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考点训练:自然界的水循环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考点训练:自然界的水循环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考点训练: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①②③④代表水循环环节。

完成1~2题。

1. 关于①~④环节参与水体总量的表述正确的是
A. ③④之和大于①
B. ①大于②
C. ②大于①
D.
④大于③
2. 与下渗负相关的是
A. 地下径流
B. 地表径流
C. 植被覆盖率
D. 蒸发
【答案】1. C 2. B
【解析】
③④之和是陆地上降水,①表示海洋上降水,②表示海水蒸发,蒸发海水90﹪降落在海洋上,有约10﹪输送到陆地上。

地表径流量越大,下渗量越小。

1. 关于①~④环节参与水体总量的表述中,③④之和是陆地上降水,①表示海洋上降水,
②表示海水蒸发,蒸发海水90﹪降落在海洋上,③④之和小于①,A错。

蒸发海水有约10﹪输送到陆地上,②大于①,C对,B、D错。

2. 与下渗负相关的是地表径流,地表径流量越大,下渗量越小,B对。

地下径流与下渗量呈正相关,A错。

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强,下渗多,呈正相关,C错。

蒸发量越大,下渗减少,D错。

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意见》提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建设海绵城市,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如下图)。

据此回答3~4题。

3. 海绵城市的建设主要改变的水循环环节是
A.降水B.蒸发C.下渗D.径流
4. 建设海绵城市不可以
A.提升水源涵养能力B.缓解雨洪内涝压力
C.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D.增加城市的径流总量
【答案】3. C 4. D
【解析】
3. 海绵城市通过湿地、森林等吸纳雨水促进雨水下渗,选C项。

4. 海绵城市可以拦滞雨水,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缓解雨涝,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选D项。

下图为某次长江洪水过程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的变化曲线图。

据此完成5~6题。

5. 洞庭湖补给长江的时段是
①乙之前②乙到丙③丙到丁④丁之后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6. 洞庭湖水位上涨变慢的时段是
A. 甲之前
B. 甲→乙
C. 乙→丙
D. 丙→丁
7. 随着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同样一次洪水过程,洞庭湖入湖径流
A. 高峰值提前
B. 高峰值增大
C. 总量变大
D. 高峰值减小
【答案】5. D 6. B 6. D
【解析】
本题考查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5. 出湖径流大于入湖径流时,湖泊水补给河流水,即②④所述时段洞庭湖补给长江。

6. 注意理解题意:洞庭湖水位在上涨,但速度变慢。

图示甲至乙时段、丙至丁时段入湖径流大于出湖径流,符合水位上涨条件;甲至乙时段,入湖径流减去出湖径流后的水量差额逐渐减少,则水位上涨速度变慢;而丙至丁时段,入湖径流减去出湖径流的水量差额,先逐渐增多后逐渐减少,说明水位上涨先快后慢。

故B正确。

7.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功能,在上游修建防护林,会增加下渗水量,延长雨水转化为河流水的时间,从而使洪峰峰值减小、峰值出现时间滞后,故D正确。

下图为某地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 图示地区建有大型水库,水库建成后对水循环的各环节可能造成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①库区下渗加强,周边地下水位下降②库区水汽蒸发增加,周边空气温度增加
③库区受热力环流影响,冬季降水减少,夏季降水增加④库区下游河流径流量变化幅度减小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9. 在F处建有一座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看其作用类似于
①海陆间大循环②跨流域调水
③增加水汽输送的数量④增加了地表径流的数量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8. B 9.D
【解析】
8. 图示地区建有大型水库,库区水汽蒸发增加;周边空气湿度增加;受热力环流影响,库区周边冬季、夏季降水都增加;库区下渗加强,周边地下水位上升;库区下游河流径流量变化幅度减小。

9. 在F处建海水淡化工厂,加强水气蒸发,进入图示海陆间大循环,增加了水汽输送的数量。

读下图,回答10~11题。

10. 该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是
A. 大气降水
B. 沙漠凝结水
C. 冰雪融水
D. 湖泊水
11. 该地区的水循环类型多属于
A. 海陆间循环
B. 陆地内循环
C. 海上内循环
D. 以上都不是
【答案】10. C 11. B
【解析】
10. 读图可知,图中河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故选C。

11. 西北地区的河流,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水循环类型主要为陆地内循环,故选B。

某中学生进行植被对水循环影响的试验。

设计如下:准备两块搓衣板,如图放置在盆中,其中一块铺上毛巾,分别从上面淋上相等数量的水,并观察实验结果。

据此回答12~13题。

12. 两块搓衣板淋水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A.无毛巾:水流量较大B.有毛巾:水流速度较快
C.无毛巾:蒸发量较大D.有毛巾:盆底存水较多
13. 如果铺有毛巾的搓衣板模拟的是植被恢复后的山地,则该山地
①降水量增加②地表径流增加③下渗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2. A 13. C
【解析】
12. 铺有毛巾的搓衣板相当于有植被的地方,无毛巾的搓衣板相当于荒地。

两块搓衣板淋水后,无毛巾的摩擦力小,流速快,水流量大,蒸发量小,盆底存水较多;有毛巾的摩擦力大,流速慢,水流量小,蒸发量大,盆底存水较少。

故选A。

13. 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山地植被恢复后,大气湿度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量增加、地下径流增加。

故选C。

14. 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

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下图中城市水循环的四个环节中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A.a增加B.b增加C.c减少D.d减少
【答案】14. B
【解析】
14. 图中a表示水面蒸发,采用可呼吸地面对水域蒸发没有影响;b表示下渗,采用透水材料后可增加下渗量,B正确;c表示地下径流,下渗量增加地下径流增加;d表示地面蒸发,地下水量增加后地面蒸发增加。

【考点定位】水循环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

读图,完成15~16题。

15. 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A. 地下水位上升
B. 蒸发量增加
C. 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D. 河流的径流量变化加剧
16. 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热岛效应
B. 城市降水增多
C. 生活用水量增加
D. 雨水下渗比重减少
【答案】15. D 16. D
【解析】
15. 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A错。

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蒸发量减少,B错。

地面硬化,导致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加快,C错。

植被减少,调蓄径流能力减弱,河流的径流量变化加剧,D对。

16. 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表硬化,雨水下渗比重减少,导致地表径流增加,D对。

城市热岛效应不直接影响地表径流,A错。

城市建设不能导致城市降水增多,B错。

生活用水量增加,地表径流减少,C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