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的数字是每讲PPT的第几页上课老师提过的重点会括号标注*(公共政策简称“公政”)第一讲公共政策的理论分析一.1.公政的含义 82.公政逻辑思维至少包含了5个要点 14公权力主体的行为,对适用主体具有约束力,欲达到的目的或目标,一定的政策声明或宣示,公权力主体的政策执行行动3.政策与法的相同和异同 18-22二.1.公政本身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其产生必须具备三个初始条件(核心要素) 32公共问题的形成,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关的出现2.公政的发展 33公民参与→主权在民→内容日益丰富→科学化和民主化3.公政的特征 38-464.*公政的基本功能 49 50 政策执行中功能失效,产生新的问题四个功能:管制、导向、调控、分配理解:1.社会、经济、政治力量对公政的影响2.搜寻不同制度、安排和政治过程对公政的影响3.评估公政预期之中和预料之外的社会后果政策的最终:“他律→自律”变成秩序第二讲公共政策的学科要素分析1.对象:公共组织2.公政可分为三个层次:具体的个别的政策,政策群和政策链,政策一般。
4第三讲政策系统分析一.政策系统是公政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
1 公政是政策系统的公共产品(非排他非竞争) 2二.公共的主体与权力 6-141.公共主体含义:指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政制定、实施、监控、评估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分为个人主体和团体主体2.公政主体的权力:指主体对政策的目标群体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理解:主体将自己的偏好转化为目标群体的预期效果的能力。
三.公政的客体:指公政所要处理的问题及其发生作用的对象四.政策主体、客体与环境的互相关系第四讲政策工具分析一.政策工具概述 1-31.政策工具仅仅是手段2.定义: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这一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式。
3.分类: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和社会化手段二.基本的政策工具1.民营化的实质: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是资源能够流向使用效率更高的部门。
民营化并非为了弥补政府的预算缺口,而是要实现对公共部门资源的再分配。
4-62.民营化途径:承包、转让、共同合作、激励某些特定的私人部门行为3.民营化的优点:促进管理者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新的管理形式和技术、获得资金的新来源,减少政府的直接行为三.工商管理技术 17-181.战略管理技术:提供了一种全面、综合的组织观念,可以实现重心从即时的工作任务向组织整体目标、产出和影响的转变,更好地实现对组织资源和目标的控制。
(核心:战略规划)2. 绩效管理技术:指为了达成组织的目标,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过程,形成组织目标所预期的利益和产出,并推动团队和个人做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
(核心:绩效评估)四.政策工具的选择(提问:为什么有工具选择)35-371.政策执行中工具选择的重要性:(1)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途径(2)政策执行本身就是政策工具选择的过程(3)工具选择是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2.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政策目标、工具的特性、工具应用背景、意识形态第五讲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一. 3 41.公共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2.公政问题的客观性:客观存在性、相互关联性、层次性、变迁性3.公政问题的主观性:具有人为性、受人们的利益和价值观的影响、受人们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影响二.*公政问题的确认 8-101.公政的起点和来源:公政问题的确认公政首要任务:(1)确立政策目标(2)制定方案2.个人问题加总成为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加总成为公共问题社会问题→公共问题:(1)是否形成公益性需求(2)问题超出区域内的当事人,影响到区域外的人和社会秩序(3)价值满足可通过公政结局,属于政府职权范围(4)由政府解决比其他方法更优3.政策问题(动态化):尚未被实现的社会价值或需求,而这些需求或价值能够通过公共活动来加以实现4.政策问题确认的条件:客观情势的存在、发出强烈的公众诉求、问题的影响程度深,影响范围广、属于政府及其有关政策部门职权范围内的问题、形成明显的政策需要5.确认政策问题的过程:问题察觉、问题描述、问题分析、问题界定6.确认政策问题的方法:边界分析法、多角度分析法、类别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其他方法三.*公政议程 12-181.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2.公共利益=个人利益的加总3.公政问题的起因是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利益与现实冲突而产生的挫折和不满足感4.政策议程的引发机制(启动):内在和外在5.公政议程的议决主体:(正式)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政府及相关政策部门,(非正式)公众、各种社团和新闻媒体6.*公政议程确立的条件和模式条件:(1)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和过程模式:(选择题)外在创始模式、内在创始模式、政治动员模式第六讲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合法化一. 11.公政制定,一般是指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核心)针对有关的重要政策问题,依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①确定政策目标,②拟定方案、③评估和④选择有关政策方案并⑤最终择定的过程。
