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案第9章 实地研究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案第9章 实地研究

第9章实地研究(4学时)在社会研究的四种研究方式中,实地研究是惟一一种具有定性特征的研究方式。

无论是其所具有的方法论背景、研究目标,还是其研究的策略、资料收集方以及资料分析方法等等,都与前面介绍的几种定量研究方式有着较大的差别。

本章中,将对实地研究的类型、实施过程、实地研究中两种基本的资料收集方法——观察与访问等内容进行介绍。

第一节实地研究及其类型一、实地研究的概念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按照不同的标准,它常常被区分为参与观察、个案研究等。

实地研究是一种定性研究方式,也是一种理论建构型的研究方式。

实地研究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强调“实地”,即研究者一定安深人到所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活环境,且要在其中生活相当长一段时间,靠观察、询问、感受和领悟,去理解所研究的现象。

其基本的逻辑结构是:研究者在确定了所要研究的问题或现象后,不带任何假设进入到现象或对象所生活的背景中,通过参与观察和收集各种定性资料,在对资料进行韧步的分析和归纳后,又开始进一步的观察和进行归纳。

通过多次循环,逐步达到对现象和过程的理论概括和解释。

二、个案研究及社区研究如前所述,实地研究可以说是参与观察与个案研究的合称。

从研究背景和对象范围上看,个案研究是其特征;而从研究方式和资料收集方法上看,参与观察则是其突出的特点。

由于后面将对参与观察作更详细的介绍,这里只对个案研究的方式略作探讨。

个案研究即对一个个人、一件事件、一个社会集团,或一个社区所进行的深入全面的研究。

它的特点是焦点特别集中,对现象的了解特别深入、详细。

个案研究通过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洞察,能够获得非常丰富、生动、具体、详细的资料,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事物或事件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过程;而且能为后来较大的总体研究提供理论假设。

因此,这种方法在社会科学的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个案研究的方式对于深入实地研究一个特定的单位,或者是为着比较的目的而研究几个单位来说特别有用。

当研究的个案是一个社区时,通常又称为社区研究。

社区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采用参与观察、访谈,以及收集当地现有文献等方法来收集资料。

而且,研究者通常要在该社区中生活一段时间(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参与当地人的社会生活。

个案研究以及社区研究所具有的深入、全面的特点是其明显的长处。

而其最大的不足,或者说其最困难的一个方面,是如何发掘个案研究所具有的概括意义。

三、实地研究的例子或许介绍实地研究方式的最好方法就是按实地研究者所习惯的方式对其进行描述。

让我们先从1个实地研究的例子开始。

例《街角社会》。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W.F.怀特的《街角社会》,被称为以参与观察方式进行研究的一个经典实例。

1936年,怀特获得了哈佛大学的一笔奖学金,他可以用这笔钱在三年的时间里进行一项他所感兴趣的研究。

由于他当时对社会改革很感兴趣,所以,他决定用这笔钱去研究波士顿的一个贫民区。

他选择了一个叫做“科纳威里”的意大利贫民区,因为这个地区与他头脑中的贫民区的印象最为接近。

为了进入这个地区开展研究,他曾经有过几次失败的尝试。

最后,他终于得到诺顿大街福利委员会—位社会工作者的帮助。

这位社会工作者安排他与当地青年帮伙中一个叫多克的头头会面。

经过坦率的交谈,多克同意为怀特在这个意大利社区中做保证人——即让怀特作为“多克的朋友”去参与和观察社区中的各种活动和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

怀特经常同帮伙的青年人聚在一起,玩滚木球的游戏,打棒球,玩纸牌,也经常同他们一起谈论赌博、赛马、性以及其他的事情。

他在科纳威里生活了三年半,其中有一年半的时间是同一个意大利家庭住在一起,并学会了说意大利语。

在长期的观察中,怀特收集了丰富生动的资料,得出了有关群体结构与个体表现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结论。

关于他的研究,怀特写到:“当我开始在科纳威里游逛时,我发现需要对我自己和我的研究作出解释。

因为只要我和多克在一起,有他担保,就没有人问我是谁.或者我在于什么。

但是,当我独自巡回于其他群体,甚至在诺顿帮中间时,他们显然对我十分好奇。

”“不久,我发现人们在这样议论我:我正在写—本关于科纳威里的书。

这似乎是过于含糊的解释,可这就足够了。

我发现,我能否为这个地区所接受,取决于我所发展的私人关系,而远不是取决于我所能作出的解释。

写一本关于科纳威里的书是不是件坏事,完全取决于人们对我个人的看法。

如果我是好人,那么我的研究也是好的;如果我不好,那么就没有什么解释能够使他们相信写这本书是件好事。

”第二节实地研究的过程从实施的程序上看,实地研究通常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的阶段:(1)选择研究背景;(2)获准进入;(3)取得信任和建立友善关系;(4)收集资料(观察或访谈);(5)整理和分析资料:(6)报告研究结果。

我们这里先集中探讨前面二个阶段的内容。

资料收集阶段的内容将在本章的后两节分别进行介绍,而资料的整理、分析及结果表达部分的内容,则放到最后两章中进行更为详细的探讨。

一、选择研究背景实地研究必须深入实地。

因此,“实地”的选择是进行实地研究的第一步。

在客观条件许可时,我们应尽量选择那些既与所研究的问题或现象密切相关,又容易进入、容易观察的背景。

在研究背景的选择方面,有一个与研究者熟悉程度有关的问题。

研究者应该选择自己熟悉的地区吗?抑或应该选择他不熟悉的地区?不同的研究者对此看法不同。

持赞成观点的人认为,研究者对其所研究的地区越熟悉,做研究越方便,就越有利于他接近、理解和分析所研究的现象。

而持相反观点的人则认为,如果选择研究者所熟悉的背景,特别是研究者具行某种直接经历的背景时,他将会在克服自己对现实所具有的特定看法和特定感情方面遭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

