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这是一场由英国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为了改变贸易逆差,英国将大量的鸦片输入到中国,遭到中国人民的抵制。
英国以此为借口,于1840年6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社会开端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进行的一场为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自救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朝统治者内部一部分人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他们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史称“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包括开办军事工业以自强,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创办近代陆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
洋务运动虽没有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辛亥革命: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因该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故名。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同盟会及其领袖孙中山. 它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和领导的思想解放运动.从1915年起,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等资产阶级文化,反对专制、愚昧和旧道德旧文学等封建复古思想。
新文化运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解放的潮流,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科学和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1856年8月,杨秀清自恃功高,逼迫洪秀全封他为“万岁”。
洪秀全召集韦昌辉率军进入天京并杀害杨秀清,引起变乱,太平军将士二万余人被杀,石达开出走败亡。
它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而爆发的一场内乱,它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分水岭”。
太平天国运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于1851年,领导者是洪秀全,他的他的拥护者们在天京(今南京)建都,建立农民政权,称‘太平天国’,洪秀全自称天王。
太平天国在前期非常强胜,大有和清廷一分南北的趋势,后来因内乱而衰弱,最终为曾国藩所灭.它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也是中国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
辛酉政变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 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
1861年10月26日,慈禧、慈安两太后偕幼帝载淳等离热河回京。
两太后抵京后,即召见先行返京的奕 ,部署对策,搞垮了当权的以肃顺为核心的政务八大臣随后,又清除了赞襄政务王大臣的党羽。
11日,同治帝载淳正式即位。
从此,慈禧、慈安两太后开始垂帘听政。
但实际上,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历时四十七年之久。
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名。
又因改变祺祥年号而称“祺祥政变”,亦称“北京政变”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
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时务报》清末维新派的报刊,旬刊。
上海强学会被封禁后,会员黄遵宪、汪康年等倡议以学会余款创办报馆,以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于1896年8月在上海出版《时务报》,由汪康年任经理,梁启超任主笔。
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设论说、谕折、京外近事、中西报译等栏目,梁启超连续发表《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
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对宣传维新起了很大的作用。
汪康年在张之洞支持下,于1898年8月改《时务报》为《昌言报》。
旋因戊戌政变,《时务官报》、《昌言报》停办。
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口号。
最早始于1898年10月赵三多、阎书勤等领导山东冠县人民举行反教会斗争之时,其所用旗帜即标"扶清灭洋"四字。
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的重点是"灭洋",其实质是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扶清",则是紧紧围绕"灭洋"而展开的,是为"扶保中华"而服务的。
也就是说,"扶清"是有条件的。
当然"扶清灭洋"口号又是有缺陷的。
首先表现在"灭洋"斗争往往与笼统的排外行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次,口号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革命群众的视野,对清统治者失去了必要的警惕。
公车上书1895年春,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上书光绪皇帝的事件。
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派李鸿章前往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5月2日,广东举人康有为联合在北京会试的各省举人1300余人签名上书,痛陈割地弃民的严重后果,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
都察院以条约已经签字"用宝"为由拒绝代递上书,但这次上书在京城内外广为流传,影响很大,成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起点,因汉代举孝廉乘公车赴京,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故此次上书事件史称"公车上书"。
江楚会奏又称《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清末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会衔向清廷上陈的3个奏折。
1901年1月,清廷发布变法上谕,刘坤一、张之洞会衔连上三折,奏请变法。
第一析提出参考古今,会通文武、育才兴学者四:设立文武学堂;酌改文科;停罢武试;奖励游学。
第二折提出中法必应变通整顿者十二:崇节俭;破常格;停捐纳;课官重禄;去书吏;考差役;恤刑狱;改选法;筹八旗生计;裁屯卫;裁绿营;简文法。
第三折提出西法必应兼采并用者十一:广派游历;练外国操;广军实;修农政;劝工艺;定矿律、路律、商律及交涉刑律;用银元;行印花税;推行邮政;官收洋药;多译东西各国书籍。
清廷以其所奏“事多可行,即当按照所陈,随时设法,择要举办”。
此后清廷所行新政,大多未逾此会奏三折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