2.政策科学的奠基人拉斯维尔,在《决策过程》一论著中,讲政策过程划分为:情报、建议、规定、形式、应用、终结和评价七个阶段。
二.政策制定核心环节:抉择政策方案 211.政策方案的抉择:评估、论证各种政策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最后选择出最佳政策方案的过程。
又叫抉择活动2.抉择方案的规则:全体一致同意规则,多数抉择规则(简单多数、相对多数),赞成投票原则、淘汰投票原则3.*三圈理论 22价值:政策目标反映公共价值能力:方案实施有效性如何(人力物力)支持:各方利益态度、价值取向是否稳定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目标和手段是否匹配(价值)目标、手段和对公共资源的运用是否匹配(能力)其他的利益诉求(支持)三.*公政合法化 23-1.决策的合法性与合法化合法性:静态评价合法化:动态过程2.贝马斯认为合法化是指一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3.在现代国家,公政合法化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法定的决策主体、法定的决策程序、公民的参与程序、符合正义和宪法的决策形式和决策内容4.*托马斯·戴伊认为可以把政策合法化分解为三个功能活动,“即选择一项政策建议,为这项建议建立政治上的支持,将它作为一项法规加以颁布。
”5.*在政治系统中存在着两种层次的政策合法化:第一层次是政治系统正当性的过程,即合法性过程;第二层次是政策取得法定地位的过程,即合法化过程6.合法性:根据法律的、符合法律的、与既定的法律规范和一致的决策或公政合法性,是为了遵守和维护现行的政治和法律秩序合法化:指显示、宣称或证明是合法的、正当的,以获得支持、承认或授权第七讲* 公共政策的执行与有效性一.公共政策执行概述 1-91.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实现政策而目标最重要的活动。
2.政策运行:一个周期政策执行:周期中的一个环节政策执行是一种将政策付诸实施的活动3.*七种理论:1.行动理论 2.组织理论 3.因果理论4.管理理论(政策执行时管理过程)5.交易理论(在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6.系统理论(政策系统和环境不断交换信息和力量的过程)7.博弈理论(在冲突和竞争条件下力求最大利益)4.*可将政策执行界定为,一个①动态的过程,它是政策执行者通过②建立组织机构,③运用各种政策资源,④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⑤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二.*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 13-16合法、公正性原则,权变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时效性原则三.*公政执行模型 17-211.*史密斯执行过程模型:他认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标的团体、环境是政策执行中的四大主要因素。
理想化的政策包括政策的形式(法律或命令)、政策的类型(分配性和在分配性、公共规制性或自我规制性)、政策的范围(渊源、社会支持度)、政策的社会形象(公众看法)2.麦克拉夫林相互调试模型3.雷恩和拉宾诺维茨循环模型4.霍恩和米特系统模型四.公政执行的一般过程 24-32执行准备阶段(制定行动计划→落实组织人员→组织的准备)→政策实验→政策宣传→协调指挥→监督控制五.公政执行的两个层次:自由裁量与象征层面 34第八讲公共政策的失效与误区一.*公政失效的表现形式 3 41.政策表面化2.政策扩大化3.政策缺损4.政策替换5.政策“贪污”第九讲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一.*公政评估概述1.*公政评估:就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估表尊,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考察公政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满足目标群体需要、价值和机会的程度的活动。
12.*公政评估的类型 13-18*从评估组织活动形式上看,分为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从评估机构在政策活动中的地位看,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从评估的阶段看,分为预评估、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从评估对象数量看,分为单一政策评估和复合政策评估3.政策评估的标准:代表性、回应性、责任 224.影响公政评估的重要因素(理解) 25(1)政策信息、资料不公开,使外部评估困难重重(2)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的不重视和不配合(3)政策目标的多样化与政治化(4)政策的沉淀成本(5)政策评估方式、方法和规范不完整(6)政策评估缺乏经费支持(7)政策结果衡量困难二.*公政评估的方法 26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评估需要,有不同的评估方法。
四个阶段1.测量二战以前,技术性测量,实验室试验(精准但不适用于实践)2.描述二战-60年代,实地试验(客观事实为依据但太过客观)3.判断 60-70年代,科学研究方法+实地调查(实现价值判断)4.回应的建构性评估 75年代,价值多元—协商三.监控机制能否有效运行,取决于与政策主体的政策行为密切相关的三个要素:即政策权力、政策信息和利益诉求 39第十讲公共政策的调整与终结一.政策调整的三个基本特点:渐进性、局部性、动态性(选择题)3 二.*公共政策调整的形式:政策增删、政策修正、政策更新(会判断)11三.*公政终结的方式:政策替代、政策合并、政策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