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胃部病变

胃部病变

胃部病变’
一、胃炎
•定义
胃炎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
•分类
急性胃炎acute gastritis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
(一)急性胃炎
•病因
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应激状态、胆汁反流血管因素等。

•分类
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

•临床表现:
轻重不等、发病急骤、明显致病因素。

患者常有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和拒食。

•病理:
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或出血等,胃壁可增厚变硬,晚期纤维增生、胃腔狭窄。

•影像学表现
轻者:无阳性发现。

较重者,非特异性征象:胃内滞留液增多,胃粘膜增粗、模糊。

穿孔者:气腹征象。

(二)慢性胃炎
•病因
主要: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长期反复存在:物理、化学等有害因素
•临床表现
可无症状;上腹疼痛和饱胀感
•分类:根据胃粘膜的组织学改变
浅表型、萎缩型、肥厚型
•病因
主要: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长期反复存在:物理、化学等有害因素
•临床表现
可无症状;上腹疼痛和饱胀感
•分类:根据胃粘膜的组织学改变
浅表型、萎缩型、肥厚型
慢性浅表性胃炎
•病理
黏膜表面、有炎细胞浸润,重者上皮层脱落、黏膜糜烂。

•影像学表现
(中度以上)黏膜皱襞略粗、紊乱,局部压痛,胃壁软、胃小
区改变轻微。

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
黏膜全程,腺体数目减少甚至消失,肠上皮化生。

•影像学表现
1.炎症伴腺体变小、少:胃小沟浅而细,胃小区显示不清或形
态不规则。

2.腺体萎缩后:黏膜皱襞增粗,胃小沟增宽>1.0mm,密度高、
粗细不一,胃小区增大至3.0~4.0mm,数目减少。

慢性肥厚性胃炎
•病理
黏膜及下层肥厚,腺管发生破坏、修复,纤维增生及囊变。

•影像学表现
1.黏膜像:黏膜皱襞隆起、粗大而宽,排列紊乱、扭曲不正,
皱襞数量减少,常有多发表浅溃疡及大小不等的息肉样结节。

2.充盈像:胃轮廓呈波浪状。

二、胃溃疡
•Ulcer of the stomach
•常单发,多在小弯与胃角附近,其次为胃窦部。

•临床表现:
反复性、周期性与节律性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嗳气与反酸等;
有出血则有呕血或黑便;重者可有幽门梗阻;可恶变
•病理P141
胃壁溃烂缺损形成壁龛。

溃疡先从黏膜开始并逐渐侵及黏膜下层,常深达肌层。

溃疡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多为5~20mm,深为
5~10mm。

溃疡口部周围呈炎性水肿。

•慢性溃疡如深达浆膜层时称穿透性溃疡。

•如浆膜层被穿破且穿入游离腹腔者为急性穿孔,也可与网膜、胰等粘连甚至穿入其中则为慢性穿孔。

•溃疡周围具有坚实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者,称为胼胝体溃疡。

•影像学表
•直接征象:代表溃疡本身的改变
•龛影,切线位呈乳头状、锥状等,边缘光滑整齐、密度均匀。

•良性溃疡的特征:
•(1)黏膜水肿带:黏膜线、项圈征、狭颈征
•(2)黏膜皱襞均匀性纠集

•间接征象:为溃疡所致的功能性与瘢痕性改变。

•功能性改变:
•(1)痉挛性改变:切迹
•(2)胃液分泌增多
•(3)胃蠕动的变化:增强或减弱
•瘢痕性改变:“葫芦胃”、“哑铃胃”
•幽门狭窄或梗阻

•特殊类型
(1)穿透性溃疡
(2)穿孔性溃疡
(3)胼胝性溃疡
(4)多发溃疡
良恶性溃疡的X线鉴别诊断
•良性溃疡恶变的表现(1)龛影周围出现小结节状充盈缺损,犹如指压迹;
•(2)周围黏膜皱襞呈杵状增粗或中断;
•(3)龛影变为不规则或边缘出现尖角征;
•(4)治疗过程中龛影增大。

二、胃癌
Gastric carcinoma
我国最常见肿瘤之一,好发年龄40~60岁,以胃窦、小弯与贲门区常见。

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病情进展上腹部隐痛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晚期出现贫血、上腹部肿块、恶病质,粪便潜血持续阳性等。

•病理早期胃癌:癌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不论其大小或有无转移。

隆起型
•浅表型
•凹陷型进展期胃癌:癌组织浸润可达肌层甚至浆膜,并常有扩散或者转移。

•Borrmann分型
Ⅰ型:巨块型、蕈伞型
Ⅱ型:溃疡型
Ⅲ型:浸润型溃疡,溃疡大而浅,
环堤宽而不规则,与周围胃壁分界不清,
外缘呈斜坡状外侵。

Ⅳ型:浸润型
•X线胃气钡双重造影:可显示黏膜面的微细结构而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CT、MRI:显示病变的侵犯范围、浸润深度及转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