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取样
(一)田间取样的原则
尽可能使所采样品能最大限度地反应其所代表区域Ⅲ块的实际状况。
否则,所取得的数据就失去了其应用价值。
因此,田间取样要充分考虑。
1.取样的时间。
土壤成土过程会造成土壤性状在时间上的变异。
比如分析土壤肥力情况,一般适宜在晚秋或早春采样。
2.取样的选点与布点。
土壤的不均一性特点,诸如地形变化、侵蚀状况、施肥措施以及人为活动对土壤产生的影响,是造成采样误差的最主要原因。
一般情况下,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高得多.为保证样品的代表性,采样前耍进行现场勘察和有火资料的收集根据,土壤类型、肥力等级和地形等因素将研究范围划分为若干个采样单元,每个采样单元的土壤要尽可能均匀一致;还要保证有足够多的采样点,使之能充分代表采样单元的土壤特性,采样点的多少,取决于研究范围的大小,研究对象的复杂程度和试验研究所要求的精密度等因素。
3.采集土样的工具与方法。
要有效控制采样带来的各种系统误差和人为误差,要选择标准核实的采样工具,比如采集测定金属含量的土样.就不能选择金属制采样工具和样品存储袋;采集上样的方法须使在一个复杂的区内的任何一点上,均能取得所需深度的均一的、等体积的土壤样品。
(二)取样的具体方法
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对分析结果和土壤评价至关重要。
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也有所区别。
1.表层混合样采集。
(1)采样方法。
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一般采集混合土样,即在一个采样区或工作块,把多点采集的土样混合成一个混合样,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分析量,另一方面可以把田间微量不均一性的影响减到最低限度。
采样时应沿着一定的路线,按照“随机”、“等量”和“多点混合”的原则进行。
常用的方法有:对角线采样法、蛇形采样法、棋盘形采样法、梅花形采样法等。
(2)采样点数同的确定。
要确定在一个采样区要采多少点才能达到精度的要求,决定于所要研究的性状的变异程度和要达到的精度。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采样区内的采样点可在20—30个范围内。
田块在0.5hm2以下时,可采10个样点即可。
(3)采样深度。
对一般土地采样深度15—30em即可。
对根深作物可取至50era的深度。
(4)采样量。
l一2kg土量。
2.剖面土样的采集。
为了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状,除了研究表土外.还要研究表土以下的各层土壤,这种削面士样的采集,一般可在丰要削面观察和记载后进行,在发生学层次不明显的土壤剖面采样中,为了减少人为判断剖面深度的误差,按照剖面深度(0—10em、10—20cm,20~40em,40-60era,60~lOOem)采样。
当发生学层次明显时,土壤采集按发生
学层次,自下而卜分层采取,以免采取上层样品是对下层的土壤造成混杂污染。
此外。
为了使样品能明显地反映各层的特点,通常是在各层最典型的中部采取,这样可克服层次间的过渡现象,从而增加样晶的典犁性或代表性。
(三)取土样后的处理。
即可装袋,并在袋内外各放一个标签,上面用铅笔写明编号、采集地点、地形、土壤名称、时间、深度、采集人等,采完后将采样坑或钻眼填平。
从野外采回的上样,经登记编号后,一般都需经过一个处理过程:风干、磨细、过筛、混匀、装瓶,以备各项测定之用。
但有些只能在水分饱和状态测定的项目,则必须在水分饱和时测定,是不能风干的,另外有些成分如低价铁、氨态氮、硝态氮等在风干过程中会起很大的变化,这些成分的分析一般均用新鲜样品,所以要Ⅸ别对待。
新鲜样品一般不宜贮存,如需暂时贮存时,可将新鲜样品装人塑料袋,扎进袋口,放在冰箱冷藏室或进行速冻处理。
在处理样品的每个过程中都要特别注意防止酸、碱、气体、灰尘的污染,以及接触金属器而引起的样品污染。
样品制备好后。
瓶内外各具标签一张,写明编号、采样地点、土壤名称、采样深度、样品径、采样日期、采样人及制样时间、制样人等项目,制备好的样品要妥善贮存,在全部分析工作结束,分析数据核实无误后,试样一般还要保存3个月至半年,以备查询,少数有价值需要长期保存的样品,须保存于广口瓶中,用蜡封好瓶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