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理数减法教学案例的反思
【案例主题:】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体现了教学理念:学生主体、尝试教学、合作交流[背景]: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案例回顾:
这是一节有关有理数减法导入新课的问题设置,及归纳计算法则的教学设计。
首先在有理数加法的基础上提炼出新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呢?那我们要想知道现在我们教室的温度是几度该怎么办呢?
2、出示准备好的温度计,请一位同学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如25℃)
问题:从温度计上你能看出
(1)25℃比10℃高多少?
(2)25℃比-10℃高多少?
(3)4℃比-3℃高多少?
由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果。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问题1】看来借助温度计同学们都能把两个不同温度的温差说出来了,那如果让大家列式子来解决上面的问题,你们能做到吗?
式子:25-10=15
25-(-10)=35
4-(-3)=7
(对同学们所列式子进行补充、讲解,并引入课题)
【问题2】你能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数吗?
25+ =15
25+ =35
4+ =7
由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果。
师:对学生所填的数进行肯定或更改。
3、探讨有理数减法法则:
观察问题1、2中列出的两组式子看看你有何发现?
(先由学生分组讨论,总结。
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看出了什么?,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加以引导。
)
师小结:通过讨论可以发现以下式子是成立的。
同学们观察各等式横线两数关系,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
(1)25-10=25+(-10)
(2)25-(-10)=25+10
(3)4-(-3)=4+3
4、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
师:上面的关系式把有理数的减法转化成了有理数的加法,由此我们得到了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你们能用文字语言来描述吗?(点名让学生说)
师小结: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5、用字母表示有理数减法法则。
若用a、b表示两数,你们能用数学式子描述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吗?
用数学式子描述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a-b=a+(-b)(减数变为相反数作加数)(减号变加号)
案例反思:结合《课堂教学观察、诊断与评价》对本教学案例进行反思。
本案例设计看
似简单,其实其中运用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
1、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加法后,再学习有理数的减法。
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学生,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现在变为学生讲,教师听,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与教师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感悟,丰富教学内容,求的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本学案注重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教师、教材、教
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给予适当的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2、学生的学习方式被确定为“尝试学习”。
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
尝试教学法符合现代教学论思想的要求,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法,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统一起来,引起了教学过程中一系列的变化,如从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先练,教师再讲,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等等。
从心理学角度上说,尝试教学运用了心理学中的迁移规律,重视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新知识学习中的作用,使先前的知识结构改组,结合新学得的知识,使学生形成能容纳新知识的更高一级的新知识结构。
本教学案例中学生的学被确定为尝试学习,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就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组织形式。
即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只给他们一些事实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己发现并掌握相应的法则,对此本教学案例中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没有直接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多实践,从实践中反思过程,发现而获得。
在经历了观察、分析、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尝到了探索的乐趣,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并获得了战胜困难积极向上的心理体验
3、合作学习,多渠道信息反馈。
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它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
本教学案我把水平不同的前后四个同学分为一组,编好学号并选好组长。
当需要进行分组讨论时,由组长负责,学生按不同的编号顺序进行讨论。
讨论时小组内可以以一人为中心发言人,其他同学如意见基本相同,可适当补充;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质疑;如有不同观点可以反驳。
这样通过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可以共同进步,并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做数学”,亲身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采取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快乐、轻松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学生提供了互相交流、认识、了解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群性,培养了学生善于倾听别人意见和帮助他人共同提高的好品质。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每一节都为教师搭建了一块平台,给了教师在这个平台再创
造的空间,要求教师创造性的开发使用教材。
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具有多样性、开放性、挑战性,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参与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充分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失时机地创造学生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气氛活跃、民主、和谐、活动广泛并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新课程,新的教学过程和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师是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是来自观念方面的,也来自专业发展方面的。
个人专业方面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依靠个人的实践、反思。
因此,“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绝非是一句口号,我们应努力地实践——反思——再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