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慢行交通规划与建设浅谈》关键字:慢行交通公共交通tod交通模式慢行廊道政策与管理1.引言近年来,随着小汽车的普及,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日益突出。
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早晚高峰交通拥挤问题早已十分严峻,现在国内二、三线城市,甚至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县城也面临着交通拥挤的境况。
以机动车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规划与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各城市交通发展的主要方式。
随着道路上汽车的增加,尾气污染、噪声干扰、交通事故、高峰拥挤、能源匮乏等问题日益严峻。
人们开始意识到以小汽车为主的出行方式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于是,以慢行交通为主的多模式混合交通方式被提出,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重视。
2.慢行交通规划与建设的目的与意义早在xx年,上海市就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建设慢行城市的概念,并在《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中对慢行交通作出了如下定义:以步行及自行车为主体、以低速环保型助动车(最高车速不大于20km/h,噪声较低,制动良好)为过渡性补充的非机动交通系统。
经过十余年的实践发展,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引导,多渠道发展城市慢行交通的理念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慢行交通具有灵活性高、低碳环保、出行方便、节约成本等特点,所以在规划和建设慢行交通系统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优势,明确其目的。
慢行交通系统在规划与建设中有着如下目的和意义:第一、以减缓城市交通压力为目的。
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慢行交通系统中,减少对汽车等机动车交通工具的依赖,从而减轻道路负担,缓解拥挤。
第二、以绿色交通、低碳交通为目的。
倡导民众参与步行、骑自行车、坐公共交通工具上班,可大量减少汽车尾气排放,节约能源消耗,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低碳、环保、节能。
第三、以慢活、乐活、创造和谐生活为目的。
步行、骑自行车等出行模式不仅可以改善身边的环境,还可以锻炼身体,创造和谐的生活。
3.慢性交通规划理论及策略3.1新城市理论与tod策略“新城市主义”是作为一种以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论和社会思潮,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的,又被称为“新传统主义”。
“新城市主义”倡导许多独特的设计理念,其中最突出的反映在对社区的组织和建构上。
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新城市主义关于城镇社区和邻里的组织开发模式有两种最具有代表:一种是“传统的邻里开发”,被称为TND;另一种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称为tod。
tod策略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tod)”,即是在规划一个居民或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通过多种手段的结合来鼓励公共交通的使用。
在tod策略的六大构成要素中,步行被放在交通设计的第一位。
当今,“新城市理论”与tod策略相结合的城市交通规划与建设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推崇。
3.2城市绿色休闲绿道理论绿道发展历史悠久,在一个多世纪以前绿道就已经成为景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国外已经成为较为成熟的体系。
绿道的重要意义在于强调了水系廊道等线性景观元素在生物保护、生态修复、减灾、游憩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价值,也日益被作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一部分,并发展成了城市绿地规划系统与慢行交通核、慢行交通岛和慢行交通廊道相结合的交通发展模式。
3.3快慢分行、公交优先的策略3.3.1规划优先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调整和城市道路建设,以超前的思路、全新的理念和创新的精神,调整、完善、优化公交优先的道路网,改善和提高公交服务薄弱地区的服务水平,充分尊重民心、体现民意,更好地维护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3.3.2建设上的优先以“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为指导,进一步加大城市公交场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按照有利于优化公交网布局、有利于场站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场站功能与人性化服务相一致和场站风格与城市景观相协调的原则,在交通设施建设上以政府投入为主,对公交车辆和基础设施、装备的配置、更新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
要坚持以公共交通为核心,科学配置和利用交通资源,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
3.3.3政策优先城市公共交通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公益事业。
政府应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给予公交企业优惠政策,并可协调利用其他的交通方式来补贴公交发展。
如北京实行“公交优先”战略的政策包括:公交月票取消,实行刷卡4折优惠,学生2折;大幅度增加公交专用道;财政每年投入公交40个亿。
通过政府的扶持、市场的监管、经营权的特许等措施系统地进行体制创新,进一步放开搞活公共交通行业,完善支持政策,提高运营质量和效率,为群众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周到、经济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
3.3.4理念优先公共交通是一个“公共的品牌”,也是城市文化的表现形式。
提到伦敦就会想到它与众不同的地铁,提到苏黎世就会想到它鲜明的蓝色优质电车和巴士。
