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关于复旦投毒案的几点思考》关于复旦投毒案的几点思考---- 浅谈大学生心理教育《摘要》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
对国人的教育更为重要,教育是一件极为重要又严肃的问题。
在当今时代,一个国家竞争力与教育是密切相关的,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制造机械,而是在造成人。
我们在注重教育成才的同时,学生的心理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
增强学生的知识教育和心理教育是增强国家竞争性人才的前提,是一个国家提高竞争力不可缺失的。
《关键词》教育的缺失,心理教育,人才的培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现如今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繁华的都市生活迷乱的人们的眼睛,我们在注重物质生活的时候却忽视了精神方面的教育,近年来多次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杀人案件一次次让人警醒,比如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四名同学;药家鑫开车撞人又将伤者刺八刀致其死亡;复旦大学黄洋中毒案本文将从复旦投毒案简析教育的缺失。
一、复旦大学投毒案事态发展(1)复旦大学投毒案发生的过程2013年4月1日,早上黄洋喝下寝室内饮水机内的水,发现水的味道不对,认为水过期了,特意将过期的水倒掉,把桶刷干净。
到十点多,黄洋开始有恶心、呕吐、发烧等症状,被导师和同学送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医院初步诊断认为是吃坏了东西,按照胃肠炎给予输液治疗。
最终在医院治疗无效死亡。
嫌疑人林森浩在法庭上透露,他就是想趁“愚人节”整黄洋一下,未预料到后果。
林森浩说,他看到黄洋在宿舍说,愚人节要到了,他要整人。
“他拍着别人的肩膀,得意洋洋的,我觉得那我就整你一下。
以前,听说过有人用这个毒物搞同学的事情,没有想到有这个后果。
”林森浩还说他看过报纸上刊登过类似的事件,“好像是清华大学。
那件事情没有被查获,所以我就做了。
”林森浩说3月30号晚上,他看到饮水桶是空的,于是将毒物投入饮水桶,“黄洋的水杯是白色的。
黄色液体放进去很明显。
所以投入饮水桶里。
”案发后,林森浩说,他查过毒物的性状,有侥幸心理,认为这是个病程,黄洋不会死。
“4月5号,跟我的同学去看过他。
当时他在我们重症监护病房。
从玻璃窗看到的表情很自然,我当时不敢跟他说话。
同去的同学都跟他说话了。
在路上,我说这是个病程,以后会好转,这也是我的一个自我安慰。
6号,我一个人去了医院,碰到了他的父亲和会诊的医生。
8号我又去了。
想去看他好转没有。
”林森浩说,案件发生后,他认为黄洋喝的很少,而且他用来做实验用的大鼠都没有死,所以一直存有侥幸心理,认为黄洋会好转,因害怕影响到自己,一直都没有公开向水桶投毒的事情。
【1】(2)投毒案的处理4月25日,黄浦区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林森浩批准逮捕。
11月27日,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林森浩称自己看不惯黄洋,决定投毒出于愚人节整人想法。
2014年2月18日上午10点半,该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5日上午,被告人林森浩委托辩护律师正式向上海二中院提起上诉。
(3)投毒案的现状2月18日,备受关注的“复旦投毒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
法院最终判决被告人林森浩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月25日上午,被告人林森浩委托辩护律师正式向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这意味着,复旦投毒案很快将进入二审程序。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在一审判决后10日内,被告人对判决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作出判决的法院或其上级法院提起上诉。
今天距离一审判决不满10日,林森浩的上诉当然生效,因此不出意外,上海市高院不日将对该案进行二审。
被害人一家拒绝接受道歉。
二、复旦大学投毒案案例发生的原因分析虽说黄洋和林森浩都是复旦大学的高材生,但是受害学生黄洋在不久前的直升考博中,取得了耳鼻喉科第一名的好成绩,而且是校园的最佳辩手,据此猜测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可能缘于由妒生恨。
【2】尽管“嫉妒”说只是推测,但由此折射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着实应当引起大学和社会的关注反思。
而对于林森浩自己所说只是愚人节的一个小小的恶作剧,则更让人觉得是为自己脱罪,一个学医已经在实验鼠上做过多次二甲基亚硝胺实验的研究生不知道该药品的毒性之大,更令人怀疑。
三、对投毒案的反思黄洋中毒案背后反映的是年轻人的人格缺失。
从表面上看,这起案件的发生是心理问题,但从深层看,这触及到人性的问题。
涉案的林森浩在家长和同学眼中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生干部、科研骨干等等。
然而,为什么如此优秀的学生会做出如此毒恶的事情,这也许就是教育的悲哀。
黄洋案件给我们一个深深地反思,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格。
教育之目的在于实现人才的完美个性及健康人格的塑造与养成。
“以德为先”,方能养成一个人的健康人格,使个体成长为一个“真正完整的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人。
要成才,先成人!【3】(1)中国大学生心理教育现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做过的一项调查表明近40%的大学新生和50%以上的毕业生存有不同的心理问题,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最为突出的四大心病【人民日报 2013-06总第155期】.首先人际交往环境的变化。
从中学到大学是一个巨大的飞跃,生活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
如何自觉、自理,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大的挑战。
与中学时代单纯的人际关系相比,进入大学接触的教师、同学来自不同的省份和地区,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很大不同。
其次学习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大学的学习方式与中学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大学的学习对学生个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入大学后,个人财务、个人卫生都得自行处理,这让很多学生束手无策。
3.情感困惑和危机。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后期,生理心理发育已趋成熟,恋爱与性的问题就不可避免地摆在面前。
