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体的结构规律(一)楷书法度/行书要领一楷书法度(一)楷书的涵义。
楷书是:字形方正、横平竖直、一点一画,一笔不苟的正体字。
根据辞书解释,楷字的涵义处“模也、式也、法也”,模为模范,式是式样,法即法则,这就表明了楷书是字体中按照法则书写的楷模。
楷书最早见于魏时。
至于创始人和年代,晋卫恒的《四体书势》说:“上谷王次仲善隶书,始为楷法。
”北朝王愔的《文字志》说:“王次仲……建初(东汉章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立有楷模。
”唐李阳冰又说:“王次仲制八分,钟繇谓之章程书(汉隶)。
’’以上诸说,虽不一致,但相问的一点,即楷书的形体主要是从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相传王次仲创楷书,实际是变隶草为汉隶,并非创始现在的楷书”。
从能见到的最早楷书来说,首推钟繇的《宣示表》、《力命表》、《贺捷表》、《荐季直表》等。
孙过庭《书谱》中提到“钟繇隶奇,张芝草圣”,这个“隶”字,当是指的楷书。
在魏晋的时期,人们将楷书叫作“今隶”,或称“隶楷”,此后直至唐,才改称“真书”“正书”。
钟繇晚年颇得蔡邕的《笔论》、《九势》影响,受益非浅。
钟繇传给卫铄,卫夫人传给王羲之,王导师从卫瓘、钟繇,将《宜示表》藏在衣内带到东晋,大开书风,以至当时王、谢、郗、庾四大家均师钟法。
由此一脉相承,南北朝的代表,例如羊欣、崔浩,王僧虔、陶弘景,萧子云、萧思话,孔琳之、薄绍之、谢灵运、郑道昭,以至隋唐的代表: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薛稷、欧阳通、徐浩、颜真卿、柳公权等,皆成为楷书大家。
(二)楷书的笔画。
“永”字八法,处楷书的基本笔法。
八法的主要功能,一为楷书间架的基本支柱,二具法度性的统一准则,三处点画适应各种结体变化,四能体现中锋运笔的特点,五可使造型态势清雅隽秀、峻拔刚健。
至于楷书的全部点画,据近年的资料,已经列出二十八种。
这就是:点、横、竖,撇、捺、挑、横钩、竖钩、弯钩、斜钩、卧钩、横折、横折撇、横折挑、横折钩、横折弯钩,横折折撇、横折折钩、横撇弯钩、竖桃,竖横、竖弯横、竖弯平钩、竖折折竖、竖折折钩、擞捺点、撇挑、竖折撇点等。
(附图二五)现将楷书的基本点画,分别简述如下:(1)点法。
点为字体构成的第一要素,永字八法称“侧”。
所谓侧是因篆体作点皆圆,隶体作点皆平,而楷书作点多侧,更因写时须要侧锋落笔,故而名之。
点为汉字根源,凡横坚撇捺等笔画无不始于一点。
楷点写法有两锋,落笔既用出锋也用藏锋,收笔既用顿笔也用回笔。
点的态式各有其形,王羲之曾经说过:“或如蝌蚪,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矢。
”点的方向也是多种的,概而言之分为八种: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
(2)横法。
横为字体构成的第二要素,水字八法称“勒”。
所谓勒,其意指马缰末端衔于马口,手执另端取平直,又因写横画时逆锋落笔,返毫右行,边行边勒,故而名之。
王羲之曾说:“横则正,如孤舟之横江渚。
”横画的形态,亦可分为八种: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右钩横。
(3)竖法。
竖为字体构成第三要素,永字八法称“努”。
因书写时笔管与笔锋,先逆偃而上,然后尽力下行,势如引弩发矢,故而名之。
王羲之说:“竖则直,若春笋之抽寒谷。
”:竖法亦有下列八种:立竖、右弧竖、左弧竖、腰粗竖、腰细竖、上尖竖、下尖竖、弯脚竖。
(4)撇法。
撇为字体构成的第四要素,永字八法称“掠”。
因撇势写时往往像鸟低空疾下,一掠而过,故而名之。
