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应用实习报告
院、系、部
专业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1年 07月03日
一、实习时间:
2011年上期17-18周,周一至周五。
二、实习地点:
三、实习目的:
目的:通过ArcGIS9.2的使用,让学生参与到地理数据采集、编辑、管理和分析整个流程的各个环节,对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有个全面深刻的了解,并通过一些实际的数据和任务(如电子地图数据生产,选址分析、道路拓宽分析等常见的GIS实际应用问题)设定,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空间分析手段和方法,制定详细的解决方案,解决实际的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肃认真、积极思考的优良作风;使学生尽早接触GIS的应用,真正理解GIS的意义所在,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同时ArcGIS9.2是目前功能最全面最为强大的商用GIS专业软件,ArcGIS9.2的良好掌握,也为以后解决实际的问题提供了很好技能基础。
要求:
1、按实习任务制定合理可行的工作计划。
2、进行必要的资料收集、文献阅读等准备工作。
3、制定适当的技术方案。
4、独立完成课程设计各个阶段的任务。
5、对课程设计进行总结,撰写课程设计报告书。
四、实习具体内容
1.地图矢量化
(1)内容:
1)相关概念:地图矢量化的概念,地图矢量化是重要的地理数据获取方式之一。
所谓地图矢量化,就是把栅格数据转换成矢量数据的处理过程。
当纸质地图经过计算机图形、图像系统光—电转换量化为点阵数字图像,经图像处理和曲线矢量化,或者直接进行手扶跟踪数字化后,生成可以为地理信息系统显示、修改、标注、漫游、计算、管理和打印的矢量地图数据文件,这种与纸质地图相对应的计算机数据文件称为矢量化电子地图;2)实习目的:熟悉地图屏幕跟踪数字化流
程,掌握影像配准,地图读图分层矢量化等基本技能。
(2)数据:
昆明市西山区普吉地形图1:10000 地形图――70011-1.Tif
(3)要求:
使用arcscan工具完成矢量化。
具体步骤要求如下:
①影像配准(控制点选取、影像校正、影像重采样)。
②读图分层
③分层矢量化(建等高线层,高程点和居民地层,并根据影像图进行矢量化,
录入高程数据和居民地地名信息)。
④属性检查
(4)实习成果:
2.市级行政区划图制作
(1)内容:
1)相关概念:地图符号,地图符号是表达地图内容的基本手段,它是由形状不同/大小不一/色彩有别的图形和文字组成,是地图的语言,是一种图形语言;2)实习目的:了解符号化、注记、格网绘制以及地图整饰的意义,掌握基本的符号化方法、自动标注操作以及相关地图的整饰和输出的操作。
对数字地图制图有初步的认识
(2)数据:
上海市部分地图矢量地图,其中包含:
·图层:区县政府(QXZF.shp),市政府(SZF.shp)
·图层:地铁线(DTX.shp),区县界线(QXJX.shp),道路(DL.shp)
·图层:区县界面(QXJM.shp),双线河(SXH.shp)
上海市部分地图矢量地图,其中包含:
·点图层:区县政府(QXZF.shp),市政府(SZF.shp)
·图层:地铁线(DTX.shp),区县界线(QXJX.shp),道路(DL.shp)
·图层:区县界面(QXJM.shp),双线河(SXH.shp)
(3)要求:
①确定地图要表达的数据
②确定地图要素的表示方法,即符号化方法
③注记标注
④绘制坐标格网
⑤添加图幅整饰要素(图例、指北针、比例尺)(4)实习成果:
4.市区择房分析
(1)内容:
1)相关概念:缓冲区分析,缓冲区分析是指根据分析对象的点、线、面实体,自动建立其周围一定距离的带状区,用以识别这些实体或者主体对邻近对象的辐射范围或者影响程度,是解决临近度问题的空间分析工具之一。
叠加分析,将有关主题层组成的数据层面,进行叠加产生一个新数据层面的操作,其结果综合了原来两层或多层要素所具有的属性;2)实习目的:熟练掌握ArcGIS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操作,利用各项空间分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2)实验数据:
·network.shp:城市市区交通网络图;
