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异同及融合美声唱法在人们眼中,美声唱法是一种很遥远、很神秘的声乐艺术,其实美声唱法没有那么高不可攀,只是被一些人进行了夸张的不准确宣传。
也有很多人认为通俗唱法则是不入流,但是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都是伴人类社会的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发展、变革都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进行的。
它们法都作为歌唱艺术的演唱方法,在许多方面(发声,呼吸,共鸣,咬字吐字以及演唱风格)都存在着联系和区别,并且能够共同存在。
一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定义(一)美声唱法的起源我们所称的“美声唱法”,由意大利文Bel Canto翻译而得,意为“美好的歌唱”,美声唱法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
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
美声唱法在十九世纪以前被职业教师和学生们严加保密。
它是以口传心授来教学的一种声乐艺术。
二十世纪末我国留学生将这种唱法引入中国。
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
这种演唱风格对全世界有很大影响。
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
在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下,逐渐产生了歌剧,美声唱法也逐渐完善。
佩里根写出意大利最早的歌剧《达芙妮》,1600年又写出了歌剧《犹丽狄茜》。
作曲家的创作,使歌剧突破了以往的唱法。
歌剧中要求咏叹调和宣叙调相结合;要求合唱和重唱相结合;宣叙调需要足够的气息支持,要求明亮优美的声音能穿透交响乐送到观众耳边。
歌剧的出现,使美声唱法趋于完善。
美声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
美声唱法从声音来说,是真声假声都用,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
从共鸣来说,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
这种唱法本身有他自己特有的“味道”,特有的音响特色。
学习和掌握美声唱法的过程,等于用我们的歌唱训练来制造我们的嗓音乐器。
美声唱法所需要的歌唱乐器唱出来的歌声是有他特有的“味道”的。
我们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欧洲传统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
它融合了各个国家的不同语言特点以及各自不同的审美观。
其基本的发声要求是相对一致的,称为世界范围内公认的最科学的演唱方法。
其唱法特点表现在:1.它的音色优美,富于变化;2.科学地划分了人声的声部,大体上分: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声部;3.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科学地划分了人声的声区:高声区、中声区、低声区并且发现了换声区的换声点;4.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5.采用了一整套的科学训练技巧,如:歌唱时要打开喉咙,可使声音变得宏亮丰满具有穿透力;呼吸中气息要下沉要有支点;唱高音时“关闭”唱法的运用,等等。
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认为,美声唱法应该具有三项要求:1.具有自然优美的嗓音,在整个歌唱音域范围内能将声音保持均匀与统一;2.通过严格训练后,达到对极为华丽的、具有高度技巧性的音乐作品能够唱得轻松自如;3.通过聆听赏析优秀歌唱家的歌唱并能融会贯通,充分掌握美声唱法的风格。
这三项要求,给美声唱法做了一个较为科学、完整的总结。
(二)通俗唱法的起源通俗唱法,又叫自然唱法或流行唱法,是指演唱通俗和流行歌曲所用的表演手段。
它作为世界性的通俗文化整体组成的一个部分,受到年轻朋友的青睐和普遍欢迎。
