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能化系统施工技术方案

智能化系统施工技术方案

智能化系统施工技术方案1 弱电机柜及其内部设备安装1.1、机柜安装要求1.1.1、机柜安装前必须检查机柜排风设备是否完好,设备托板数量是否齐全以及滑轮、支撑柱是否完好等。

1.1.2、机柜型号、规格,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1.1.3、机柜安装垂直偏差度应不大于3mm,水平误差不应大于2mm。

几个机柜并排在一起,面板应在同一平面上并与基准线平行,前后偏差不得大于3mm;两个机柜中间缝隙不得大于3mm。

对于相互有一定间隔而排成一列的设备,其面板前后偏差不得大于5mm。

1.1.4、机柜的各种零件不得脱落或碰坏,漆面如有脱落应预以补漆,各种标志应完整、清晰。

1.1.5、机柜安装应牢固,有抗震要求时,按施工图的抗震设计进行加固。

1.1.6、机柜不宜直接安装在活动地板上,宜按设备的底平面尺寸制作底座,底座直接与地面固定,机柜固定在底座上,然后铺设活动地板。

1.1.7、安装机柜面板,架前应预留有800mm空间,机柜背面离墙距离应大于600mm,以便于安装和施工。

1.1.8、壁挂式机柜距地面宜为1800mm。

1.1.9、机柜内的设备、部件的安装,应在机柜定位完毕并固定后进行,安装在机柜内的设备应牢固。

1.1.10、机柜上的固定螺丝、垫片和弹簧垫圈均应按要求紧固不得遗漏。

1.1.11、悬挂式壁挂安装应安装在平整坚固的墙面上,距离地面至少300mm,保持与墙面水平、垂直,垂直偏差应小于3mm。

1.1.12、墙体上开孔应避免破坏墙体内管线,开孔深度不得低于70mm,固定机柜所用膨胀螺丝钉不得少于4个(悬挂式C型机柜为6个)。

必要时须在机柜下放置支撑物,以保证机柜的安全稳固。

.1.13、落地式柜体安装,安装基座时要综合考虑机柜的开门方向和操作便利性,优先考虑配线舱的开门方向。

设备舱门和配线舱门必须能完全开启。

1.1.14、机柜要做好防雷接地保护。

1.1.15、柜体安装完毕应做好标识,标识应统一、清晰、美观。

机箱安装完毕后,柜体进出线缆孔洞应采用防火胶泥封堵。

做好防鼠、防虫、防水和防潮处理。

1.2、机柜内设备的安装布局及要求:1.2.1、机柜由上到下主要分为四个区域:交流分配单元、配线架、有源设备、光缆终端盒。

1.2.2、交流配电单元从安全性的要求放在机柜的最上端。

1.2.3、语音及网络配线架安装在易于操作的位置,放在交流配电单元的下面。

1.2.4、配线架往下为有源设备区:差不多的设备根据功能及线缆连接需要安排位置,比如光纤收发器,汇聚交换机、核心交换机,三者是一一连接的,为了防止信号线的交叉及功能区域的易于维护,最好的排列顺序从下往上是光纤收发器->汇聚交换机->核心交换机。

大的设备安装在机柜下部,并且使用机柜托盘承重。

光纤收发器由于体积小,数量多,无法在机柜里面固定安装,也放在托盘上安装。

1.2.5、最底层放光缆终端盒,也放在托盘上安装;机房机柜内由于配置了光配线架,则光配线架可以直接安装在机柜上,不用托盘安装。

1.3、机柜内走线要求:1.3.1、缆线的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不应受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1.3.2、缆线两端应贴有标签,应标明编号,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

标签应选用不易损坏的材料。

1.3.3、在线缆预留方面,对于固定安装的机柜,在机柜内不应有预留线长,预留线应预留在可以隐蔽的地方,长度在1m-1.5m之间。

对于可移动的机柜,连入机柜的全部线缆在连入机柜的入口处,应至少预留1m,同时各种线缆的预留长度相互之间的差别应不超过0.5m。

1.3.4、缆线终接后,应有余量。

1.3.5、光缆布放宜盘留,预留长度宜为3-5m,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

1.3.6、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电流类别的线路应分开布置,分隔敷设。

1.3.7、引入机柜内的缆线应从机柜的下方进入机柜,沿机柜后方两侧立杆向上引入配线架,卡入跳线架连接块内的单根线缆色标应和跳线架的色标相一致,大对数线缆按标准色谱的组合规定进行排序。

