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

【10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

【10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蚂蚁四重奏蚂蚁是世界上分布广、数量多的生物之一。

它们的足迹几乎遍布世界任何一个角落。

我曾仔细观察过这种神奇的小动物,发现它有一套简单、实用的生存哲学。

正是这一套哲学让蚂蚁家庭永远繁荣昌盛、生生不息。

我管这套哲学叫“蚂蚁四重奏”。

第一重:永不放弃。

如果我试图挡住一只蚂蚁的去路,它会立刻寻找另一条路,不是翻过或钻过障碍物,就是绕道而行。

总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第二重:未雨绸缪。

整个夏天蚂蚁都在为遥远的冬天做准备。

刚一入夏,蚂蚁就开始储备冬天的食物。

这样在万物凋敝的冬季,蚂蚁同样可以丰衣足食。

第三重:满怀期待。

整个冬天蚂蚁都憧憬着夏天。

在严冬中,蚂蚁们时刻提醒自己严寒就要过去了,温暖舒适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

即使是少有的冬日暖阳也会吸引蚂蚁们倾巢而出,在阳光下活动活动筋骨。

一旦寒流袭来,它们立刻躲回温暖的洞穴,等待下一个艳阳天的召唤。

第四重:竭尽所能。

一只蚂蚁能在夏天为冬天做多少准备?答案是,全力以赴地工作。

小小的蚂蚁给我们上了一堂多么生动的哲学课啊。

它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永不放弃、未雨绸缪、满怀期待、竭尽所能才是成功的秘诀。

(选自《影响孩子一生的经典阅读(小学版)》2011年第12期)(1)照样子,写词语。

生生不息(AABC式):________、________丰衣足食(含有近义词):________、________(2)画线句子是一个________句,请你仿写一句:________。

(3)蚂蚁是怎样“未雨绸缪”的?(4)小蚂蚁告诉我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5)你从哪些事物中得到过启示呢?举个例子说一说吧。

【答案】(1)亭亭玉立;历历在目;良师益友;聚精会神(2)设问;示例:怎样才能写好作文?这需要你多读好词好句,多读好文章,多写文章。

(3)刚一入夏,蚂蚁就开始储备冬天的食物。

这样在万物凋敝的冬季,蚂蚁同样可以丰衣足食。

(4)蚂蚁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永不放弃、未雨绸缪、满怀期待、竭尽所能,才是成功的秘诀。

(5)示例:我观察过猫捕鼠,猫可以在老鼠洞前一动不动地等待几个小时。

由此我明白了,要想成功就要有耐心、有恒心,坚持下去不放弃。

【解析】【分析】(1)从给出的词语“生生不息”来看,是AABC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二个字是一样的。

从给出的词语“丰衣足食”来看,是含有近义词。

(2)先提出为题(一只蚂蚁能在夏天为冬天做多少准备?),然后紧接着回答(答案是,全力以赴地工作。

),这是设问句。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5)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1)示例:亭亭玉立;历历在目;良师益友;聚精会神;(2)设问;示例:怎样才能写好作文?这需要你多读好词好句,多读好文章,多写文章。

(3)刚一入夏,蚂蚁就开始储备冬天的食物。

这样在万物凋敝的冬季,蚂蚁同样可以丰衣足食。

(4)蚂蚁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永不放弃、未雨绸缪、满怀期待、竭尽所能,才是成功的秘诀。

(5)示例:我观察过猫捕鼠,猫可以在老鼠洞前一动不动地等待几个小时。

由此我明白了,要想成功就要有耐心、有恒心,坚持下去不放弃。

【点评】(1)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2)考查学生对设问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

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

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心爱的鲜花。

(1)填空。

山色________ 山形________ 溪流________(2)本段中把野花比作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本段作者运用了()的写作方法。

A. 排比与拟人B. 排比与比喻【答案】(1)柔嫩;柔美;缓慢(2)锦缎;霞光;彩(3)B【解析】【分析】(1)仔细阅读语段,本题可以从“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

