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单元 第4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第九单元 第4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课时作业·巩固提升]单独成册方便使用一、选择题1.关于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C.大力植树造林,利用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可以从根本上治理温室效应D.化石燃料除燃烧外,还可通过微生物的分解途径产生CO2解析: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A正确;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所以碳循环具有全球性,B正确;大力植树造林可以缓解温室效应,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C错误;化石燃料除了燃烧可以产生CO2,还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CO2,D正确。

答案:C2.关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说法错误的是()A.蝙蝠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取食与飞行,几乎完全依赖于声波B.某些植物如莴苣、茄、烟草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C.自然界中,某些植物的开花也需光信息刺激D.生物种群的繁衍无须信息传递解析:蝙蝠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取食与飞行,几乎完全依赖于声波,属于物理信息的应用,A正确;某些植物如莴苣、茄、烟草的种子为需光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才能萌发生长,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某些植物开花依赖于光周期,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D错误。

答案:D3.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则该生态系统()①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②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③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④有比较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⑤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⑥生产者的数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解析: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说明可以保持生态平衡,此时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①错误、②正确;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③正确;有比较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④正确;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⑤正确;分解者较小但数量很多,⑥错误。

答案:B4.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

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原理,可以有效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

下列措施不属于此项原理的是() A.圈养家畜,散养家禽B.施放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C.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D.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圈养家畜、散养家禽是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未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A符合题意;干扰害虫正常交尾的性引诱剂为化学信息,B不符合题意;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和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都是利用的物理信息,C、D不符合题意。

答案:A5.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B.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未利用的能量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D.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而且往往是双向的解析: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A正确;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与能量应用无关,B错误;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C正确;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而且往往是双向的,D正确。

答案:B6.(2020·湖南长沙模拟)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群落、无机环境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B.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C.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密不可分D.研究两个物种间的信息传递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群落,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属于无机环境,A正确;物质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B正确;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C正确;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因此属于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研究,D错误。

答案:D7.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农业是以高投入来获得农作物的高产B.用作物秸秆培育食用菌,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C.用家畜粪便作有机肥还田,运用了能量循环再生原理D.合理密植可以明显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解析:生态农业是以低投入来获得农作物的高产,A错误;用作物秸秆培育食用菌,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利用,B正确;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合理密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是动植物的种类并没有增加,因此不能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答案:B8.如图表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①大气中的CO2③,化石燃料生物群落②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均参与过程①和②B.可以通过增强过程②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D.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解析:①过程是产生CO2的过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都能产生CO2,②过程表示生物群落吸收CO2的过程,只有生产者参与此过程,A错误;②过程增强导致生态系统吸收的CO2大于释放的量,可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B正确;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C正确;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故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D正确。

答案:A9.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

如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时期碳吸收量(kg C·a-1) 碳释放量(kg C·a-1)A 1. 20×1014 1.20×1014B 1.20×1014 1.26×1014A.用实现B.如果碳释放量远远大于碳吸收量,会引起温室效应C.B时期属于增长阶段,A时期属于稳定阶段D.B时期大量植树造林可以使碳的吸收量和释放量趋于平衡解析:大气二氧化碳库中的二氧化碳主要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被吸收,再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释放到大气中,故A正确;生态学上把生产者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与生物呼吸释放二氧化碳的速率相等称为碳循环平衡,如果碳释放量远远大于吸收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最终会引起温室效应,故B正确;从A、B两时期的碳吸收量和释放量的差值来看,A时期处于正常的稳定状态,而B时期碳释放量大于吸收量,说明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量小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消耗的有机物量,生态系统处于衰退时期,故C错误;植树造林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故D正确。

答案:C10.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一直保持不变B.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成正相关C.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小解析: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不是保持不变,A错误;y的大小反映了抵抗力稳定性大小,x表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高低,对于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越大,受到的干扰就越大,则恢复到原来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B正确;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关,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越强,C错误;TS值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该值越小,则表示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D错误。

答案:B1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的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两个种群间的能量流动方向是乙→甲B.M点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两个种群相对数量的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两个种群相对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解析:对比甲、乙两种群相对数量的变化,甲种群的数量先上升先下降,乙种群数量后上升后下降,可知其种间关系为捕食,且乙捕食甲,因此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A错误。

M点时,甲种群相对数量减少,说明该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正确。

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变化是信息传递的结果,这种调节是双向的,C正确。

两个种群的相对数量波动幅度逐渐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趋于稳定,这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结果,D正确。

答案:A12.如图是无废弃物农业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该图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人C.该系统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减少了环境污染D.分解者在该系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解析: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故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作物。

答案:B二、非选择题13.(2020·陕西宝鸡质检)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成分,请据图回答:(1)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过程①主要是__________。

(2)图中②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网),请写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用字母和箭头表示)__________。

(4)鼠是该生态系统某营养级的生物,流入鼠体内的能量除未被利用的外,一部分通过__________散失,一部分成为__________而不能进入下一营养级。

(5)草原在遭到严重火灾或极度放牧后,导致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降低,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_____。

(6)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相比,间接价值__________(填“大”或“小”)。

解析:(1)图中A、B、C、D分别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通过CO2的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内通过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因此,③过程(从分解者流向无机环境)中碳的传递形式是CO2,②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3)食物链由生产者D和消费者B构成,即D→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