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案

《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案

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首先一层意思是“知”,“知”也就是明察世态、洞悉政局。

“知其不可”是孔子与当时的隐者、智者的共识。

然而,在别人“知其不可”明哲保身的时候,孔子挺身而出,急流勇进。

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也要做疾风中挺立的劲草,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这是孔子的独特之处,故而不同凡响。

“知其不可而为之”,固然是对孔子政治实践的评说,但又毋宁说是对孔子忠于理想的精神的描述;因为孔子的全部政治实践都渗透了忠于理想、坚持理想的执著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给予孔子的政治实践以独特的光彩。

孔子当了两千年的“至圣先师”,不能算是他的成功;一生追求理想而始终四处碰壁,也不能算是他的失败。

因为孔子一生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他坚信自己的理想是正确的。

正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感动着当时的人们,也激励着后人。

孔子在现实的政治斗争中失败了,却在对理想的追求中取得了莫大的成功。

1.字音识记(1)殆.(dài)(2)桀溺.(nì)(3)接舆.(yú) (4)怃.然(wǔ)(5)耰.而不辍.(yōu chuò) (6)黍.(shǔ)(7)击磬.(qìnɡ) (8)荷(diào)2.重要词语(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谏,匡正,挽回;追,及(2)趋.而辟之:快步走(3)使子路问津.焉:渡口(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改变,改革(5)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扛,担(6)不仕无义.:宜,指应该遵守的礼法和道德规范等(7)果哉!末.之难.矣:末,没有,不;难,辩驳(8)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完了,结束(9)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而,语气词“吧”;殆,危险3.通假字(1)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通“避”,逃避(2)植其杖而芸.:通“耘”,除草4.“与”字的用法(1)是鲁孔丘与.:语气助词,表疑问,通“欤”(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介词,和、跟(3)不得与.之言:介词,和、跟(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动词,参与(5)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语气助词,表疑问,通“欤”5.词类活用(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使动用法:止,使……停下来,留;食,让……吃;见,让……拜见(2)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使动用法,洁,使……洁6.特殊句式(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介词宾语前置(2)晨门曰:“奚自?”:介词宾语前置(3)有心哉,击磬乎:主谓倒装(4)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宾语前置7.成语积累(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已无法改变,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

(2)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成而偏要去做。

(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四肢。

不勤,不劳动。

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

8.名句积累(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3)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4)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语段赏析1.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赏析因为我忝居大夫之列,所以不敢不报告。

孔子十分注重在一个礼崩乐坏、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兄弟阋于墙的时代恢复社会正常的礼乐规范与伦常秩序,为此十分注重维护君主的权威。

陈恒弑君的行为是不合伦常秩序的,理当讨伐。

这尽人皆知。

鲁哀公的推脱,三位大臣的苟且,反衬出孔子的大义凛然与执著坚贞。

2.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赏析凤呀!凤呀!为什么你的德行竟如此衰微!以往的已不可制止,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

算了吧!算了吧!当今的从政者岌岌可危!这是楚国一个佯狂避世的人接舆唱的歌,通过这段歌词可以看出,人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劝说孔子不要再干下去了。

而孔子对倡导和宣传道德理念已经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实际上,当时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社会上的恶人像豺狼一样,怎么能指望他们变成绵羊呢?歌词里,既含有对孔子的敬仰之意,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之情。

3.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赏析子路说:“不做官不合乎义。

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想保持自己的纯洁,却搅乱了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伦理关系。

君子做官,是为了实践大义。

至于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儒家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父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样做完全是主次不分、本末倒置。

这种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是缺乏社会责任心的表现,历来为儒家所反对。

子路把出来做官上升到伦理的高度,认为出来做官,是士之“大伦”,是对伦理的一种维护。

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儒家积极入世的观点,是对隐逸思想的一种驳斥。

重点研读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答案陈成子弑君是破坏伦常秩序,违反礼乐规范的行为。

对这种行为,孔子是深恶痛绝的。

“沐浴而朝”体现了孔子对弑君事件的高度重视。

报告无效后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其用意在于引起“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鲁哀公、三位大夫的关注。

话语中流露出对陈成子的憎恨、对鲁哀公和三位大夫的痛心、对自己无力捍卫天道的责备。

2.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答案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表面上看来,这种精神不合时宜,有些迂阔,但实际上这种精神的核心是坚定的原则性,这是成就“万世师表”的前提,也是坚守美德、追求卓越的重要保证。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生命的一种境界,是一种义无反顾的殉道精神。

