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3章 就业与失业保险 (《社会保障学》PPT课件)
第3章 就业与失业保险 (《社会保障学》PPT课件)
④领取失业保险津贴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 贴 帮助失业人员就业,提高其就业能力,缩短失业时 间以及提高再就业概率
⑤国务院规定或者批准的与失业保险有关的其他费用
(二)失业保险津贴的支付标准
国际标准: (1)失业保险津贴的厘定,以失业者的投保费为依据; (2)失业保险津贴不低于失业者原有工资的50%; (3)失业津贴有上下限。
工作的重点人群是进城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
针对严峻的就业压力, 我国实施了就业优先战略 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 道开发就业岗位,全力推 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 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 服务体系建设。
专栏3-1:稳定就业 民生之本的第一要义
为解决就业难问题,重点抓住3个方面: 一是平稳推进重点群体就业; 二是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三是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
国际劳工组织定义: (1)没有工作,即未被雇佣同时也未自谋职业者; (2)目前可以工作,即可被雇佣或自谋职业者; (3)正在寻找工作,即在最近特定时期已经采取明确步
骤寻找工作或自谋职业者。
失业率标准
失业率由失业水平和失业程度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失业 水平是指社会的失业人数与社会一般劳动力之比。失业程度是 指社会失业时间的平均长度。 年失业率的计算公式:
强制性失业保险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
实行强制性失业保险的国家:大多国家实行,如我国。 实行任意性失业保险的国家:丹麦、瑞典和芬兰等。 实行双重失业保险的国家: 德国、瑞士、荷兰。
失业保险只能由政府举办,主要原因是存在市场失灵: 1.失业风险是一种系统性风险,同时,失业率难以被获知, 导致保险价格也难以制定。 2.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特别严重。
• 2017年7月5日,河南省印发《关于企业失业保险参保职工使用 职业技能提升补贴有关问题的通知》
二、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
(一)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来源
政府直接负担式 政府和企业分担式 劳动者和企业分担式 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分担式(较为普遍,占40%左右)
我国失业保险基金主要有三个来源: 一是企业和个人缴纳的保险费——主要部分 二是失业保险费的利息收入。指将已收缴的失业保险基金 存入银行后,由银行按国家规定的利率支付的利息。 三是财政补贴——入不敷出时采用
1.经济结构的变动使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
具备条件
结构产生了变化 2.劳动力的供给受到多种原因的限制不能
满足这种变化
其五,周期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性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 导致的失业,即经济总支出或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不足以产 生足够的工作机会来保证充分就业。
自愿vs非自愿; 完全vs不完全;
公开性vs隐蔽性; 长期vs短期;
➢ 我国《社会保险法》规定: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 缴费时间重新计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与前次失业 应当领取而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最 长不得超过24个月。
表3-1 失业保险享受期限对照表
累计缴费时间
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期限(月)
1年以下
0
满1年不足5年
12
满5年不足10年
第一节 就业与社会保障
一、就业是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和谐之基。
对个人而言,就业实现人们由低到高的个人需求。 对社会而言,就业最重要的作用是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对国家而言,就业保障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就业是社会保障的基础
就业是社会保障的基础。社会保障的核心是社会保险, 而社会保险是以就业为前提。 就现代社会保险制度运行而言,就业是参加社会保险的 前提,也是社会保险制度持续运行的基础。
值得注意:越来越多的国家缩短乃至取消了等待期
✓ 等待期为零的五种情况:国家非常富裕;社会保险机 构的管理缜密,信息灵通;对谎报失业、冒领失业保 险津贴的行为惩处极重;工人团体、工会的势力非常 强大;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的生活十分拮据,不 可一日无收入。
(五)失业保险金的支付期限
失业保险基金的支付期限,是指失业者从开始领取失业 津贴,到领取期限延续的终止。此外,还包括确定失业 保险津贴开始给付的期限,即等待期限。失业保险属于 短期给付类社会保险项目,而只能根据平均失业周期确 定一个给付期限。
三、中国就业问题
你怎么看待就业中的“公务员”热现象?