另外,短撇写时如同鸟嘴啄物,故而称为“啄”。
王羲之说:“作撇不宜迟。
”撇法亦有下列八种:直撇、弧撇、腰细撇、腰粗撇,弯头撇、弯尾撇、长曲撇,短曲撇。
(5)挑法。
挑为字体构成第五要素,也称作提法。
其形如同钝三角形,又似永字八法之“策”、“啄”,策向右平挑,啄向左斜挑,由顿、挫.衄、挑四种动作组成,统称作挑画。
其形态与方向,亦分八种: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
(6)捺法。
捺为字体构成第六要素,永字八法称为“磔”(音折)。
俗称“字脚”,状似刀切,故而名之。
王羲之曾说:“捺不宜缓,缓则失力。
”并说:“每作一波常三过笔。
”如同水波曲折。
其形式亦可分八种:直捺、弧捺、尖头捺、方头捺、长捺、短捺、直反捺,曲反捺。
(7)折法。
折为字体构成第七要素,又称厥法,古人曾称“勾弩法”、“勾裹沾”。
由横画、转折、:竖画、挑法组成。
王羲之说:“回角不宜峻,或作棱角。
”因各弯曲角度不问,亦分为八种:直折、弧折、高折,矮折、斜折、二曲折、三曲折、四曲折。
(8)钩法。
钩为字体构成第八要素,永字八法称“趯”。
因其形似钩状末端,故而名之。
凡趯之钩均向左挑,而钩之末端向右挑,所以“钩”法又称“戈”法,或称“背戈法”。
王羲之说:背戈法“上则俯而过,下则曲而就”。
形体也分为八种:直钩.弧钩,高钩、矮钩、斜钩.二曲钩、三曲钩、四曲钩。
(三)避免点画笔病。
在初学阶段,笔法尚不熟练,往往出现笔病,俗称“败笔”。
对常见者略点十种:(1)牛头,是点的笔病,落笔收笔交代不清,其点状如牛头;(2)鼠尾,是撇的笔病,笔未送到尖端,力不充顶,状似鼠尾;(3)蜂腰,是平钩笔病,落笔时太重,转弯过轻,收笔又蹲,成细瘦蜂腰形状;(4)鹤膝,是折的笔病,转角处斜上,折下顿笔偏重,突出臃肿,好像鹤膝;(5)方挑,是挑的笔病,竖画到底未蹲,即钝笔出锋所致;(6)断木,是横与竖的笔病,铺笔疾行,急捉收笔,呈断木状;(7)垂钩,是钩的笔病,顿后未斜上出锋,而是横下掠去;(8)飞白,多是直竖横画的笔病,枯墨落纸,行笔过快,出现细丝飞白;(9)锯齿,是长撇笔病,偏锋走笔,半湿半枯,出现齿形;(10)拖帚,是捺的笔病,行笔无波折,提笔过早出散锋,如同帚头拖把。
纠正笔病之法,一是临帖前多考虑运笔步骤,按照规则态势练习,斟酌笔法技巧,再是对基本点画进行千写百练,相传王羲之“对永字八法偏攻十五年”,即是这个道理。
此外,对书写难度较大的字,反复多摹,熟能生巧,自然出手雅观。
(四)楷书的结体。
结体,就是字的组合规律。
对于楷书来说,怎样搞好结体,宋人总结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明代李淳撰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代黄自元进而发展为《九十二法》,虽然部分可取,但是条目太繁,措辞艰深,不易阅记。
现在有些书论,常从单体、合体讲述,较好理解。
汉字的结构分两类:一类是由点画直接构成,称单体字,如人、口、手、力等;另一类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构成,称合体字,大致分为以下十二种体形:(1)上下结构如:易、柴、雷、势(2)上中下结构如:意、崽、翼、暴(3)左右结构如:好、施,颇、粮(4)左中右结构如:辩、嫩,锄、墩(s)双合结构如:朋、羽、出、炎(6)包围结构如:四、目、国、圆(7)半包围结构如:冈、旬,匣,幽(8)三角结构如:晶,淼,琴、轰(9)四角结构如:琵、器,踏、赣(10)偏侧结构如:歹、式、梦、笺(11)穿插结构如:弗、册、兼、爽(12)多体结构如:夔、赢,懿这里,从另一角度,分作十点讲述。
(1)形体方正。