流行音乐起源于欧洲,后在美国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爵士、布鲁斯、摇滚、节奏布鲁斯、说唱、民谣、灵歌、舞曲等风格门类,又通过媒介直接把流行音乐推向整个世界,形成了庞大的流行音乐产业及流行音乐文化。
随着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一种新的演唱形式——流行唱法也应运而生。
在我国,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广泛流传,习惯的把它称作“通俗唱法”,后为与国际接轨,改称流行歌曲唱法,简称流行唱法。
它具有大众化、生活化、创造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同时简单明了、直抒胸臆,旋律和节奏都非常鲜明,内容、题材多以爱情、亲情、励志为主题,以不同风格抒发当代人的自我感受和心理体验,风格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演唱风格追求自然、随意,强调用自己最真实的声音歌唱,从而体现声音的个性化与特色,感情自然流露,表演有很强的即兴性和煽动性,主要利用话筒等音响设备扩大制造声音效果,并且经常借助舞蹈、和声、电子乐队伴奏和一些高科技手段渲染舞台气氛。
是一门集音乐、形体、舞蹈、表演等于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
也由于它的这些有别于美声、民族唱法的现代时尚、贴近人们生活的表演风格,使得流行唱法比起其他唱法具有更强的娱乐性和商业性,再加上流行唱法入门比较容易,一些简单的流行歌曲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可以自如演唱,如今,流行唱法已经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等传统唱法一样,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立的发声体系。
在中国,通俗唱法大约出现在上个世纪20 年代后期的上海。
它真正为广大民众喜爱并开始繁荣,则是1980 年前后邓丽君的歌声进入大陆后。
邓丽君温馨朴实的演唱风格,对大陆青年歌手的演唱实践,或对歌曲的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至今还没有一个人在艺术成就和影响上能超越过她。
可以说“通俗唱法”在表演上突破了某些正宗音乐流派的传统形式,使歌唱艺术大大放下架子,接近了那些“与音乐无缘”的没有长出“音乐耳朵”的人们。
这就是为什么通俗唱法一经流传就迅速为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所喜爱的缘故。
二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共性和个性(一)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呼吸方法通俗唱法已经从说话般自然的演唱,逐步走向讲究发声技术的超自然的歌唱阶段。
在呼吸上,歌唱呼吸包括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及胸腹式联合呼吸三种歌唱呼吸法,这是一种运用胸腔、横隔膜和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法。
在通俗歌唱中,三种呼吸形式均可适当使用,以自然为好,根据不同的声线与歌唱风格来自由选择,让气息尽可能支撑声带振动体,延长疲劳期,完成较大的演唱量。
美声唱法由于共鸣的需要,对气息能源消耗相对比通俗要大,要求有饱满的气息支持和灵活自如的呼吸控制能力,主张胸腹混合式的横隔膜呼吸法。
美声歌唱的格言是“谁懂得呼吸和吐字,谁就懂得歌唱”。
通俗唱法在呼吸上也要求气息的支撑,譬如通俗唱法中的气声,有气息支持的气声就比无气息支持的气声质量高,但程度不同于美声,过多刻意调动你的所谓呼吸肌,过多用力加劲,会失掉通俗的世态特征。
(二)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共鸣在共鸣上,美声唱法在歌唱发声时运用“混合共鸣”的方法,即掌握好共鸣腔的混合运用,使各共鸣腔保持一定程度的平衡,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它强调整体歌唱感,整个声区充分发挥共鸣作用,要求声区统一,转换音区不能有痕迹,因此音量大,穿透力强,不必借助麦克风来扩大音响。
通俗唱法由于借助话筒扩音,不需要强大的共鸣(少数劲歌除外),轻唱为主,更注重自然或半自然的声音特色,下部共鸣较多,多用口腔共鸣,尽力保持自然状态,就像朗诵、说话一样。
