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典诵读

经典诵读

在经典中浸润,在诗海中徜徉【论文摘要】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水平的有力举措,是宣传和贯彻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扩大语言文字工作社会知晓度的有益尝试。

本文从“诵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启迪心智,充实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厚积薄发,为中学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无心插柳,墙内开花墙外香”、“教学相长,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等五个方面论述了诵读经典诗文的有益之处。

“在经典中浸润,在诗海中徜徉”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精神乐园,引领学生诵读经典更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诵读,引领着学生们走进积淀着五千年民族精神的中华文化,让他们在成长的旅程中“以千年文化为伴、与中华经典同行”。

【关键词】诵读经典少年君子启迪心智激发潜能学习文言文学习型家庭优化技能【正文】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

语言文字既是人类文明、文化的载体,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灿若星河,它凝聚了前贤的大彻大悟,睿语哲思。

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龙的传人,正是有了这样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

像丝雨一样默默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真正做到了“进人耳,入人心”。

时刻指导着我们的言行与思想,它在微笑地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少年君子。

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水平的有力举措,是宣传和贯彻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扩大语言文字工作社会知晓度的有益尝试。

自从接触经典诵读以来,我校师生甚至家长们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说开展经典诵读带给我们的喜悦:一、诵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我们中华文化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忠恕之道;有“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有“自强不息”,“厚得载物”的个人与社会的健康互动之道;还有“天地之大德曰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业尊生、与时俱进之道。

这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

社会实践证明,经得起时间考验而对品德教育起到深远意义的,就是传统价值教育。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仁”、“孝”、“家庭和谐”等传统价值观远播欧美,发扬光大。

甚至在新加坡的教材中还编进了100多个中国儒家和东方传统价值观的故事和典故。

因此,无论从历史的责任感还是从时代的需要出发,通过倡导小学生诵读千古美文,引领孩子们争做少年君子,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成了我们必然的选择。

二、启迪心智,充实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

熟读并且背诵经典,其核心是要增加小学生的原始积累。

比较建国以来出台的多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新课标》是最为重视积累的一份。

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13岁前后,人的记忆力即可达到顶点。

一旦错过了,就不能形成知识、情感与经验的丰厚积累,那将会给他的一生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积累多了,将来理解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许多原来理解不深的东西自然能做到“无师自通”。

对此,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同志曾讲过这样一个比喻。

他说:小时候读书、背书,犹如在天空布云彩,云彩积厚了,自然就会落雨。

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的过程,小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读得多、背得多,文化底蕴自然就能厚实。

开展儿童经典诵读是激发潜能、学习语言、增强人文底蕴、开启智慧的重要途径,同时又能培养孩子的高尚的情操和人文关怀,由此可以使孩子变得胸怀博大、知书达理、善良聪慧、乐观坚定。

三、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诵读中国诗词,能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好文章诵读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不知不觉将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也是积累语言的关键时期。

“背诵”是积累语言材料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必须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好文章和经典诗文,这对学生的语言发展和习作都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习作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有关诗词作为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目的。

如布置学生写《我爱校园的绿树》,练习用比喻写景状物。

描写校园里的白杨、垂柳、果树等,可结合《咏柳》一诗,使学生回忆、观察校园里的垂柳,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借以描写垂柳的不同姿态;如在作文《风筝比赛》中引用《村居》中的诗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描写大草原时可将《敕乐歌》中的:“天苍苍野忙忙,风吹草低现牛羊”加以引用。

这样不但增强了表达效果,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经典的理解。

四、补充课文,加深理解。

利用经典同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将经典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更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诗文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做为教师,首先要读懂教材中的经典。

要以教材中的经典为载体,教会学生学习经典的方法。

并运用所学方法读懂经典,运用经典。

其次,结合教材补充经典。

我们的语文教材按单元主题来编排,每个单元分别渗透了爱心、惜时、诚信、勤奋等内容。

针对每一单元的内容,在教学中我们适时、适量地为学生拓展经典内容让学生诵读、积累,以此不断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孩子们学习经典兴趣。

如在学完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后,学生感叹于时间如流,光阴易逝,便让学生广泛收集珍惜时间的经典诗词。

