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魔力语文课》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我的魔力语文课》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的魔力语文课》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欢迎大家分享。
《我的魔力语文课》读后感1这次阅读何捷老师的这本书,只是觉得阅读越新奇,总能找到何老师教学的独到之处,让人不自觉地为之点赞。
我也总有一种猎奇心理,希望能找到自己可取之处,立马搬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一、看图写话,重在细微说来自己曾经还教过三年的一年级,现在想想连一个看图写话都没有教好,还真是惭愧。
为什么这么说呢?那是因为一年级的水平总是引领孩子观察图画上的人物都在做什么,及其做事情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叙说语言也是直白简单、空洞乏味。
看了何捷老师“看图写作的杀手锏”这篇文章,真是让我脑洞大开。
一个图画背后竟然有这么多可挖掘的信息,但是需要仔细观察,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才能写出一篇具体生动的看图写话。
作为老师,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上的各种事物,更应该深入带领学生分析每一个表征现象背后可能反应出来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会有思路,有自己的想法。
二、人物描写,主抓特点小孩为什么写人物类作文容易千篇一律,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呢,因为学生没有仔细观察,抓住重要的,区别于他人的特点来写。
何捷老师方法,所谓“慢一点,快一点”就是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能抓住主要特征来写。
就如《翠鸟》这篇文章主要抓住翠鸟的颜色这一主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所谓“少一点和多一点”,就是描写特征应少而精,多一点抓一处特征写具体、形象,写人当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把一个点写精彩了才好。
三、古诗词教学,重在听读读完这一篇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不实用,至少目前阶段对我来讲是没用的。
也许这就是何捷独特的风格吧,自己是上不出这样的课堂的。
虽然这样教学理论是基于古代“不加琢磨”般学习模式,重视学生记忆功能,提升学生课堂注意能力、模仿能力,各方面提升了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难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听,一遍一遍地听,听得目的不同,但是学生真得能快速记忆?真得能觉得有趣?真得能赏析古代寓言平仄之美吗?等等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要求很高,至少小学阶段很难做到。
四、“小百字”到“大部头”这路有点难何老师班级学生三年级每天能写两三百的文字,四年级上半学期就能整本书写作了。
不说我们学校三年级学生能力水平怎么样?就说四年级学生每天能写个两三百字的文字么?貌似也很难,不得不吐槽一下差距。
曾经当学生刚上三年级时候,我尝试想让学生记日记,不规定字数,当我咨询家长意见的时候,大家一致都觉得好难。
刚踏入三年级学生让用“有的、有的、还有的”造排比句式时候,竟然还是一年级的水平。
如果让写日记,学生不得痛苦死。
知识链层级水平地断接,自然而然导致了三年级学生写作入门基本水平不高。
曾几何时,有意测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竟然也让我觉得失望。
我以调换座位为由,开展了一次很有趣的抽签选座游戏,学生心理期待和后来心理变化,学生自己感触很深,但是只有一部分学生能细致描写,其他学生只是徒于其表而已。
需要仔细思考该如何提高孩子的习作水平?我抓课外阅读,每天读书,只是为了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可是在运用方面还是不多。
很多时候讲究输入和输出对等,只有积累的语言被灵活运用了才会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
在以后教学中,应重视习作练习,创造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氛围,让学生有话可写。
五、“每日报评”也是有效的学习方式每天从报纸上剪裁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贴在作文本上,写下自己的感受及其评论。
我挺赞成这种方式,既促进了学生阅读,又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有所感,有所思索。
这种活动开展还真是不错,适合高年级采纳。
只不过现在家家户户报纸都少了,又有多少学生每天会读报纸?只不过是每天看手机而已。
其实,可以让学生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或者事件,写出自己感受即可。
从名师思想里解读,从实践经验里取经,只为了寻求自身教学发展,愿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自己能一直努力下去!《我的魔力语文课》读后感2本周开始了《我的魔力语文课》下篇的阅读,虽然只有两篇内容,却让我读完后迟迟没有下笔,因为感觉到了更深层次的一种困难。
特别是第二篇妙赏,让文本解读成为精神享受,感觉自己还远远没有达到学会妙赏的境界。
这个板块我还需要多多研究,现只将这部分的读书笔记摘录呈现。
教材承载着公众教化功能,包括文字层面、文学层面、文明层面等,涵盖主体个性和社会共性两个维度,义不容辞地调和着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相处。
因此,教师的教材妙赏不仅要彰显多元解读,更要基于儿童本位,要有利于教学需要,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评判尺度,同时也要注重儿童文学素养、人文情怀,照顾儿童认知共性,有利于儿童理解与接受。
具体做到三点:其一,观文入情,相对应的两种阅读方法:诵读与涵泳。
三种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细读、朗诵、背诵。
诵读三字诀:“细”“全”“多”。
其二,知人论世,此法重在出。
其三,往来反复。
在“文——读者——现实”来回走,可以从文本的留白处入手。
而关注“表达”,落实“语用”部分则是本周我有所思考的内容。