现实中因恋爱而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关于就业形势严峻、生活压力大。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确认期,他们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而现实中的种种客观因素常阻挠"理想自我"的实现。
使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有的学生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迅速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很好的实施,发展不平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犯罪案的增加,所以亟需加强大学心理教育。
(2)解决大学生心理教育缺失的对策掌握心理学知识、预防心理疾病。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所以当代大学生应系统的掌握心理学知识。
学会心理保健知识,自我调节控制情绪;同时,校园开增设大学心理学等课程。
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外在条件,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风,提倡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人间真情,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活泼的环境。
同时,还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益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去发现自己多方面的价值,增进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展个性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干预体系。
在高校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制定相关的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要充分进行推演,设立应急小分队,熟练掌握处理此类情况的步骤要求,积极配合各院系、学院完成学生心理干预,减少伤亡的发生。
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大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要引导大学生从正面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指导,主动正视现实、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有效控制自我。
参考文献【1】360个人图书馆【2】中国人民日报2013年6月总第155期【3】中国知网---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8月【4】万方学术—民风2013年5月第5期篇二:《复旦投毒案中的马原分析》复旦投毒案中的马原分析——马克思原理课案例分析一.案件概述 2013年4月16日下午,复旦大学通过官方微博发出通报“我校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同学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15:23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
黄洋住院期间,医院组织全力抢救、多次会诊,我们为挽救自己的学生尽了最大的努力。
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该官微同时将头像调至黑白,以示哀悼。
4月19日,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博“警民直通车——上海”发布通告称,上海警方已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
1事件进展去世原因2013年4月1日前后,黄洋在寝室使用饮水机喝水时,感觉水的味道不对,还特意将饮水机中的水倒掉,并对机器和水桶进行了清洗,原因是怕室友喝了这些水不好。
4月1日,黄洋出现呕吐、发烧等症状,2日晚间发现急性肝损伤。
得知消息的黄父在第二天赶来了上海,但黄洋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4月5日时,还流着鼻血,之后就处于昏迷状态。
2013年4月16日抢救无效去世。
11日警方通报在学生的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有毒化合物,12日基本认定同寝室的林某存在重大犯罪嫌疑。
上海警方称,已排除“情杀”可能性,但案件侦破远未结束,各种猜测充斥网络,找出犯罪动机的关键一环仍悬疑待解。
经调查,导致复旦研究生黄洋中毒的物质初步确定为N-二甲基亚硝胺。
该物质毒性强,常用于医药及食品分析研究,可在实验动物中人为制造肝损伤的模型。
较小剂量的长期暴露也可能增加肝癌风险。
普通医院并无库存,一般由课题组购买。
室友批捕2013年4月16日上午,上海警方证实,中毒研究生同寝室的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2013年4月13日被警方带走,现已被刑事拘留,其作案动机和原因还在调查中。
其同学证实,犯罪嫌疑人与黄洋属于同一医院的不同科室,疑似为误杀。
具体情况,警方正在调查中。
25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准逮捕。
进展情况2013年4月19日,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被疑投毒致死案有新进展,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该案犯罪嫌疑人林某。
警方称,他们在2013年4月11日接到复旦大学保卫处报案,该校枫林校区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某自2013年4月1日饮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身体不适,有中毒迹象,正在医院抢救。
接警后,上海警方立即组成专案组展开侦查。
经现场勘查和调查走访,锁定黄某同寝室同学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当晚,依法对林某实施刑事传唤。
12日,林某被警方拘留。
经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合、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2013年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
4月1日晨,黄某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医院救治无效于2013年4月16日下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