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五章学习的迁移一、单项选择题1. 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的是A.一般迁移B.具体迁移C.垂直迁移D.水平迁移( )2. 我们平时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属于以下哪种迁移?A.顺应迁移B.同化性迁移C.重组性迁移D.具体迁移( )3. 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学习迁移理论是A.关系转换理论B.经验类化理论 A B D A CC.共同要素说D.形式训练说( )4. 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和影响效果的不同,可分为A.正迁移与负迁移B.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5. 根据迁移的不同抽象概括水平可分为A.正迁移与负迁移B.同化性迁移与顺应性迁移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6.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将迁移分为A.正迁移与负迁移 D A B D CB.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7. 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A.形成训练迁移说B.同化学习迁移说C.经验类化迁移说D.认知结构迁移说( )8. 以下不是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的是A.教师指导B.认知结构C.媒体D.学习材料特性( )9. 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分为A.正迁移与负迁移B.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C.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D.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 10. 各种不同的武术动作的迁移属于A.同化性迁移B.顺应性迁移C.重组性迁移D.特殊性迁移( )11. 两种学习间发生互相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A.正迁移B.负迁移C.横向迁移D.纵向迁移( )12. 将原有认知经验用于新情景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这种方式称为A.顺应性迁移B.同化性迁移C.重组性迁移D.一般性迁移( )13. 从迁移的观点来看,“温故而知新”属于A.顺向负迁移B.逆向负迁移C.逆向正迁移D.顺向正迁移( )14.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尔反对形式训练说,提出了迁移的A.共同要素说B.概括化理论B A D ABC.关系转换说D.学习定势说( )15. 认为迁移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迁移理论是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 )16. 强调概括化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的理论是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 )17. 重视对情境关系的理解的迁移理论是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概括原理说 CD C A AD.关系转换说( )18.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体现的是A.创适性B.学会学习C.学习迁移D.学习动机( )19. 教育心理学家提出了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A.奥苏伯尔B.安德森C.贾德D.桑代克( )20. 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理论D.关系转换理论( )二、填空题21. 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叫做________。
22.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和________23. 加法的学习影响着乘法的学习,而乘法的学习反过来也影响着对加法的重新理解,这在心理学中叫________。
24. 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叫做________迁移。
25. 汉语拼音的学习干扰英语音标的学习,叫做________迁移。
26. 物理学习中的审题技能的掌握可能会促进化学等其他学科的审题技能的应用称________迁移。
27. 归纳式学习属于垂直迁移中的________迁移。
28. 演绎式学习属于垂直迁移中的________迁移。
29. 乘法口诀的掌握可以广泛迁移到的种情境中,这叫________。
30. ________是习得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环节。
31. 学生学习了m ( a + b ) = m a + m b 后,认为l g a b = l ga + l g b。
这在心理中称________。
32. 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________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
33. 奥苏伯尔的________理论代表了从认知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
34. 认为两种情境中有产生式的________或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的代表人物为35. 加特钠,吉可等人认为,前后两种情境中的________、________与联系等本质特征是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
36. 现代迁移理论中有人认为通过________与________,可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37. 迁移不仅存在于________,而且也存在于不同的经验之间。
38. 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________和________。
39. 认为心理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
40. 学习方法的迁移属于________,具有广泛的迁移性。
三、简答题41. 简述学习迁移的种类?42. 简述原有的认知结构对迁移的作用?43. 教学中应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44. 定势对迁移有什么影响作用?45. 简述现代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46. 教学中应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四、论述题(本大题只有1个小题,共10分)47. 教学中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参考答案:第五章:学习的迁移一、选择题1-5、A B D A C 6-10、D A B D C11-15、B A D A B16-20、C D C A A二、选择题21.心向与定势22.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23. 学习迁移24.正25.负26. 正27.自下而上的28. 自上而下的29. 一般迁移30. 迁移31. 负迁移32. 关系33. 认知结构迁移34. 交叉安德森35. 结构特征、内在关系36. 社会交互作用合作学习37. 某种经验内部38.一体化网络化39. 形式训练说40. 普遍迁移三、简答题41、简述学习迁移的种类?答:根据效果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影响学习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根据发生水平可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根据内容可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41,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作用?答: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前提条件;其次,原有认知结构概括水平对迁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认知技能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43教学中应该如何促进学习迁移?答:精选教材,选择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学程序是教材功效发挥的直接环节;注意教学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44定势对迁移的作用?答: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因先前的练习而形成的定势影响到后面的问题解决,出现了两种结果:一种是使解题的速度加快,问题变的比较容易;另一种阻碍了问题的解决。
体现了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的心理背景。
45简述现代迁移理论基本观点?答:现代迁移理论以奥苏伯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为代表,之后对迁移有了更深入的探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种观点中:第一,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但对认知结构的解释各不相同。
第二,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
46 简述学习迁移的作用?答:迁移是一种条件下进行的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影响。
作用如下: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习得经验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学习者,教育者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四、论述题47教学中影响迁移的因素?答:1,相似性,指的是两个任务中的共同成分,两个任务中共同成分多相似性答,可以促进迁移产生。
2,认知结构,指的是原有学习对现在学习的影响。
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前提条件;其次,原有认知结构概括水平对迁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认知技能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学习心向和定势,指的是先前活动对现在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可以是成为积极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是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
除了上面谈到的影响迁移的基本因素外,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一一、单选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C)C. ①③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A.说出、表演、展示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D.解释、完成、背诵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A.斯腾豪斯B.斯腾伯格C.杜威D.赫尔巴特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D.情境—陶冶式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D.都是客体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B.校本课程C.国家课程D.学科课程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A.备课B.上课C.批改作业D.考试12、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B ) A.学生B.学校C.教师 D.校长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D.校长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A.学科学习目标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D.情感目标二、多选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档案袋评定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D.成就测验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 ) A.情境 B.协作C.会话 D.意义建构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B.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 )A.学习者B.定向者C.促进者 D.定论者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9、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 )A.前沿性B.全局性C.基础性D.先导性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 )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C.家庭资源B.社会资源C.校园资源D.自然资源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A.向学生回归B.向学校回归C.向教师回归D.向教育实践回归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 ) 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 BCD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三、判断(×)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