中国同时面临初次就业、转轨就业、转移就业以及各类矛盾
交织的问题。
1.上世纪90年代末国企改制产生大量下岗失业人员,这些人 尤其是“4050”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成为我国当时就业的难点。
2.现阶段,我国就业工作难点是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的初次就 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就业
(三)失业保险金的支付方式
1、工资比例制
即失业救济金是以被保险人在失业前一定时期内的 平均工资收入或某一时间上的工资收入为基数确定百分比 计发。
2、均一制
即对符合条件的失业者不考虑原工资水平而规定统 一的、以绝对金额形式表示的失业保险津贴。
3、混合制
即失业救济金采取比例制和均一制相结合的方式计 发。
4、一次性给付
即对失业者一次性支付既定数额的失业保险津贴或 解雇金,数额根据工资水平和工龄长短而定。
(四)等待期
在支付失业保险金以前,须有若干天的等待期。
✓ 一有助于防止冒领失业保险津贴的行为,因为社会保 险机构不可能马上确定各种失业者的失业真实情况, 需要有个了解和调查的过程;
✓ 二有助于减轻管理上处理大量申请小额失业保险金的 繁琐负担;
三、失业保险基金的支付
(一)支付范围
①失业保险津贴 保障失业人员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 活,降低失业风险带来的损失
②失业人员在失业期间参加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所应当 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 保障了失业人员的医疗需求
③领取失业保险津贴期间死亡的失业人员的丧葬补助金 和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基本养老保险丧葬 补助金、工伤保险丧葬补助金和失业保险丧葬补助金,只 能选择其中一项)
(二)失业保险基金的费率水平
失业保险基金费率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数据和对当前的 经济发展、就业状况的预测分析确定精算分析厘定的。 基本原则是基金筹集与基金支出平衡 固定比率
(三)失业保险基金的财务机制
短期支付类项目
现收现付制
优势:无巨额积累基金,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不会发 生基金贬值问题。
局限:管理上或政治上的原因易影响保险费率的调整, 无法迅速予以核定;因必须经常调整费率所带来的操作不 便。
例:英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中推出的“求职者津贴计划”
第四节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
一、历史沿革
1986年7月12日,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 暂行规定》
1993年颁布《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
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
2011年7月开始实施《社会保险法》
近年,多省出台失业保险支持参保职工提升职业技能补 贴政策
2016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 就业55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69万人,超额完成全 年目标任务。四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2%,低于 4.5%的年度调控目标。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第二节 失业与失业风险
一、失业的含义
失业是指劳动者处于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有劳 动愿望并确实在寻找工作的情况下,不能得到适宜职业而 失去收入的状态。
年失业率=该年度的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平均失业 持续期/52周
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具体计算公式: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率
100%
( 城镇 单 位 就 业人 员 -使 用的 农 村 劳 动力 -
聘 用的 离 退 休 人员 -聘 用 的港 澳 台 及 外方
人员 ) +不 在岗 职 工 +城 镇 私 营 业 主+城 镇
一是工业革命使得德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 过了农村人口,大量的人口在企业就业, 成为产业工人,企业和工会成为当时重要 的组织形式,这就为现代社会保险制度实 施提供了载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德国为什么能率先 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二是德国具有悠久的社会政策和保障的历 史传统,在现代社会保险建立之前,就已 经存在工人的自助组织以及行会中传统的 保障形式,为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和 建立提供制度基础和实践经验。
第三章 就业与失业保险
本章主要内容
介绍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 阐述失业、失业风险和失业保险的内涵及特点 介绍和评析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
学习重点
理解就业的重要性及其与社会保障关系 掌握失业类型及其成因,失业风险特征与失业保险
的市场失灵,以及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 分析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我国
失业陷阱:是指由于收入替代率(即失业时的实际收
入与就业时实际收入的比率)过高,失业者缺乏再就业的 动力,长期摆脱不了或不愿摆脱贫困的状态。
解决办法:
(1)增加道德风险制造者的成本,设计各种机制提高到 失业者道德风险的机会成本。
例:加大对违规的惩罚力度 (2)保持失业者与保险机构之间的“激励相容”
大多数国家限制失业者连续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时间
失业者在失业保险津贴给付期结束后,若仍未找到工 作,则改为支付仅能保证最低生活水平的失业救助金。
➢ 实行投保式失业保险制度的国家,往往把失业保险津 贴给付期限的长度同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期限挂钩,使 二者呈正相关。即按每个工人失业前的受保时间和缴 纳保险费的持续时间,确定其可以领取失业保险费的 连续时间。
第三节 失业保险
一、失业保险及其类型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实行的,对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 业而失去工资收入的劳动者提供一定期限的物质帮助及再就业 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世界各国失业保险管理体制大致分为三类:
其一,由政府直接管理。 其二,在政府监督之下,授权自治机构管理。 其三,在政府支持和指导下,由工会专职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