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剩余价值学说百度百科

剩余价值学说百度百科

1剩余价值学说百度百科剩余价值学说即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1内容剩余价值理论(Theory of Surplus Value)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的准确含义,经过仔细考察“剩余价值”出现的各种场合,发现其含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

如工人创造的价值若还不抵其工资,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只有创造的价值比工资多,他才创造了剩余价值。

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

故对剩余价值的新旧两种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仅在于: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立场基础上来分析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揭示;而新解释是从更加宽泛的概念来解释剩余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可解释一切与自用价值相对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还有第二种含义,是从价值的载体而言,是与“已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这种含义不如第一种含义常见,但在电视、报刊、书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时有出现。

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时之前,中央电视一台的“东方时空”节目曾报道有人回收“电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组装成一辆摩托车,言此为利用垃圾的“剩余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显然并非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而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我们有时会听到有人把废水的再利用称为利用水的剩余价值,把废料、废物的回收利用称为利用物品的剩余价值,此“剩余价值”也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

剩余价值与价值剩余“剩余价值”的这两种含义,一个是言人所创造的价值状况,另一个则是言物品本身的价值状况,名同而实异,但根据其出现的场合,联系上下文,很容易判别其所指何义。

因第一种含义很常见,第二种含义较少见,故本文主要以第一种含义为依据对剩余价值展开论述。

由此而观其适用范围,便可看出: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在原始社会末期以后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一直存在。

2历史原始社会前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尚不能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人在很多时候处于忍饥挨饿的境地,故难以创造剩余价值。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创造的价值除满足自身及家庭需要外,尚有少量剩余,故能生产少量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最明显的便是战争得胜者不再将战俘杀掉,而是将其用作奴隶为自己生产剩余价值。

封建社会,剩余价值的生产广泛存在,地主收的地租及国家收的各种捐税,皆来源于农民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的生产,众所周知,其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及国家的财政收入皆来源于工人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社会主义社会,上文已有论述,广泛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而且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更加离不开剩余价值的生产,因那时会出现更多的职业种类,社会分工将更加细密,更多的人将离开物质生产部门而从事文教、卫生、公共服务等工作,如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不能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那么许多社会必须的非物质生产性的工作将无法开展,整个社会机器将停止运转。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

生产自动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用机器操纵机器,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的脑力劳动;二是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少数的所谓“无人工厂”。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根据这些情况,指出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

它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形成的,在它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总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全体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1]3依据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不仅可解释、解决经济问题,而且可解释、解决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问题,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更加完善,大大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剩余价值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越发展,社会生产的剩余价值也越大,社会越进步。

在新经济社会我们来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应该赋予剩余一个更加宽泛和全新的概念,或者说应该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剩余价值的生产,这本身也是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的要求。

[2]产生方式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工人的劳动日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总和。

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吸取。

通过延长工作日,不仅使人的劳动力由于被夺去了道德上和身体上的正常发展有活动的条件而处于萎缩状态,而且使劳动力本身未老先衰和死亡,它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

”[2]从本质上来讲,剩余价值解释了资本主义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力虽然逐步提高,但是人力资源的利用却逐步减少,造成失业率大幅度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由此而产生下降,而剩余价值只会来源于人力(包括脑力和物力)所以剩余价值也会随之变少,资本家所攫取的利益就会变少,而资本家的趋利本性得不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也得不到满足。

因此,资本主义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模式,在根本上阶级对立的社会制度。

剩余价值不是像资产阶级所粉饰的那样会越来越大,满足越来越多人的要求。

欧洲的经济现状和高的失业率已经证实了这点。

自动化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机器运转替代人的繁重体力、脑力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正在得到推进。

生产自动化是对这个趋势的最恰当的指称。

生产自动化意味着劳动越来越多地被机器程序化的运行所替代,意味着人的劳动投入越来越少。

而由于生产力的大幅提高,越来越多的财富(使用价值)被生产出来。

高科技的运用使得生产效率大为提高,财富的生产增加的同时,采用高科技的企业利润也在增加,否则资本家不会采用先进科技。

由此引出的政治经济学问题是:生产中劳动投入减少了,为何利润(剩余价值)却可能提高?在高科技普遍采用的形式现代经济中,劳动还是价值或利润的源泉吗?把生产自动化情况推向极致——无人工厂——这个问题传达的意思就更为清楚。

那就是,无人工厂难道没有利润(剩余价值)吗?仅凭直觉就能给出否定的答案。

那么,无人工厂的利润(或剩余价值)是哪里来的呢?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任何先进的机器设备、生产工艺,无论其对生产过程覆盖的程度有多大,自动化程度有多高,它们都是作为“所有者的生产资料”参与到价值、使用价值的生产中来的。

机器设备的运转也只是按人们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运行的。

无人工厂中机器设备的运行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到新的产品中,而不能创造任何新的价值。

只有活劳动仍然是剩余价值(利润)的源泉。

当前,我们来回答无人工厂利润(剩余价值)的来源。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讲得很清楚,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而不是由个别企业的劳动时间确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全社会个别企业劳动时间的“加权平均值”。

所以:(1)从价值的本质看,价值是一个总体概念,它揭示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物质利益关系;(2)从价值量(尺度)看,价值量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关系。

这样看来,“无人工厂”没有活劳动却仍然能够获得剩余价值(利润)就容易理解了。

这是因为:第一,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而不是由某一家“无人工厂”是否使用工人(劳动力)而确定。

这就是说,如果社会普遍使用活劳动生产某种商品,该商品的价值就高,这与某个工厂使用劳动力的多寡没有太大联系。

相反,由于无人工厂所生产的产品个别劳动就远低于社会劳动,该商品按社会价值量出售的结果是:无人工厂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利润)。

从理论上讲,只要全社会的商品生产没有全部采用无人工厂的生产方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形成商品的价值。

通过价值这个“加权中枢”,使用活劳动的其他部门就会将自己创造的价值转移到无人工厂的产品中。

第二,社会大量辅助劳动支持着“无人工厂”机器系统的运行。

即便抛开技术垄断带来利润这种特殊情形,“无人工厂”的运行离不开全社会各行各业的智力支持和物质支持。

这表现在:(1)随着社会的进步,基础教育和基础研究的科技成果已越来越多地成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公共物品”,被“无人工厂”大量免费使用。

这些被免费使用的劳动成果,无疑将成为“无人工厂”的价值创造的源泉。

(2)企业独力(或联合)的专职研发机构为“无人工厂”提供了智力来源。

所有高科技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专门负责攻克与生产流程密切相关的技术问题或生产工艺,并将研究成果无偿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第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世界市场形成商品价值形成也出现“世界化”的趋势,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创造已拓展到世界范围。

这样看来,所谓先进与落后、有人与无人只是表明了一种相对关系,“无人工厂”其实只是人类劳动专业化发展的一个环节,其价值源泉应该追溯到工厂以外的人类劳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