它昭示着生命的不屈与坚韧,显示着生命的蓬勃与无惧。

屈原、司马迁、苏武、杜甫、鲁迅等仁人志士都传承着这种不朽的精神。

这种精神陶铸了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刚健劲拔的民族品格,成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

合作探究“天”历来被认为是古代唯心主义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人们据此认为孔子的哲学思想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然而,仔细推敲《论语》中有关“天”的论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中的“天”并不是一个唯心主义的评价所能概括的。

你对《论语》中的“天”是怎样理解的呢?请以此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提示比如,《论语》所说的“天”,既有人格神的天,又有义理的天,如“获罪于天无所祷”的天、“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天、“天丧予”的天即是“准人格神”的天,而“性与天道”的天、“五十而知天命”的天即是义理的天。

而《大学》《中庸》所讲的天主要是义理的天,义理的天是一个充满形而上关怀的无人格、无意志的道理的天。

后来的孟子讲天的时候认为人可以知性知天而后尽性尽天,此天与人性合一,是人性化的天。

了解圣贤的“天命”“天道”等,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圣贤的思想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探究第一步,搜集《论语》《荀子》等著作中关于“天道”的阐述,借助网络等工具搜集有关孟子“天道”思想研究的作品。

第二步,研读《论语》,然后摘录其有关“天”(天命、天道)的论述的语句,同学之间进行讨论。

第三步,研读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孔子“天”的内涵,了解其“天”思想提出的目的及其意义。

第四步,请政治老师简介中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历史,将孔子的“天”之思想与其他著作中有关“天道”的阐述进行比较,深入了解孔子“天道”“天命”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思想的本质。

第五步,写一篇1 500字左右的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

考点一一词多义命题规律古汉语实词,大多都是“多义”的,所以文言文考实词题,基本上可视为考一词多义。

例题解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远与恢素善.善:友好B.远本倜傥,尚.轻侠尚:崇尚C.视.贫细如子弟视:爱抚D.士类益以此多.之多:称赞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了四个多义词,其中C项的“视”应解释为“看待”。

“视”的义项较多,(1)“看”,如《孟子·梁惠王上》:“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又如成语“视而不见”,由此还引申出“观察,考察”的意思。

(2)“看待,对待”,如《论语》:“(颜)回也视予犹父也。

”(3)“比,比照”,如《五人墓碑记》:“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这些是较常见的。

还有些不常见的,就不举例了。

本项是答案项,有迷惑性,因为把“视”解释成“爱抚”好像句意很通顺,其实本句在文中与前一句是对举的,前一句说“对待强豪暴富如仇人”,接着当然说“对待……像……”了。

可见,“视”应解释为“对待”。

另设的三个干扰项,虽然都给的是正确解释,但同样体现了考查“一词多义”的命题意图。

A句中的“善”,常见或较常见的义项就有:(1)美好,与“恶”相对;(2)友好,亲爱;(3)喜好,爱惜;(4)擅长,善于;(5)容易,常;(6)熟悉;(7)通“缮”,修缮,揩拭。

如果能联想到《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一句中的“善”,就会发现A句和它用法完全一样,解释为“友好”也就非常准确了。

B句中的“尚”:(1)推崇,尊重,如《后汉书·朱佑传》:“佑为人质直,尚儒学。

”由此还可引申出“崇尚,喜好”之义。

(2)超过,如《后汉书·马援传》:“浩大之福,莫尚于此。

”(3)时间久远,如《史记·三代世表》:“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记,尚矣。

’”(4)匹配,多指高攀婚姻,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

”除这些常见的实词意义之外,“尚”还可作副词。

在此句中,联系上下文看,解释为“崇尚”是准确的。

D句中的“多”:(1)数量多,与“少”相对,如《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由此还可引申出“增多”之义。

(2)重要,重视,如刘禹锡《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纪》:“吾尝评其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多也。

”(3)赞美,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如果对这些词的“多义”掌握不好,不能根据语境加以辨析的话,也会判断错误。

此句中“多”根据句意应解释为“称赞”。

答案C点拨确定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借助汉字字形推断词义;借助类似结构中位置对应、语义相关的词语推断词义;借助句内语法结构辨析词义;借助熟知的成语来推断词义;根据语境判定词义。

考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虚词的一词多功能现象和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呈现什么规律?推断多义词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什么方法吗?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般表现为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