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ICU医院感染控制与预防

ICU医院感染控制与预防

妨碍许多先进技术的应用和进一步发展
重要性
与医疗质量与病人安全密切相关
与医院效率和效益密切相关
延长病人住院时间:据报道外科切口感染病人住院日延长8.2天, 产科手术延长3天,整形外科手术延长19.8天
增加了医疗费用 与医院诊疗技术的发展相关 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
现状
据2019年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现患率调查结果:医院感染 例次现患率平均为4.95%,最高现患率为11.55%
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 非自身固有的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身体以外的 个体、环境等。
医院感染发生的不良后果
增加病人痛苦,严重甚至产生难以治愈的后遗症或死亡, 影响医疗质量;
延长住院时间,加重了医疗护理的工作负担,降低医疗工 作效率;
增加国家及个人的经济负担,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
分类
按感染部位分类
呼吸系统医院感染、手术部位医院感染、泌尿系统医院感染、血 液系统医院感染、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等等
按病原体分类
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及原 虫感染
分类
按病原体来源分类
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 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病原体通常为寄居在患者体 内的正常菌群,通常是不致病的,但当个体的免疫功能受损、健康状 况 不佳或抵抗力下降时则会成为条件致病菌发生感染。
ICU院感控制与预防
主要内容
医院感染定义及分类 医院感染发生的不良后果 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 我国院感现状 医院感染的促发因素 医院感染的传播特点 医院感染的预防
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 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 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 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预防
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 加强感染源的管理; 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 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的管理; 加强医院消毒灭菌的监督管理; 加强医务人员手的清洁与消毒; 加强医院卫生学监测;
预防
加强医源性传播因素的监测与管理; 严格探视与陪护制度; 加强临床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 加强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高危人群与主要感染部位的医
传播特点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感染源排出并侵入易感人群的途 径。
接触传播; 空气传播; 水和食物传播; 医源性传播; 生物媒介传播。
传播特点
易感人群:
机体免疫功能受损者; 婴幼儿及老年人; 营养不良者; 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 住院时间长者; 手术时间长者; 接受各种介入性操作的病人。
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促发因素
客观因素
侵入性诊疗增多:如动静脉插管、泌尿系导管、气管切开、气管 插管、吸入装置、监控仪器探头等,在诊治疾病的同时,还把外 界的微生物导入体内,同时损伤了机体的防御屏障,使病原体容 易侵入机体;
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使用: 大量抗生素的开发和普及:使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耐药菌株
据感染部位不同,排在前五位的医院感染分别是:呼吸道 感染(包括上、下呼吸道)泌尿道手术部位感染、皮肤软 组织感染
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为: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大肠 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氏肺炎杆菌
促发因素
主观因素
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 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 医院规章制度不全,致使感染源传播。 缺乏对消毒灭菌效果的有效监测,不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
院感染管理; 对易感人群实行保护性隔离; 及时总结与反馈临床上分离的病原体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
感性; 开展医院感染的宣传教育。
增加,致使病程延长,感染机会增多 易感病人增加 环境污染严重 对探视者未进行必要的限制
传播特点
医院感染的传播过程包括3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 和易感人群,缺一不可。
感染源:是指病原微生物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宿主。
已感染的病人; 带菌者或自身感染者; 环境贮菌源; 动物感染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