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通过在课堂上交流,积累惜时经典名句。

五、厚积薄发,为中学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小学生的记忆力正处于训练、养成阶段,最合适“熟读”成诵。

日积月累,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而文言与白话,是母子关系,根叶关系,源流关系。

白话绝大部分来源于文言,大部分双音节词是文言的附缀、演绎而来;绝大部分鲜活的成语,源自文言典故。

不少中学老师认为许多老一辈的人之所以能够对文言等有一种驾轻就熟的感觉,是得益于他们小时候读私塾的那几年。

培养语感,小学是关键;诵读经典,当从娃娃抓起。

六、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

许多诗词歌赋反映了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

适逢民俗节日,可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清明之前,可向学生介绍清明的来历,抄录杜牧的诗《清明》。

其他如端午节、元宵节等均可向学生推荐有关的诗词歌赋,并背诵、赏析。

钱七、无心插柳,墙内开花墙外香。

经典诵读,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与参与,他们和孩子一起诵读,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在这种自然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不仅是学习的交流,更多地是心灵的交流。

这种跨越台阶的沟通,是构建学习型家庭的良好开端。

记得一位家长曾经说过:“我们也要和儿女们一起诵读经典,不然该如何在儿女们面前立足,怎么样去教育他们呢?通过和他们一起诵读经典,既可以提高自己,又可以打开孩子们的心灵之窗,何乐而不为。

”父母子女一起诵读经典,更能增进亲子感情,是最好的亲子活动。

一些专家学者还从理论的角度证明,在儿童阶段提倡读诵经典,是一个出力少、见效快、后劲足的教育方法:出力少——每天只需诵读20-30分钟即可,不用特意抽出大量时间来背诵,不需要多加解释,不增加家长负担。

见效快——学生诵读2-3个月后就可发生明显改变。

后劲足——在学生记忆力正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其记忆力会达到较高的顶峰。

而且记下的东西包含了大量优秀的中外经典文化知识,个人一辈子也受用不尽,解读不完。

当孩子把这些记到脑子里,就自然激发了他们的理解力和创造力,这是永不枯竭的源泉!八、教学相长,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在国学经典教学中,免不了与学生一起谈古论今、激扬文字,要想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教师的身体力行是不行的。

共同诵读经典是一个品味人生,修身养性的美妙时刻。

“其身正,不令而行”,学生看到老师如此乐学,怎能不提起诵读兴趣呢?经典诵读,还有助于我们优化技能,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做一名纯粹的教师。

技能的优化,需要坚守与超越。

坚守是优化的前提,没有成功经验的坚守,优化就失去了基础,而超越则是优化的本质。

“人的发育史就是阅读史”,这项学生活动的开展,需要“平等中的首席”领读,需要全校氛围的熏陶。

在必要的时候,把阅读上升为诵读内心体验外化为外部情感,进而可以通过你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高回低转,变成一声声动人的船歌,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引人入胜,你的诵读技能就在此时被不断超越。

总之,作为肩负着开拓创新责任的新时期儿童,他们在学习现代知识的同时,同样应该站在五千年中华文化这个历史巨人的肩上,静下心来诵读、品味经典诗文。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诵读经典古诗文,可以培养读书兴趣,变化身心气质,使人心地向善,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使其社会关系和艺术修养得以提高;可以启悟生命智能,开拓人生境界。

“在经典中浸润,在诗海中徜徉”。

自从学习了经典之后,全校师生便有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经历,更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

长期诵读经典诗文,一生与经典同行,和李白《梦游天姥》,同杜甫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携文天祥《过零丁洋》,陪王之涣《登鹳雀楼》,与张岱《湖心亭看雪》,邀王勃诵《滕王阁序》,到杜牧的《题乌江亭》小憩,和李煜的《虞美人》同悲喜。

读《论语》、《三字经》,学《弟子规》、《千字文》,到四大名著中畅游,到四书五经中去感悟人生。

与经典为伍,与经典同行,一生一世,代代相传,得到的必将是新课改下“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葱葱郁郁的喜人景象。

“以千年文化为伴、与中华经典同行”。

作为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身体力行,不断探索,让经典渗融于学生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参考文献】1、《浅说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性》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诵读千古美文、滋养一代新人》3、《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