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三)小学英语备课建议实施新课程以来,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备课已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
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然而,从目前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撰写的教案来看,教师在备课方面还存在问题:1、在备课认识上,“重教轻备”。
2、在备课思路上,沿袭传统的“以教定学”的做法,教学过程完全由教师掌控,没有按照新课程倡导的“以学定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
3、在备课方式上,照抄教参,应付领导检查,备课流于形式,与上课脱节。
备课或者盲目依赖“集体备课”后形成的公共教案或直接下载网上的教案,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加以使用,备课中缺少个人的思维含量,缺乏个性化。
4、在备课操作上,对于该备哪些内容,思考哪些问题还不是十分清楚,尽管教案写得清楚工整,但缺乏实效性。
上述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英语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产生了低质备课与低效上课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想备好课,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与教学相关的几个主要方面入手,精心准备。
具体而言,建议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各级别目标《英语课程标准》是英语教学的基本依据。
课标中对小学英语教学各个级别、各个方面应达到什么程度都有明确的要求,英语教师只有准确把握课标中各级别的目标,日常教学才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才能准确地制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才不会人为地拔高或降低教学目标,才会避免在预设过程中出现偏差,形成无效备课或低效备课。
要准确把握各级别目标,对《英语课程标准》的学习必须分几个层次:一是在理解英语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明确构成总目标的五个方面,即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及文化意识,明确以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为基础的总体目标描述中的一、二级标准。
二是要清楚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及文化意识这五个方面分别涵盖哪些内容,清楚每项具体内容在各个级别应达到哪些要求。
例如,在语言技能方面,一级标准包括听做、说唱、玩演、读写、视听五个方面;二级标准包括听、说、读、写、玩演视听五个方面,每个级别在相同或相近方面各有相应的目标要求。
在准确把握各级别各项内容应达到的目标基础上,可把这些目标分别在每节课上找到落脚点。
现将语言技能一级、二级目标中的读写、玩演、视听几项内容的目标描述作以比较。
教师备课时必须深入研读《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设计教学过程,依据《课程标准》设计评价方案。
只有这样,才能明确教学方向和要求,高质量地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深入研究教材,合理把握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的载体,研究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
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备课中必须吃透教材,根据学生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从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研究教材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1、就教材讲教材,不能很好地把握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不能围绕所学新知进行联系与拓展;2、盲目依赖教参,缺乏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与挖掘;3、不能准确领会编者的意图,教学中避重就轻,把握不住重点、难点,导致不能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4、缺乏对教材的灵活处理能力,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
针对上述问题,对如何深入研究教材,合理把握教学提出如下建议:(一)阅读文本,感知、理解教材1、通读整套教材。
通过阅读,了解整套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编者意图,了解教材知识体系的内在关系和它的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进而对教材有一个宏观把握,在备课时能够统揽全局。
2、精读所教年段教材。
在整体感知全套教材的基础上,要精读所教年段教材。
精读时要注意三个方面:(1)要认真思考每一课教材上的每一幅图、每一个单词、每一段对话、每一篇课文的含义,理解编者的意图,熟练掌握教材中涉及到的有关知识,准确地抓住每一课的重点、难点。
(2)要着重把握好教材内容之间的纵向、横向联系。
例如,小学英语课本中有些语法项目都是分课按不同层次出现的,如:“be going to”结构的学习,在某一课中重点是讲“I’m/We’re going to…”结构,而在另一课中是讲“What are you going to…?”结构。
当我们在备课时了解到这种纵向联系时,就可以知道前面课文中出现的这句“What are you going to…?”是在为下一课的语法内容“做伏笔”,因而不必作为教学重点。
了解教材的纵向联系还有利于以旧引新,以旧托新,以便选择设计最佳呈现新内容的教学方法和步骤。
此外,教师还必需找出所教一课书中词汇、语法、课文以及练习之间的横向联系。
这种联系一般以语法内容和词汇为线索贯穿全课。
只有挖掘出这种横向联系,才能弄清编者在该课中所设计安排的教学重点,从而在教学时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重点的讲解和操练。
(3)要分析和挖掘教材隐含的意义,挖掘其中所蕴含的隐性资源并加以拓展。
(二)走出文本,灵活处理教材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可参阅教参和其它资料,对教材进行消化吸收,加之对学生的了解和自己已有教学经验,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处理教材。
如,增设、取舍、重组、加工等,进而走出教材,超越教材。
在处理教材和教参的关系时,一定要先认真读教材再去看参考书,过早翻阅参考资料会妨碍自己深入地领会教材。
(三)加强课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新课程提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利用好教科书上的内容,还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通过拓展性学习,查阅相关资料,开发课外教学资源,对教材内容予以补充,丰富教材资源。