二、获准进入尽管调查研究中也要接触被访谈对象,也有使自己合法化的问题以及一定的实际联系工作。

但是,与实地研究中的进入相比,那些就显得相对简单。

可以说,获准进人在实地研究中才具有其真正的含义,它是实地研究中非常重要、同时也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

正式的、合法的身份以及单位或组织的介绍信,并不是保证能获准进入的充分条件,而只是一种必要条件。

研究者要能参与研究对象的实际社会生活,还常常需要某些“关键人物”或“中间人”的帮助。

这些关键人物或中间人就生活在研究对象所生活的社区,或者就工作在研究对象所工作的单位,他们既认识研究者(是研究者的朋友、亲戚更好),同时又认识研究者所希望研究的那些研究对象。

总之,他们能够十分便利地将研究者“带人”到研究对象的生活世界中。

三、取得信任和建立友善关系获准进入在一定意义上只是完成了进入实地的表面程序,或者说只是获得了在所研究的群体或社区中的“公开身份”,它离真正进入社区的生活,进入所研究的群体还有相当的距离。

因此,尽快取得当地人的信任,尽快与他们建立友善的关系,是进入实地后研究者面临的首要任务。

“这在实地研究中可能是最为困难而又最费时间的任务了。

当然,研究者对此也不应过分着急。

因为这种信任的取得、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也需要一定的机会。

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生活,人们才会慢慢习惯你的出现,习惯你的参与,慢馒从心理上接受你。

而在这种参与生活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自然的契机,这些契机将成为一种转折点,使得研究者逐渐从当地人的“他群体”,进入到他们的“我群体”里。

四、实地研究中的记录参与观察的记录通常是先看在眼里,然后再记录在本子上。

一般必须在当晚进行回忆和记录。

白天观察时,研究者应该尽可能多地记住他所观察到的行为、现象、人物和事件,记住关键人物说的关键话语。

并且只要可能,在白天就要找机会草草地记下几句能提示自己回忆的词语、原话、句子或其他记忆线索,哪怕只是只言片语。

到了晚上,再对白天的观察进行回忆并详细记录下来。

访谈的记录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比较正式的、事先约好的访谈。

另一种是非正式的、偶然的、闲聊式的、非常随便的访谈。

无论是做现场观察记录,还是做访谈记录,还有一点应注意:最好都做到“不引人注目地记录”,即记录的动作要小,记录的速度要快,记录的时间要尽可能短。

因为研究者的记录行为本身也是一种刺激物,它会影响和改变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

关于观察记录材料的详略,原则上是越详细越好。

有的研究者甚至建议:“每一个小时的观察,最低限度至少要有两页每行空一行的打字材料。

”当然,我们还是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做到内容多则多记,内容少则少记。

但无论多少,都应尽量客观、详细、具体。

第三节观察法—、观察的概念及其类型在社会研究中,我们所说的观察指的是带着明确的目的,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地、有针对性地了解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着的现象。

按照观察中研究者所处的位置或所采取的角色,我们可以将观察区分为局外观察和参与观察。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根据观察地点的不同将观察分为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

还可以根据观察方式的结构程度将其区分为结构式观察和无结构观察。

1.实验室观察与实地观察实验室观察就是在备有各种观察设施的实验室内,对研究对象进行的观察。

这种观察方式在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使用。

在社会学研究中,由于受到研究对象的限制,多半局限于对儿童进行的观察研究。

实地观察即是指在现实生活场景中所进行的观察。

实地研究者在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是这种类型的观察。

实地观察与实验室观察的不同之处除了地点或场景的不同外,还体现在它通常是一种直接的、不借助其他工具或仪器的观察。

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的实地观察还是一种无结构的观察,尽管它也可以是结构式的。

2.局外观察与参与观察所谓局外观察也称为非参与观察,即观察者处在被观察的群体或现象之外,完全不参与其活动,尽可能地不对群体或环境产生影响。

参与观察就是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

它是一种非结构性的观察。

这种方法是人类学家研究原始的非本族文化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3.结构观察与无结构观察结构观察指的是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明确的观察提纲或观察记录表格对现象进行的观察。

它与结构访谈的形式有点相似。

通常,结构观察多采取局外观察的方式进行。

其观察的内容是固定的,观察记录表也类似于结构式问卷,观察者根据统一的要求,对每一个观察对象进行统一的观察和记录。

因而其结果可以用来进行定量分析。

表9—1是一份对书店的人们进行结构观察所用的观察记录表。

而无结构观察则指的是没有任何统一的、固定不变的观察内容和观察表格,完全依据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所进行的自然观察。

它同无结构访谈的特征相类似。

并且,无结构观察多采用参与观察的方式进行,其观察的结果也不具有统一的形式,观察所得资料通常只能进行定性的分析。

这种无结构的观察是实地研究中最主要的观察方式。

(1)无结构非参与观察某种意义上说,这类观察研究的目标和问题比较抽象,所以在研究步骤和观察项目上不是十分严谨和规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