1.3.8、接线端子各种标志应齐全,数据配线架及交换机设备安装完成后,标贴机打标签:注明对应房间号以及端口号。

1.3.9、缆线在终接前,必须核对缆线标识内容是否正确。

1.3.10、缆线中间不允许有接头。

1.3.11、缆线终接处必须牢固、接触良好。

1.3.12、缆线终接应符合设计和施工操作规程。

1.3.13、对绞电缆与插接件连接应认准线号、线位色标,不得颠倒和错接。

1.3.14、尾纤不能用扎带,尤其不能扎的太紧,最好用专用的绑扎带2.安防系统安装技术措施2.1、施工工艺流程系统的工艺流程如下:管线敷设→前端设备安装→机房设备安装→系统调试→工程交验2.2、施工方法和工艺措施2.2.1、线路敷设2.2.1.1、视频监控系统是依靠信号线与电源线两种形式的电缆连接起来的。

2.2.1.2、信号线用于传输视频、控制信号,采用视频线与光缆作为传输介质。

从前端摄像机至前端各设备箱内交换机或光纤收发器。

2.2.1.3、电源线用于传输220V交流电源的供电线路,采用多芯软线作为传输介质。

从机房UPS总配电箱到前端各设备箱,从前端设备箱至电源适配器、交换机,再到摄像机。

2.2.1.4、信号线路不宜与强电线路同管或并行敷设,走线方式及要求符合下表:2.2.1.5、上述表中规定的线路间距均为明敷时的距离,如果线路穿钢管暗敷设时,不受上表限制。

2.2.2、摄像机的安装2.2.2.1、安装前摄像机逐一加电进行检测和调整,使摄像机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2.2.2.2、检查摄像机防护罩的加温、雨刷等动作能否良好。

2.2.2.3、检查球型摄像机的水平、垂直转动角度和定值控制是否正常。

2.2.2.4、摄像机安装在监视目标附近不易受外界损伤的地方,安装位置不影响现场设备运行和人员正常活动。

安装的高度,室内距地面高度不应低于2.5米;室外距地面高度不应低于3.5m。

2.2.2.5、室外环境下采用室外全天候防护罩,保证春夏秋冬、阴晴雨风各种天气下使用。

2.2.2.6、摄像机镜头应避免强光直射,保证摄像管靶面不受损伤。

镜头视场内,没有遮挡监视目标的物体。

2.2.2.7、摄像机镜头从光源方向对准监视目标,避免逆光安装;当需要逆光安装时,应降低监视区域的对比度。

2.2.2.8、监控摄像头及其配套装置,如镜头、防护罩、支架、雨刷等,安装应牢固,2.2.2.9、运转应灵活,应注意防破坏,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2.2.2.10、在高压带电设备附近架设摄像机时,根据带电设备的要求,确定安全距离。

2.2.2.11、从摄像机引出的电缆宜留有1m的余量,便于成端及以后检修。

摄像机的电缆和电源线应固定,不用插头承受电缆的自重。

2.2.2.12、摄像机在安装时每个进线孔采用专业的防水胶或热熔胶做好防水、防水蒸气等流入的措施,以免对摄像机电路遭成损坏。

2.2.2.13、电梯厢内的监控摄像头应安装在厢门上方的左或右侧,并能有效监视电梯厢内乘员面部特征。

2.2.2.14、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监控摄像头安装应与地绝缘隔离。

2.2.2.15、控制室内所有线缆应根据设备安装位置设置电缆槽和进线孔,排列、捆扎整齐,编号,并有永久性标志。

2.2.2.16、监控摄像头所有控制、显示、记录等终端设备的安装应平稳,便于操作。

其中监视器(屏幕)应避免外来光直射,当不可避免时,应采取避光措施。

在控制台、机柜(架)内安装的设备应有通风散热措施,内部接插件与设备连接应牢。

2.2.2.17、控制台、机柜(架)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应平稳牢固、便于操作维护。