·Marketplace.shp:商业中心分布图;
·school.shp:名牌高中分布图;
·famous place.shp:名胜古迹分布图;
·city.mxd:加载以上数据的初始地图文档。
(3)要求:
①寻找的区域要满足以下条件:
·离主要交通要道200m之外,也减少噪音污染(ST为道路中类型为交通要道的要素)
·在商业中心的服务范围之内,服务范围以商业中心规模的大小(属性字段YUZHI)来确定
·距名牌高中在750m之内,以便小孩上学便捷
·距名胜古迹500m之内,环境优雅
②每个条件进行缓冲区分析,将符合条件的区域取值为1,不符合条件的取值为0,得
到各自的分值图。
(4)实习成果:
5.数据转换及3D数据集成
(1)内容:
1)相关概念:数据转换:将数据从一种表示形式变为另一种表现形式的过程。
数字地形模型(DTM,或数字地面模型):是地形表面形态属性信息的数字表达,是带有空间位置特征和地形属性特征的数字描述;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当数字地形模型中地形属性为高程时即为DEM;它是地表单元上高程的集合,通常用矩阵表示。
TIN:不规则三角网,是另外一种表示数字高程模型的方法;注:本次实习中通过提取CAD·DWG格式中的高程信息生成TIN;
2)实习目的:
·掌握DWG数据到shape文件的转换方法。
·掌握DEM的生成方法。
·掌握DEM与影像、DLG叠加显示的方法。
·利用所给的数据完成DEM生成和数据叠加,在ArcScene中完成三维地表模型的构建和显示。
(2)实验数据:
·DRG:朝阳校区影像数据
·DLG:朝阳校区dwg数据
(3)要求:
利用所给数据进行设计,利用ArcGIS完成数据的处理,构建所在区的三维地表模型,并根据居民地数据完成建筑物的粗三维建模。
(4)实习成果:
五、实习心得体会:
伴随着期末考试的离开,我们终于结束了为时两个星期的实习。
总的说来,这段实习让我明白了,学习软件是一个辛苦的过程,我们不得要依靠自己的脑力和体力,更得需要我们有着坚强的毅力和耐力。
在学习Arc Gis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学习的不扎实和懵懂,很多显而易见的处理过程,就在自己盘左右而言他的过程中而忘记了。
在任务一中,等高线的矢量化时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每天,伴随着太阳的东升日落,我们也开始了自己的矢量化的历程,过程是艰巨的,但是日子却很充实,当看着自己的等高线成果出来,心里的兴奋不溢言表。
最后的处理过程也就很容易了。
接下来就是任务二了,任务二还算是花时间花的最少的,在图层属性中,一个一个的点击,便设置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属性,最后,在Inser的菜单栏中,插入指南针,插入图例,插入数据框等等,任务二九完成了。
紧接着时任务四,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任务,我们需要对一个一个的属性进行缓冲区分析,通过属性的选择等等建立缓冲区,再叠加过程便出现了我们所需要的结果。
任务五是我们最后完成的一个任务了吧,那时候看着他们把三维效果模型做出来,觉得这个东西真的是太神奇了,仅仅依靠一个软件和一些数据,我们想要的具有3D效果的模型一出来,顿时觉得全身的努力一点都没有白费,就这样,四个任务总算顺利完成了。
不过,在这次的实习中,我们也发现了自己存在的好多问题,比如说实习时候存在着很多因为考试带来的焦虑的情绪,这使得我们在实习的过程中出出项了很多急躁现像;其次便是我们自身学习的不扎实,这个,我们在以后的过程中还是要特别注意的,学习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切忌心浮气躁,唯有这样,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我们唯有如此,才能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邬论、刘瑜、张晶、马修军、韦中亚、田原编著,2001,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2]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1999,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