少的副食品。
酸菜东北名吃:酸菜血肠,小鸡蘑菇炖粉皮酸菜血肠小鸡蘑菇炖粉皮二. 华北地区饮食习惯河北省河北省简称“冀”,地处华北平原北部,背山面海,环绕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
河北的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牧草丰盛,有利于多种动植物繁殖生长。
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高粱、薯类、豆类、水稻及丰富的猪、牛、羊、鸡、鸭、鹅。
其水产品、海产品也相当丰富,鱼虾贝蟹俱全。
河北的果树栽培面积比较大,野生果树资源也很丰富,板栗、核桃、猕猴桃、口蘑、野蕨菜等均很有名;河北丰富的物产为人民饮食的多样性提供了物质保证。
河北主食以面粉、杂粮为主、副食以猪、牛、羊肉、蛋、禽、菜、鱼为佳品,口味偏咸,重油重色,与京津无太大差异。
但由于河北人口众多,是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省份,所以河北的饮食习惯也因地理位置、文化背景、自然条件等因素而各式各样,难以一一尽述。
河北莜面“杂”是河北饮食习俗的显著特点。
河北菜主要有三大菜系:冀中南菜:以保定为代表,包括石家庄、邯郸等地方菜,其特点是选料广泛,以山货和白洋淀鱼、虾蟹为主。
保定著名的驴肉火烧是代表菜。
在石家庄周边,历史上正定等地也有著名的“十大名菜”“三八席(八凉、八热、八蒸碗)”等,在技法上也有“甩刀法”等令人叫绝的独特技巧。
驴肉火烧京东沿海菜:以唐山为代表,由于唐山濒临渤海,盛产海鲜,所以以烹饪鲜活水产见长。
原料丰富、并且擅长刀花和柔丝连片,讲究明油亮芡。
主要有皮皮虾。
皮皮虾宫廷塞外菜:以承德为代表,和京城宫庭菜不同的是,承德菜肴主要以山珍野味为主,也有口味香酥鲜咸、讲究造型和器皿的独到特点。
代表性菜平泉冻兔肉、青龙鼋鱼、五香鹿肉、炒山鸡卷、野味火锅、烧鹿肉、狍子肉、野鸡肉等。
五香鹿肉故有人以“南北东西迥异,千姿百态纷呈”来形容河北五花八门的饮食习惯。
山西省山西省简称“晋”,地处黄河流域腹地,历来“专事农耕”。
人民饮食以粮为主。
近年来随着农作物种植比例调整,饮食的花样品种亦逐年增多。
山西人一日三餐,基本上是早饭稠,午饭好,晚饭稀。
重主食,轻副食,农村多以咸菜、酸菜佐餐,不搞一餐数莱,但主食花样之多实,为外地人称奇,有“一面百样吃”和“七十二样家常便饭”的说法。
主食的做法有蒸、煮、烤、烙、炒、拌、炸、煎等。
山西人家招待宾客,一般分荤席、素席,肉类以猪肉为主,上菜的道数常以碗为计量单位,如顺六碗、八八碗、八四碗、十大碗等。
十大碗醋是山西城乡居民口常生活必备的调料,山西陈醋名扬全国。
除菜肴中要放醋以外,吃各种面食也往往用醋做主要调料。
山西老醋花生此外,山西人饮酒之风历来很盛。
北京北京人颇具北方人的共性,他们口味偏重,绝大多数人喜爱爆火炝锅,而且少不了葱、姜、蒜作调料。
“冬季食厚味,百令喜清素”是北京人饮食的季节变化特点。
主食主要有馒头、面条、饺子、米饭、烙饼等。
早餐常为油饼、豆浆、牛奶、炒肝、豆腐脑,午、晚两餐讲究热饭热菜。
习惯吃完面或饺子后喝面汤。
北京名吃:北京烤鸭、卤煮、豆花、炸酱面天津天津人比北京人更爱米饭,普遍爱食海味。
早点多以豆腐脑为主。
喝咸味豆浆,吃煎饼果子等。
此外,天津人对本地的一种面食“狗不理”包子尤为偏爱。
煎饼果子天津狗不理包子三. 华东地区饮食习惯上海上海人饮食较为讲究,口味以清淡为主,一年四季都喜欢吃新鲜、细嫩的蔬菜,尤其偏爱油菜,上海人一日三餐中。
一早餐多爱吃泡饭,午、晚两餐则以.大米饭为主食。
井辅以各种炒菜;吃面条时,也讲究清淡。
