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国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方案(高淑兰)
————————————————————————————————作者:————————————————————————————————日期:
《走近中国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时下我们对洋节付出的情感明显多于我们自己的节日。
我们记得情人节是哪一天,记得圣诞节是哪一天,知道平安夜是怎么回事,知道母亲节甚至是父亲节的来历,但我们却往往忽略了我们的传统节日。
在我们的忽视中,端午节寂寞了一年又一年,重阳节冷落了一次一次,清明节若不是与一部分人的哀思联系在一起,恐怕我们早已忘记了它的存在,更不要说它的深刻内涵了。
大树不能断根而叶茂,民族也不能忘本而繁荣,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赖以生存在的土壤、营养,在洋节铺天盖地的中国社会里,我们的传统节日再也不能默默无闻、倍受冷落了。
我们既要提醒成年人记起我们的传统节日,更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浸润在祖国的传统节日里,感受祖国传统节日的那份情怀,那份厚重的文化,因此,我们学校决定要在小学的六年时间里,让孩子逐步地熟悉中国的传统节日,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继而热爱中国的传统节日。
二、活动目的:
1、围绕精美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风俗习惯、民间文学、民间建筑、名胜古迹、方言土语、名人逸事等主题,指导学生通过网上调查、社会考察、采访等方式和收集相关资料、图片等方式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2、引导学生通过对身边传统文化的调查,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特色,并在活动中受到热爱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教育。
3、利用地方的各种便利条件,对同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4、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活动成果,互相学习,增进彼此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三、活动框架:
1、理论依据
新课程理念。
新课改关注学生的兴趣、态度、经验和生活世界,一改传统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实现了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转变。
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活动努力开发课程,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夯实学生文化底蕴,为小学生的文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探究式学习理论。
探究式学习倡导者认为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学生应该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审美、思想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
2、预期目标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亲近传统文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积极开展各种综合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活动的能力。
通过课内外的实践活动,发掘一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热爱和认同感,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3、研究内容
本活动主要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
(1)阅读有关中国文化的文学作品
借鉴古代蒙学读物和古代的诗词、文学作品、神话传说,扩大阅读面,积累与中国传统有关的成语典故、趣联妙对、古诗词名句、谚语、歇后语等,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2)了解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历史名人很多的节日与一定的历史名人联系在一起,这为节日增添了更多的人文色彩。
比如屈原之于端午节等,了解这些历史名人,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熏陶自己的品格。
(3)了解民俗风情。
通过课内的学习和课外的调查了解一些重大的节日的由来和民间习俗,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参与到各地民族的习俗中去,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人文魅力。
4、研究的原则
(1)注重课题研究的综合性
课题研究中充分利用各学科间的联系,将鉴赏知识、人文历史知识、情感启迪溶于一体,进行人文教学。
首先活动目标的综合,不仅有社会意识、科学精神等情感目标,也有搜集信息、处理问题等能力目标,还有各种知识性目标;其次,活动内容综合;再次,活动方式也是综合的。
根据主题需要,采用多种活动形式,自主探究,积极建构。
(2)注重课题研究的趣味性
以活动为中心,通过一些与节日民俗相关连的简单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
(3)注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学生的发展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本课题研究始终坚持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每个活动都需要学生自主开展调查、实验、操作等活动来获取体验和知识,教师则是支持者、指导者。
凡是学生自己能独立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学生自主选择活动方式,主动参与实践,自主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进行自我评价,在探究性情境中去创造性地建构直接经验,实现主体综合素质的生成。
(4)注重实践性原则。
以学生的实践体验为主线开展序列活动。
根据活动的需要,采取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形成序列性的“主题包”,增强活动过程的趣味性,发挥活动育人的整合功能。
如:搜集信息、参观、调查、设计、操作、表演、宣传等。
通过各种能动的实践,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家乡、社会的亲和感、责任感。
四、研究的步骤:
时间为一学期(2012.9—2013.1)。
1、准备阶段(2012.9至2012.10)
做好活动方案设计,制定计划。
分析现有条件,确定具体目标。
2、实施阶段(2012.10至2013.1)
第一步:(1)确定活动的主题或活动的项目;
(2)商量、制定活动的方案;
(3)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方法搜集有关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
第二步: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3、活动总结阶段:每个主题活动总结阶段一般可分二步进行。
第一步:(1)调查成果整理、统计;
(2)学生制作活动的作品、成果;
(3)撰写研究报告等。
第二步:(1)组织学生交流作品和活动情况,
(2)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的评价。
五、预期成果及表达形式:
1、搜集的资料
2、活动的体会
3、学生研究成果
4、活动照片
5、文字、网页、幻灯片、展板等形式展示学生研究成果。
六、活动保障措施: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学生、家长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此项课题研究中。
通过学习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教学工作中。
2、做好课程活动管理。
按时开展相关活动,学生在研究的每一步必须按时完成材料的搜集整理、交流反馈。
3、与社会取得联系,争取社区、家长的共同参与和积极配合,加强课程开发。
七、评价:
1、评价办法及依据
结合班级“小组争星”星级评价制度,根据实际活动情况及效果,注重活动中学生自主性的体现及社区活动情况,并结合活动档案袋材料开展评价,以全面衡量活动效果。
2.活动达成度评价
活动达成评价关注学生活动中的参与度与自主意识,也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成果体现,采取等级制评价,最终体现在成绩册上,主要评价项目如下:
学生达成度评价表
活动内容评价对象活动日期
项目 A B C
活动过程
活动
参与
积极主动参
与并有好建议的
能主动参与
活动
能参与活
动的
合作
研究
能积极开展
小组合作研究并
有成效
能开展小组
合作研究成效一
般
能开展小
组合作研究有
记录
课外
活动
能配合活动
积极开展课外自
主探究的
能配合活动
开展一定探究,有
记录的
能配合活
动开展探究的
材料
准备
能主动进行档案
袋整理,材料丰
富,有过程的
能进行档案袋整
理的
档案袋材料不
齐全的
活动成果
档案袋
成果
档案袋成果
丰富的
档案袋成果
一般的
档案袋成果
不全的
评选
成果
在校级以上评选
中有成果的
参与班级内
评选交流的
有作品但成果
不明显的
活动态度
自主性
活动中体现较强
自主性的
活动中有一定
自主性的
能参与活动的合作
能友好合作并
有成效的
能较好合作的能参与合作的创造力
有想象力并积极
参与实践的
有想象力但
实践不足的
能参与共同
实践的
总
体评析评价人
以上评价中有些项目可根据档案袋进行评价,有些项目可推广到学生中,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或互为评价。
3.活动案例中的生生评价(过程的实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