要营建良好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竞争力,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借鉴国外交通发展的成功经验,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理念的指引下,进一步转变观念,拓宽服务领域,创优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涵,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树立品牌意识,赢得市场。
4.交通出行方式及交通工具对慢行交通体系的影响4.1交通出行方式及交通工具研究依据出行结构不同,全球城市交通模式可概括为以下5类:a模式:小汽车导向型,小汽车出行比例大于50%;b模式:公交导向型,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大于50%;c模式:慢行导向型,慢行交通比例大于50%;e模式:均匀发展型,三极出行比例均不大于50%;d模式:不完全发展型,大量两轮机动车成为小汽车的过渡方式。
不同出行方式相关指标参数详见下表:4.2交通出行方式及交通工具优化引导4.2.1充分利用高铁、城铁等国家投资建设的道路主干网络我国政府近年来大力投资建设多段高铁、城铁等基础设施项目,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对于高铁、城铁沿线的城市,应充分利用好交通便利带来的优势,整体布局、全盘规划,围绕铁路站点做好文章。
对于远距离出行的旅客,政府应通过相关政策引导其搭乘载客量大、环境污染轻的公共交通工具。
4.2.2大力发展城市内部公共交通网络及公交工具城市内部公共交通网络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合理建设公共交通网络,以慢行交通理念为主导,因地制宜地发展轨道交通线路、brt公交线路、开辟水上交通线路;二是参考文献:①《新城市主义tod模式社区应对郊区化的策略研究》——林涛②《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刍议》——熊文1,陈小鸿2,胡显标3第二篇:城市交通规划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教育学院班级:11级车辆教育一班姓名:皮浩阳学号:xx40970109课程论文题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课程名称:交通运输工程学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xx年4月22日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摘要。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分析介绍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现状,阐述了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内容、层次及过程,论述了交通需求预测的分析方法及其相应交通需求模型在交通管理规划中的应用。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交通需求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现状西方国家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建设阶段:二战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管理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至现在。
重点在公共交通系统、小汽车发展、单项交通、交通信号控制以及道路的有效利用等多方面进行交通管理规划。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相当于西方国家的60~70年代,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机动车密度还比较低。
尽管如此,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也很严重。
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题。
随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如厦门、大连、南京、青岛、济南、杭州等城市的交通管理工作均很有成效,先后被评为畅通工程“优秀管理水平”。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总体水平与畅通工程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在xx年全国“畅通工程”工作组检查的138个城市中,42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工作只达到畅通工程11项要求中的5项要求,20个城市仅满足4项要求。
由此可见,我国在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面远远滞后于现代道路交通发展的要求。
城市网络很复杂,交通的运行很复杂,产生交通问题的因素也很复杂,相应制定的城市交通管理方案往往由多个管理策略、管理措施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建设或管理措施的实施都会引起整个城市路网上交通运行情况的改变。
如将一条路的某个路段改为单行道或单双号通行、将交叉口的类型改变(无控制改为信号控制)、将某路段改为公交专用道、打通某条路或拓宽某条路等,都会引起整个城市80%~90%以上的主要道路交通流量和车速的改变。
因此,交通管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常用的经验性的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的。
因此交通管理需要做规划,实际上,目前一些城市所实施的有些管理措施,都是做过规划的,只是不太系统、全面而已。
为了改变当前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滞后的局面,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等高校以及公安部交通科学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部门正致力于部分城市的道路交通规划编制工作,为提高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2.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要不要管、什么时间管、怎么管、管什么地方等问题。
通过规划,人们能预先知道管理策略实施后的效果,避免由于盲目管理而带来政策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2.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
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
在这方面,由于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因此,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
这是一种极为错误和片面的观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