油菜泡饭江苏省江苏省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北部接连山东,多产小麦和杂粮以苏州为中心,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地区称为苏南,长江以北称为苏北。
苏南地区中晚餐以米饭为主,早餐辅以面食、年糕、汤圆。
江苏水产丰富,太湖流域鱼多且佳。
苏南地区多以鱼类为日常菜肴,而且在烹饪技术和食用方法上也越来越精细讲究,鲢鱼吃头,鲭鱼吃尾,鲱鱼吃肝,鲫鱼烩汤。
苏南人口味清淡,忌食辛辣之物,少用调料、辅料,特别讲究保持食物、菜肴的原色原味。
鲫鱼汤苏北人日常以稻米、面粉、杂粮为主食,喜食鱼类和时鲜蔬菜。
苏北的小吃较多(扬州)苏北的徐州地区饮食习惯已接近山东,如喜食大葱蘸酱、煎饼等。
大葱配酱浙江省浙江省位于祖国东海之滨。
北部河道纵横,平原广阔,素称鱼米之乡;西南丘陵起伏,盛产山珍;沿海渔场密布,水产资源丰富。
浙江人,多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番薯等杂粮。
部分地区有一日四餐的习惯,即在午餐与晚餐中间加一顿点心。
在副食品方面,浙江各地因自然资源的不同,民间又产生了多种多样具有本地特色的饮食习惯,如湖州、嘉兴一带人,喜食鱼虾黄鳝;海盐一带人喜食”东坡肉”;东阳等地喜食乌龟肉;金华地区喜食火腿和风肉;杭州一带人喜食天目笋;温州沿海地区人有生食鱼鲜的习惯。
东坡肉福建省隔海峡与台湾省相望。
闽南、闽西和闽中北在饮食习惯上还多有差异。
以厦门、泉州为代表的闽南,海产品极为丰富。
家禽饲养业也很发达,有鸡、鸭、鸽、鹤鹑等肉食品种。
此外,行销海内外的药酒及乌龙茶极品“铁观音”。
铁观音闽南盛产稻米,闽南人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
沿海一带多食水产,春季吃鳗、鳝,冬季吃鲷、鲳。
虽不嗜辣,但作为调料,也食用一种微辣稍甜的辣酱和一种微辣甜酸的噫汁,这两种调料在厦门一带很有名。
闽南除有不少驰名海内外的名贵菜肴,如油烟红鲟、菜鸭炖姜丝等外,还有不少特殊的食疗药膳。
油烟红鲟闽中盛产水稻,民间旱餐、晚餐以大米为主,副食比较简单,午餐则比较讲究,四菜两汤,而所谓的汤也常为有鸡有肉有鱼的汤菜。
在调料上,闽中人喜好虾油、红糟、料酒。
配醋与料酒闽西客家人讲究礼貌,尤其尊敬师长,宴请宾客、一般不去酒楼饭庄,通常在家操办,家宴也非常讲究。
客家人嗜好蛇肉-狗肉,捉到蛇后就地剥皮烹制,见者有份,共同分享。
狗肉江西省江西省,简称“赣”,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处的南岸,境内绝大部分为汉族。
江西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加之境内河湖众多,仅鄱阳湖(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就有淡水鱼100余种,故也一向被誉为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
江西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辅以甘薯、米粉。
甘薯的吃法很多,人们多习惯于煮、烤或加工成薯干。
米粉的食法也多有讲究,可做成炒粉、汤粉、凉拌等花样。
南昌人还习惯以牛肉或猪肉炒米粉,肉嫩味鲜,百吃不厌。
发糕、灯芯糕、煨牛肉月饼等饼糕也是江西人喜欢吃的主食。
南昌拌粉在副食品中,江西人喜食各种水产品、鸡、鸭、狗肉和豆制品。
习惯食用味浓油重、稠芡厚汁、鲜咸香辣、主料突出的整鸡、整鸭、整鱼和整块的猪前腿肉。
甲鱼、虾仁、鳝鱼、桂鱼、青鱼等多种水产均为江西人所喜食,南昌人之“无鱼不成席”,反映了江西人对水产的偏爱。