根据作品风格、音乐体裁,喉咽腔的开合状态也有不同。
软腭的状态与喉咽的开合有着紧密的关系,只有在喉咽腔打开的情况下,才能要求软腭的状态。
在喉位上,美声唱法要求喉头下降,保持在吸气时的低部位,喉咙打开,特别要把喉咙底部打开,发音管拉长,稳定喉器。
美声唱法认为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开喉是发声的关键。
而通俗唱法男女声都以真声为主,喉位普遍偏高,喉咙打开不大,一切服从风格的需要。
(三)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声音的走向在声音走向上,美声唱法声音成管状,竖向运行,即声音从喉室发响后经过喉腔、口咽腔,往上通过鼻咽腔到上部共鸣腔体(鼻窦、额窦、蝶窦)后再送出来。
美声唱法主张声音从后面上去到头顶,再从前面出来,犹如抛物线,像投掷铅球一样,声音可穿透得更远,取得良好的高位置,反对声音直接从口腔唱出。
而通俗唱法发音管短小,声音靠前,亲切自然。
(四)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音域在音域上,美声唱法由于上下声区贯通,音域展衍最快,一般能达到两个八度,甚至三个八度。
通俗唱法作品音域大多在十至十二度之间。
部分民歌改编曲音域稍宽,某些劲歌或戏剧性作品音域宽广,嗓音条件一般或未经训练的较难胜任。
(五)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咬字,在咬字部位上,美声唱法用它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在“掩盖”的位置上“亮”出来,要求声音圆润柔和,音色偏“暗”,咬字部位稍靠后,母音讲究“圆”,嘴巴呈圆形,因而产生了一种明亮、丰满、松驰、圆润而又具有一种金属色彩的、富于共鸣的音质。
通俗唱法吐字方法与嘴型和民族唱法相似,是永远在“开放”的状态之下充分地唱出来,不包在嘴里就行,也不一定要求声音亮,有时更靠前些,齿音、唇音较重,强调吐字,因而语言清晰,感情亲切。
从生理上说这是由于喉头位置要求不同形成的;从感觉上说,唱美声是垂直(竖)和水平(横)意识的综合,唱流行歌则始终在水平意识中进行,口型永远是“横”的。
(六)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气息美声唱法的二大特点:“点”、“间”、“根”,“点”(集中)、“间”(打开)和“根”(气息);通俗唱法的支柱只是“点”“根”;美声二大支柱中最“核心”的是“点”,那么流行唱法的技巧基础依然是“点”,也就是声带调节,从这角度上说,美声和通俗唱法是完全一致的,如:迈克尔·杰克逊、爱尔兰女歌手恩雅、芭芭拉、史翠姗的声音和美声唱法比较接近。
美声唱法有两种模式:以真声和边缘振动的声音为主体的唱法和以局部振动的声带为主体的唱法;而通俗唱法正巧也有这两种唱法,40、50年代的爵上乐唱法,几乎大多是用真声和边缘振动的唱法,如:平克劳斯贝、爱迪、威廉姆斯,国内的林忆莲等。
此外,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相似之处还在于要求歌者有良好的乐感和表达能力。
总之,唱通俗歌时声带张力比唱美声小,唱通俗时声道只要不堵塞,不需要有意识去创造一个共鸣空间。
气息支持在唱通俗时,并不需要唱美声那样强的阻抗,因此,从生理机能立场上说,二者除了共鸣要求不同外,并无本质上的矛盾。
(七)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演唱风格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风格也各有异同。
美声歌曲注重演唱技巧,演唱风格如同歌唱家所穿的礼服,在全世界都有大致相同的样式,有着高度的规范。
它追求嗓音的丰美,即使表达痛不欲生,也是一种优美的表达:一定程度上已经乐器化,对嗓音的运用能力有很高的要去。
它运用混声,音域宽广,省区统一;有高,中,3,声部的划分。
(这是美声唱法最大的个性区别所在);讲究发生和共鸣,音色纯净,富含金属质感,声音丰满,高音通透,低音结实,为了声音融合,远距离传播而讲究“集中”、“竖立”.气息运用自如,永不给人衰竭之感。
美声学派演唱风格,基本上可以分下三类:1.平易,朴素的演唱。
2.‘加花”的装饰性演唱,一般说来,这种唱法声音较浅,喉器较高,音色如长笛。
此唱法多数为花腔女高音所应用,以起音干净,声音有弹性和灵活性,高音清脆,轻松见长。
3.朗诵性演唱在演唱乐队伴奏宣叙调时,同严肃的朗诵性演唱风格相同,在演唱用羽键琴和弦伴奏的清唱宣叙调时,则常用近似说话的半说话式的,轻松的声调,偶尔在突出的喜剧效果处才全然用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