语用,语感这两个词是前年进行课题立项的时候关注的内容,当时也只是懵懵懂懂,只是有这个意识觉得语用和语感的培养很有必要性,经过这两年间的关注课堂,进行观课议课,让我更加清楚的意识到什么是语用,特别是读了何捷老师的关注表达,落实语用,更加明白我们的语文课着力点应该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好所学的语言文字,做到读写结合。
常规课堂中,我们的老师在不断的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反复的咀嚼,讲解,费时较多,但成效不大。
如何落实语用,何老师为我们做了有效的指引。
一、重视文体特征关注表达,必须重视文体特征。
发现了文体的特征,才能选择合适的教法。
书中举的是朱自清的《匆匆》这个课例,按照我们常规的教法,肯定是把着力点放在应该如何去珍惜时间上,然后会来个句式练习,如——的时候,日子——。
远远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挖掘。
而何捷老师在课例中从这篇文本的特征散文入手解读设计,开始就直奔特征而去,这样的教学就直指文体特点,指向课文的表现手法——语言文字内部的思维意义,指向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年段教学特征,且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二、关照文章结构有人将文章形象比喻为“人”,灵魂是文字内隐的意蕴、思想、道义;素材是人外显的'血肉;结构就是支撑人的骨架,是作者安排谋划借助材料表现中心的整体构思和安排。
现在我们的教学大部分还在关注写了什么内容,而我们要做的是怎样引导儿童发现作者是怎样写成的。
要对文章结构进行认识和探索。
我们的老师通常对于略读课文还都在字斟句酌,一节课能完全讲完甚至再进行文体表达有效探究的,我们只是让学生明白了这一课的内容写了什么。
我校以赵利霞老师为代表的几位老师在落实语用这方面是很好的先行者,她的精读抑或是略读都是在朝着作者是怎么写成的这条路上走,所以她们班上孩子的读写结合就做的相当扎实。
具体课例我就不再列举,可以在赵老师的课堂上去感悟。
关注文章结构,引导儿童理清作者行文思路,理应成为解读文本的关键所在。
三、着力文句表达一篇文章中值得训练的文句表达点较多,老师们可以依据学情精简筛选,瞄准凸显文意、文理、文境的点展开教学,实施训练。
《跨越百年的美丽》获得特等奖就有一个细诵品味“一袭”这个不起眼的词句的功劳,所以潘新和教授《语文,表现与存在》这本书中表述的有关阅读的教学观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品出这段话的含义来。
他说:读完一篇文章,阅读教学才完成一半。
另一半更重要,那就是使学生学以致用,就是让学生把从读中学到的用在文章写作中;让他们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想说出来,或者写出来。
这才能算是真正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
从以上的内容研读让我坚定了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与实施,只有真正地把教材当成例子,我们引导孩子关注写法,结构,才能举一反三,真正的掌握方法而不是记死知识。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我的魔力语文课》读后感3本周读《我的魔力语文课》的内容是:1、议论性文体的教学取向2、应用文教学的“三字经”3、思维导航,让“读后感”与众不同4、还原与妙赏,想想文教学的密匙5、状物类文本教学的“三阶推进”5、看图作文的“杀手锏”本周阅读了上述六个篇章,现就议论文和应用文这两个我原来比较疏忽的两篇进行读书心得分享。
议论性文体正如何老师所说,在小学阶段出现的课例极少。
但这类文体恰恰又是最能提升思维训练与思维能力的。
之前在六年级教过的《为人民服务》,本次出现在何老师举的例子中。
现在比较来看,我对于这篇文本的把握处理极为不妥,除了完成课后习题中出现的问题后,只是简单介绍了议论文的三要素,让学生找了找文中哪是论点,哪是论证,哪些是论述的内容。
但是没有对课文中证明观点而采用的典型案例,对比论证等方法进行点拨与归纳,是我对教材的编写意图就没有吃透,导致只是简单的就这篇文章来分析课文的内容,所以说这样的教学也就没有言语的这种基本的训练。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对议论性文体的教学取向有了清晰直观的定位。
首先,不求多要少而精的确定教学重心。
在一节课中,能完成既定目标,同时能检测学习成效。
其次,让这类语言组织严密的文体,在言语表达上挖掘它的趣和细,在言说能力上得到发展。
第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它最大的价值,提升思维训练和思维能力,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费心钻研和设计,在实践中实实在在,扎实训练。
而应用文确实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最实用的一种文体。
在我们小学阶段的一年级就已经安排了相关内容,如一年级下册《动物王国开大会》,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明白通知的写法,要说清楚具体开会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员等。
故事的趣味性强,利于学生接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就学会了通知的写法。
老师在这个基础之上,再进行实际需要的一个内容练习,学生就会牢固的掌握并应用。
不剥离具体情境的这种范本,让学生的写作难度大大降低。
低段还有留言条的练习,如老师不在办公室,小红把老师要求带的物品放在了老师的桌子上,附上留言条,老师就会一目了然。
一个贴心的小举动老师在班里对学生进行表扬,其他孩子就会有样学样,积极主动去在应用中掌握知识。
只要是这种仿真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写这些是有具体使用价值的,那学习的良好效果就不言而喻。
五六年级都安排有写倡议书,建议书,调查报告,给远方亲友或手拉手小朋友的信……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围绕学生家庭,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为载体,达到的效果也是令人惊喜连连。
前两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优秀教师已经采用了这种做法。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我们现在基本上都是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进行沟通与交际。
但是书信的写法还需要学生掌握,五四班赵虹老师与花园口小学郝晗妤老师就进行了一次真实的班级学生信件往来交流的活动,孩子们可以说是异常兴奋,虚拟的网络人物终于有了实际存在,他们心中的话语也随着喜悦,期待,打开了思维的闸门,使得两位老师也体验到了本次习作的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