”这两句话中找到答案。

(2)先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本题可以根据“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这句话解答。

(3)解答本题根据修辞手法和句式的特点解答。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

做题时要根据题意并结合语段内容进行筛选。

(2)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做题时结合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解答。

(3)本题主要考查的写作方法。

做题时仔细阅读语段,根据句子的特点进行解答。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在非洲大陆,动物一旦被舌蝇叮咬,就可能因染上“昏睡病”而死亡。

科学家发现,舌蝇的视觉,一般只会被颜色一致的大块面积所吸引,舌蝇从不叮斑马,因为它对斑马一身黑白相间的斑纹,往往视而不见。

然而,斑马身上色彩对比强烈的斑纹,却使它很容易受到狮子之类的肉食性动物的攻击。

又如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尘埃,它污染空气,但又把我们的天空渲染得更蓝。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阳光照进室内,会有许许多多细小的尘埃在反射和散射着阳光,使阳光变得柔和、舒适。

尘埃还有过滤阳光的作用,它滤去太阳红、橙、黄、绿等较强颜色的光,留下的是较弱的蓝光。

于是,天空变得蔚蓝、温柔。

存在就是合理。

天空容纳尘埃,原来是美丽的智慧,而不仅仅是因为它有博大的胸襟。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无是处的事物,当然也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黑白________ 视而________一无________(2)照样子,写词语。

许许多多(AABB):________、________(3)尘埃的作用是什么?(4)读了这篇短文后,你懂得了什么?【答案】(1)相间;不见;是处(2)开开心心;高高兴兴(3)尘埃通过反射和散射,使阳光变得柔和、舒适。

尘埃还能滤去太阳红、橙、黄、绿等较强颜色的光,留下较弱的蓝光,使天空变得蔚蓝、温柔。

(4)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无是处的事物,当然也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

【解析】【分析】(1)考查补写成语,只要细读短文就能找到答案。

(2)从给出的词语“淅淅沥沥”来看,是AABB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二个字是一样的,第三个字和第四个字是一样的。

(3)、(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相间、不见、是处(2)开开心心、高高兴兴(3)尘埃通过反射和散射,使阳光变得柔和、舒适。

尘埃还能滤去太阳红、橙、黄、绿等较强颜色的光,留下较弱的蓝光,使天空变得蔚蓝、温柔。

(4)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无是处的事物,当然也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

【点评】(1)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成语的好习惯。

能够准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

学生应该熟读课文,识记常用词语,积累词汇。

(2)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3)、(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九寨沟(节选)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

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

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

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

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

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

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继续向纵深行进,四处林深叶茂,游人逐渐稀少。

注意,这时你已经走到珍稀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区。

也许,就在不远处,有一只体态粗壮的金丝猴,正攀吊在一棵大树上,眨巴着一对机灵的小眼睛向你窥视。

也许,会有一群善于奔跑的羚羊突然窜出来,还没等你看清它们,又消失在前方的丛林中。

也许,你的运气好,会在远处密密的竹丛中,发现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正若无其事地坐在那里咀嚼鲜嫩的竹叶。

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选自《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17年第1期)(1)根据意思写出选文中的四字词语。

①形容憨态十分明显,好像可以用手捧住一样。

________②指风景优美,耐人寻味。

就像诗画里所描摹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________(2)读句子,完成填空。

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这些词语写出了湖泊多,“________”写出了颜色多。

(3)选文主要是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九寨沟的?(4)读画线句子,从文中找出瀑布形成的原因。

(5)读选文的最后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1)憨态可掬;诗情画意(2)比喻;大大小小的湖泊;颗颗宝石;大大小小;颗颗;彩带(3)选文主要是从美丽景观和珍稀动物两个方面来介绍九寨沟的。

(4)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就形成了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

(5)示例:我体会到作者对九寨沟神奇的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解析】【分析】(1)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

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课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短文中了。

(2)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

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