机柜架)背面、侧面离墙净距离应符合维修要求。

2.2.3、监控台、柜的安装2.2.3.1、在各种信号线敷设完毕,电源线引入室内,接地线已敷设完毕,室内的地面施工完毕,粉刷和装饰工程已经结束,可进行监控台、柜安装。

若监控台大于监控室门宽时,应在土建封门前将监控台运入室内,但不打开包装木箱。

2.2.3.2、在进行监控台开箱时,首先动作要轻,以免损坏监控室的墙和地面。

监视器、控制器等一般不在监控台上固定,另行包装运输。

监控台、柜开箱后应根据设备清单,认真清点全部配件、螺丝和旋钮等,检查表面有无损伤。

并妥善保存设备清单设备装配图、设备接线图及接线编号接线等专用工具等。

这些资料不但是安装施工的重要资料,而且也是竣工验收资料,最后作为工程档案存档。

2.2.3.3、监控台的安装位置,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的安装位置进行安装,要使监视器不面向窗户,以免阳光射入,影响图橡质量。

监控台、柜后背应距墙面保持0.8m以上间距,以便检修和接线正面与墙的净距不应小于1.2m,侧面与墙或其他设备的净距,主要走道不小于1.5m,次要走道不小于0.8m。

2.2.3.4、监视器安装的一般要求如下:2.2.3.4.1、监视器的设置位置,应使屏幕避免外来光直射。

2.2.3.4.2、监视器宜设置在调度桌、操作台(柜)或单独的支架上。

监视器安装在固定机架上,监控台上、或柜内时,台柜背面应有适当的通风散热孔。

2.2.3.4.3、不同监视器屏面尺寸的最佳安装距离(距监视者)范围见下表:监视器最佳安装距离(距监视者)范围2.2.4、设备配接线2.2.4.1、线缆由监控台、柜底部引入地槽,电缆离开机柜弯点10cm处开始成捆绑扎,根据电缆的数量每隔200~400cm绑扎一次。

所有电缆(整根都应逐根标示明显永久性标志,以区分电缆去向和传输信号。

2.2.4.2、引入室内或引出室外的电(光)缆在出入口处应加装防水弯,以免雨水顺电(光)缆流入设备或监控台、柜。

2.2.4.3、控制电缆线芯多,在设备端一般与插头相接,插头上的每个线芯的连接均采用焊接,线芯绝缘不宜剥去太长,电缆的外护套应包在插头后盖内,线芯剥去绝缘的长度为2mm左右,剥去太长容易发生互相碰线。

控制电缆应尽量少或不设中间接头,对于多芯电缆应按线芯颜色统一对所接端子作一规定,并在监控台、柜的接线箱的接线端子上做上编号,编号应和施工图中编号统一。

控制电缆的线芯经两人查对,确认接线正确,方可插接在设备上,插接后应用锁紧螺母锁紧。

2.2.4.4、监控室一般采用单相220V、50HZ电源供电,电源内部允许混入脉冲干扰脉刺(如可控硅开关电源、电弧焊接脉冲刺等),否则要隔离变压器供电。

2.2.4.5、引入摄像机的信号线、电源线,在引出保护管时,要用金属蛇皮管、塑料波纹管或聚氯乙稀软管进行保护,每根电缆均应有足够的松弛度,应留10cm 左右余量,方便以后检修与维护。

2.2.4.6、在设备箱中的电缆余量应为配线箱周长的二份之一,电缆应沿配线槽、或绑扎整齐敷设在设备箱内。

若绑扎配线时,每10cm绑扎一次。

2.2.5、接地、供电、屏蔽、布线及防雷措施系统的供电及接地好坏直接影响系统抗干扰能力,总的思路是消除或减弱干扰,切断干扰的传输途径,提高传输途径对于干扰的衰减作用,具体措施是:2.2.5.1、接地:整个系统采用单点接地,接地母线采用铜质线,采用综合接地系统,接地电阻不得大于1Ω,为了保证整个系统采用单点接地,在工程实施中做到视频信号传送过程中每路信号之间严格隔离,单独供电,信号共地集中在中心机房,接地措施的科学合理,可有力地保证了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