水乡居民则喜食鸭蛋,家庭主妇普遍都会腌制鸭蛋。
干锅甲鱼豆制品在江西人日常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
腐竹江西人爱饮茶,有到茶馆里聚会的习惯。
“庐山云雾”、“宁红”等都是上等的江西名茶,不少地区有饮茶后细嚼茶叶的习俗。
安徽省安徽人普遍喜食辣味。
“冬天爱食牛羊肉,春秋喜食肥猪肉”是安徽人饮食季节变化特点。
主食喜爱米饭,对面食不大感兴趣。
羊排山东省山东人一般口味喜咸鲜。
黄豆芽、绿豆芽是当地人爱吃的菜品,普遍爱吃生葱、豆腐、粉皮等。
主食以面为主,特别偏爱发面馒头、包子、饼和锅饼等。
黄豆芽四. 华中地区饮食习惯湖南,简称”湘”,地处长江中游,湘、资、沅、澧四水纵贯全境注入洞庭湖,土地肥沃,气候温润,物产丰富,有“鱼米之乡”之称。
湖南大部分地区种植水稻,一日三餐多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及薯类,极少食用面食。
湖南人不分男女老幼,普遍嗜辣。
无论是日常三餐,还是酒家宴会,或是朋友小酌,总得有一两样辣椒菜。
究其原因,不外有二:一是辣椒刺激食欲;二是湖南多雨潮湿,辣椒有御寒祛湿功效。
湖南人吃辣椒的花样繁多,按不同的做法,可以制出酸辣、麻辣、咸辣、油辣等多种烹饪配料。
酱椒鱼头湖南人不仅嗜辣,而且喜食苦味食品,豆豉、苦瓜、苦荞麦是湖南人习惯食用的食品。
腌菜也是湖南人喜食的。
苦瓜炒蛋湖南人口味多为辣、苦、酸、咸适中,对川莱、鲁菜也多能接受。
日常副食品中,除鸡、鸭、鱼、肉外,长沙湘潭一带还喜食冰糖湘莲、猪血丸子、油炸臭豆腐等各具特色的风味食品。
此外,还有吃生姜、嚼槟榔、敬苦茶的习惯,往往洒席未散,槟榔就上了桌,还可以作为礼品相互馈赠。
长沙臭豆腐-黑色经典槟榔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国农副产品产区之一。
河南人咸味为主,豫西人喜酸辣。
爱吃猪肉,爱用葱、蒜作调味品。
面粉、杂粮为日常主食,一般都喜食鲜米、鲜面。
“麻酱面”、“炸酱面”、“清汤面”是河南人常吃的主食。
河南杂酱面湖北省湖北人日常以大米为主食。
一日三餐,早餐有时以面点作为调剂。
湖南人爱吃辣椒,湖北人也对辣椒感兴趣(他们叫“辣子”)。
湖北人口味咸、甜皆宜,还爱酸苦等。
湖北人爱吃糍粑、热干面、米皮,豆丝人人都喜欢,还爱吃淡水鱼和猪肉。
湖北人吃饭爱用鲜姜,喝汤喜欢放些黑胡椒来调味。
湖北武昌鱼五. 华南地区饮食习惯广东省广东省,简称“粤”,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高温多雨,长年无冰雪。
广东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种类多,其中甘蔗占全国产量五成以上。
广东海域广阔,江河密布,海洋捕捞和淡水养殖业发达。
由于以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资源条件,形成广东饮食习俗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特殊性。
⑴、以大米主食。
广东各地,无论平原、山区还是城市、乡村,几乎全是以大米为上食,只是近儿年来在一些大、中城市早餐兴吃面食。
此外,“一日三餐先茶后饭”是广东食俗一大特色。
⑵、喜食杂食。
广东人不仅吃猪、牛、羊、鸡、鸭、鹅、鱼、虾、蟹,还吃狗、蛇、鼠、龟、猴、蛙、虫等,可谓广东人什么都敢吃。
烧鹅⑶、讲究烹调。
广东人调味以甜味为主,酸辣次之。
粤菜的制作有蒸、炸、焗、炖、煎等三十多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