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对比

国内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对比

国内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子信息类基础课的设置首先,给出课程分类及学分和EECS全系必修课,见表1和表2。

课程类型内容或举例门数学分校级基本要求数、理、化、生、人文等15 156 EECS 系必修如电路与电子学等见表 2 所列 5 门 5 721 12限选数学课如概率系统分析、概率与随机变量、计算机科学数学(从 3 门中选 1 门)限选实验如模拟电子学实验引论(从 22 门中选 11 12门)限选方向课程详见表 5 5 60 任选课共约 200 多门(略) 4 48论文12 总计学分372表1 课程分类及学分课程名称学分计算机程序结构与编译15电路与电子学15信号与系统15计算结构15微分方程12总计72表2 EECS全体必修课程麻省理工的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能够授予3个专业的学士学位,分别为电气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和电气工程与计算机工程。

在以前的课程设置中,该系核心课程为计算机程序结构、电路、信号与系统,以及计算机架构。

以电气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其新设置的核心基础课程由两门入门课、三门基础课以及三门专业基础课组成,结构如图1所示。

图1麻省理工电气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传统的入门课程通常是先介绍模型概念,再通过实验课验证,而麻省理工学院颠覆了这一传统教法。

改革后的两门入门课完全是基于实验课的,其目的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实验来归纳模型,加强概念认知,鼓励探索。

该教学方法源于最朴实的理论形成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教学过程这两门入门课面向该系3个专业所有的学生,其中入门2要求以入门1为预备课。

与斯坦福的无线遥控汽车类似,入门1中实验是基于移动机器人。

利用机器人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线性系统、电路以及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来探索或实现自己的想法。

该课程每周安排为:90分钟讲授,90分钟软件实验,3小时双人组合自由设计,学生教工比为4:1,至少l/4的该系高年级本科生作为实验助理参与教学。

入门2的实验教学以通信为例探索其信号、系统与网络。

该课程划分成3个层次,从开始的‘伏一伏’模拟信号级,通过‘比特.比特’数字演绎,拓展到‘分组.分组’的网络级。

入门2也是以星期为时间单位来组织实验模块,每周安排为:讲授该周的课程模块题,家庭作业准备实验,3小时实验课,家庭作业处理实验结果,课堂分析实验出现的问题,测验。

完成相应的入门课程学习,就可以进入基础课学习,然后再学习专业基础课。

从图2可知,应用电磁学和电路与电子需要入门1为预备课,而信号与系统和计算机架构要求入门2为其预备课,要求学生从这四门基础课中选择三门。

其后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四门中选三门,另有一门实验课。

二.国内一些高校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分析1.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1)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从事电力系统及电气装备的运行与控制、研制开发、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以及电力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经济管理和计算机应用等工作的与国际接轨、并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未来领导者。

(2)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等方面的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

本专业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学生接受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电力系统及电气装备的运行、研发及管理的综合能力。

本专业设两个模块课程,学生可任选其一修读。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2)、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理论、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理论与应用等;3)、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4)、具有良好的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5)、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

(3)专业核心课程:计算方法、工程电磁场与波、信号分析与处理、电机学、控制理论、微机原理与应用、电力电子技术、电器原理与应用。

模块1: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电力系统暂态分析、发电厂电气系统、高电压技术、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电力技术经济基础、电力信息技术模块2:电气装备CAD技术、电气装备建模与分析、机电运动控制系统、电气装备计算机控制技术、现代驱动技术、自动控制元件(4)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2. 韩山师范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非师范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等领域能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具备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工学、电子学以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方向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受到较好的工程实践基本训练,具有自动化控制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电路与电子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认识实习、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4)课程学时分配和学分分配,分别见表4和表5表5 各类课程学分分配表(5) 专业教学计划,见表6—9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非师范)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一)表6教学计划表(一)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非师范类)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二)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非师范)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三)表8教学计划表(三)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非师范)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四)表9教学计划表(四)三. 国内外高校该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对比1. 课程设置特点及其与我国情况比较(1)统一、坚实的系级平台核心课:表2中的课程是本学科基础知识的精华,全系学生必修。

3个方向(对照我国大约10个专业)的每个人都要学习。

这几门课的学分高于其他课程,由名教授主讲,一批教授(注意不是助教)担任小班辅导(讨论)课主讲。

而在我国这类课还要划分为强电、弱电或通信类与非通信类以及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

10多个系各自为政、资源浪费、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2)宽口径、跨领域、多模式:3个学习方向相互交融,每个方向的学生都要跨领域选修其他方向的一些课程,学生视野开阔,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而在我国,学生进入某个系之后,大多只限于学习本系(本领域)的课程,很少跨领域选修其他方向的课程,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适应多领域交叉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难找到与MIT相近的专业设置。

另外,MIT每个学生选课的模式多种多样。

(3)灵活、宽松的选课原则:任选课比例高,可以满足学生不同志趣的需求,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真正实现了学分制。

而在我国学分制只是一种表面文章,学生自主选课的空间非常窄小,同一年级同一个系的学生,每学期所选课程几乎都一样,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乐趣。

形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开课、授课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他们只能应付门面,很难开出多品种、高水平的课程,学分制成为空话,往往使学生大失所望。

表10 MIT课程与我国课程对照表11 3个方向及其与我国情况对比在当前科技变革的时代,新技术层出不穷,驱动新产品升级换代速度加快,另一方面电子信息类产品也越来越多的体现了新技术的融合,因此产业的发展总是渴求知识面既要宽又要深的高素质人才。

在有限学时数的情况下,这显然给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提出了一个矛盾课题。

从学生的角度,要求我们在有限时间内学习掌握所有技术也是不公平的。

技术的发展变革是全球化的,该矛盾不仅存在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也是各国高等教育部门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不断修改更新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是缓解该矛盾问题的必然途径。

在此,课程的整合是有效的手段之一。

从麻省理工的相关课程设置可以看到这个学校是从课程整合入手缓解此问题。

其两门基础课电路和电子学整合为一门电路与电子课,学习内容为:电阻元件与网络、独立月E独立源、开关和MoS晶体管、数字提取、放大器、能量存储单元、动态一阶和二阶网络、时频域设计、模拟和数字电路及应用、实验与设计(非常重要)。

把通常是基础课的电子线路,提升到集成电路层次,后推至专业基础课层次,其名称为微电子器件和电路,内容为:微电子器件的建模、基本微电子电路分子与设计、半导体结和MOS器件的物理电子、电气行为和内部物理处理的关系、电路模块的开发、理解各种模型的使用和局限性、采用递增和大信号技术来分析和设计双极和场效应晶体管,包括:数字电路,单端和差分线性放大器,以及其他的集成电路。

电子信息类课程一般都设置了C语言,而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一般是讲述8086CPU结构与功能并使用汇编语言,这样数字电路硬件和软件不能很好的融合关联。

我们建议换掉基于8086CPU的微机原理,用一门应用广阔并能通过c语言设计开发的cPu系统设计来代替,例如微控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嵌入式处理器等。

此改动目标是为了促进数字电路的软件和硬件结合,加强学生的数字系统概念。

加强实验实践成分是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斯坦福和麻省理工的课程改革都考虑了该方面,要求基础课程都配有相关实验课,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很多实验没有设定最终结果,而是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和探索。

为此,建议设置一门高级实验课,该课程实验要求实现一个系统级开发,整合模拟电路和软硬件结合的数字电路。

另一方面,实验课相较于课堂讲授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