例如,在讲“Christmas”这一内容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准备一些关于圣诞节的文化、背景、景观等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在备教材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作为任课教师必须谨记: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东西,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在备教材时熟练地掌握,并在广度和深度上大大超过学生将要达到的水平;对自己弄不懂或没有把握的教材内容不要轻易放过,要通过查阅词典及其它工具书和参考书,将其搞懂搞透,或者向别的教师请教,亦可在集体备课时提出供大家研究探讨并得出结论,确保所教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
三、准确分析学情,确保教学有的放矢分析学情是教师备课时的另一项重要工作。
准确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及学习风格、了解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状况等可以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目标的制定、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的使用等提供有效依据。
在目前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对学情把握不准,致使教学效果欠佳。
课前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们并不感兴趣,因为这样的问题或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不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或超出学生们的能力范围,他们力所不及,无法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备课时一定要“目中有人”,全方位地了解学生,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教学中有的放矢。
备课时要了解学生如下几方面情况:1、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即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是否具备了与新知识有关的知识,对“这个知识”他们已经知道了多少?从而准确地确定教学的起点。
2、了解学生对哪些内容可能存在喜爱或反感的情绪,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学媒体与方式,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学风格,从而选择合适的教法,安排学生喜欢的教学活动。
3、了解学生的学习技能水平如何,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多少外部的指导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以便在教学中给予必要的指导。
四、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为实施课堂教学导航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上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可以为实施课堂教学正确导航。
目前在教学目标制定及表述方面存在的问题有:1、照抄教参目标, 缺乏独立思考。
一些教师备课中只是照抄教参中的教学目标,没有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导致目标和行为不对路,甚至没有目标,只凭经验、凭感觉。
2、目标大而笼统,缺乏可测性。
有的教学目标大而笼统, 如“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等,这样的目标不够明确具体,形同虚设,它们不是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缺乏可测性,教师无法观测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3、行为主体错位。
目标描述中行为主体错位,把教师当成了行为主体,运用了“培养学生…”、“让学生…”、“使学生…”等词汇,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4、目标不全或割裂三维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目标应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但有的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却只有三维目标中的一至两项,目标不全;也有的教师在表述三维目标时分项表述,割裂了“三维目标”这个整体。
针对上述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应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全面。
教学目标一定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既兼顾双基教学、能力训练,又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二要适度。
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以课标为依据,遵照课标中各级别、各项内容的具体目标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合理的目标定位。
每节课的目标不能过高或过低,目标过高学生达不到,目标过低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并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一定要让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
三要清晰。
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观察、可测量。
尽量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缺乏实际意义的语言陈述。
教学目标的陈述,应注意以下四个要素:1、行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行为主体,教学目标的设臵与陈述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陈述教师做什么。
2、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时,可用显性的行为动词,如:听懂、识别、指认、模仿、说出、写出、交流、朗读、辨别,表演、讲述、做出、读懂”等;对于不好用外显行为动词表述的目标,可用隐性的行为动词,如“喜欢、乐于”等加以描述。
3、条件或情境: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主要说明学生在何种情境下完成指定的操作。
如“在购物情境中学会运用How much?询问商品价格并作出正确的回答。
”,“在购物情境中”就是影响学生产生“学会运用How much?询问商品价格并作出正确的回答”这一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