是方块字结构的主要特点,也是组合的原则。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由于字的体形上有高矮、宽窄、斜正之分,书写时就要合理布置,还要用笔取势。
例如长方形的“目”字,就要注意其横向,扁方形的“四”字,也要看上下布白。
再如,左右倾侧的“戈”和“夕”字,其斜右钩与左长撇都是主笔,就要加强笔力,并使弯曲度合宜,始能获得欹中取正的效果,达到劲遒刚健。
(2)重心平稳。
须知每一字都有个重心与主笔,或称为中轴线与支撑点,对字体份量起着平衡立足作用。
有的像底盘托着上层建筑,如“登”字下边一横就是重心。
有的同天平支柱,如“中”字一竖就是重心。
有的则与中轴线平衡,如“天”字像是分开两腿站立,“女”字犹如盘膝稳坐。
所以说,写字如同盖房屋,横平竖直妥善安排,间架结构合理搭配,才会显得庄重而坚实。
(3)比例得当。
以部首偏旁组成的合体字,各部所占比例要配置得当。
如“要”字上下相等,“静”字左右一般大,比例上就各占一半。
如“满”字左窄右宽,“崔”字上小下大,就分占三分之一与三分之二。
另如“冀”字是上中下结构,“谢”字是左中右结构,自应各占三分之一。
当然,仅是作大体分配,不能绝对。
总要势距协调,各得其所。
(4)疏密匀称。
字的笔画有多有少,写时有紧有松,为了均衡、清晰、洒脱,须要讲求点布。
邓石如有句话,叫作“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之说。
凡是笔画多的,如:馨、赣、颦、囊等字,要写得细劲密结,但应避免臃肿局促,对于笔画少的,如大、小、山、水等,要写得粗壮爽朗,又忌松散无力。
以达到疏密匀称,整齐美观。
(5)中宫紧结。
字的结构,类似人的体裁。
头部过大,体材甚小,故然不佳,而上身过长,两腿短矮,也不雅观。
因此,结字须要主体匀称,四面舒展。
例如孽,愈、圆,盛等中宫盈满的字,应该尽求结体紧凑,勿使松弛乏力,再如琴、慕、襄,楚等纵横开张的字,只有中宫密结,也就是主体环扣紧的情形下,才易于辐射展放,潇洒秀逸。
(6)欹侧相应。
有些字的点画配置,具有自然性倾斜的特点,书写难度较大。
例如“心”字,不仅须把三个点的位置相应摆正,而且那个斜钩的弧度更要写好。
再如“也”字,第一笔横折应向右上略斜,而后一笔平钩的弯度得异常注意成形。
其他像“我、家、毋、鸟、风,飞”等字,在中轴线、主体环、偏侧势、弧曲度、擒纵面、支撑点(也称重心点)方面,都需要谨饬细腻地掌握布白分寸,始能贴切准确,恰到好处。
(7)向背适宜。
在左右结构小,有的字相向,有的相背.要大致作到“向不犯碍,背不脱离”。
如“妙”字是相向的,写“女”字横时要改用平挑,而“少”广的擞要略向下弯曲些,以示对应。
再如“北”字是相背的,写时应该掌握中间距离,适当宽绰,又使笔势连贯。
达到向背顾盼,姿态生动。
(8)合体迎让。
在单体字中有点画的迎让,在合体字中有部首偏旁的迎让,有的须收缩,有的要展放。
一般地说,部首偏旁中总是小让大(尖、唱),短让长(明、峰),窄让宽(幢、楼),或者简让繁(斌、琦),上让下(吕、昌),以及左让右(林、棘)。
通过彼此迎让,达到组合可体,相互协调。
(9)参差有致。
写楷书既要严谨庄重,合乎法度,又须参差变化,错落有致。
如“多”字是上下相同,“竹”字是左右一样.若写得一般大小、一个模样,就显得呆板,如果上小下大,左矮右高,分清主次,就能同姿别致,彼此映辉。
再如“友”字有顺向两撇,“井”字是双横双竖,写时就要一撇短一撇长,这边弯那边直,才能生发情趣,另从欧颜柳赵楷书帖中见到,对偏旁采用蓄势、易位、错落和补白的手法,更能令其纵横舒展,增添韵味。
(10)点画呼应。
笔墨落纸,应该有起有收,使笔笔交代清楚。
但在往返运笔路线上,又要持续不断,对有些动作虽不能着纸,但须“悬空运转”,使点画间笔断意连,气势贯通。
像前人所说的“一笔才落,当思第二,第三笔”,作到“意在笔先,字居心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