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阅读专项训练现代文(一)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水缸里的文学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为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
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
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
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
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
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
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对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
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
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⑥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
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
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
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可能是互动的。
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细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
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
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
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
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实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
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
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
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第③段的童话故事与第④段的仙女梦想形成对比,突出了童年时的"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作品第⑤段中"聪明面孔笨肚肠"写出了大人对"我"行为的嗔怪,反映了成人对孩子纯真心理的不理解。
C.第⑦段承接上文,从对童年生活和梦想的感悟转向对成人好奇心的议论,最后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D.作者很怀念过去一无所有的生活,因为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
2).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3).作者说:“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
”你怎样理解这种“阅读方式”,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及获得的体验。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半床棉被胥得意这是发生在长征路上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郑大嫂把三个女红军迎进贴着大红喜字的院门时,太阳正在落山,燕子正在归巢。
那时的郑大嫂还是一个刚刚被人称作大嫂不足一个月的新媳妇。
郑大嫂在围裙上搓着手对女红军说:“将就一点吧,总比睡在外面强。
”最小的女红军亲昵地拉住郑大嫂的胳膊:“大嫂,咱们是一样的姐妹,也都是穷人。
”郑大嫂笑着摸了摸小红军的头说:“你这年纪,该是做我妹妹呢。
”然后便飞快地卷到了灶间。
红红的灶膛里干柴旺旺地燃烧着,几个女人憔悴的脸上有着掩不住的愉悦。
随着锅里飘出淡淡的野菜的香味,“红米饭,南瓜汤”的歌谣在灶间萦来绕去。
郑大嫂收拾下几只粗瓷碗以后,问年纪稍大一些的红军:“红妹子们,今天就住下吧,反正你们已经落队了,何况那个妹子还有了身孕,明天再赶路吧。
”女红军摇摇头:“咋能行呢,你男人一会儿就回来了,还没过完蜜月呢。
再说,我们只能赶夜路,敌人白天追得紧呢。
”说完,最大的女红军走到床边,一只手提起背包放在床上,然后让郑大嫂找一把剪子来。
郑大嫂疑惑地递过剪子,她们把仅有的一床旧被子剪成了两半。
女红军捆起一半,把另一半塞到了郑大嫂怀里:“你们刚结婚,家里什么也没有,这是我们送你的礼物。
将来我们打胜仗了,咱穷人就都会有被子盖了。
”郑大嫂的泪水涌了出来:“不行,你们为我们打敌人,我们怎能收你们的东西呢。
再说,你们还要走很远的路呢。
”最小的女红军说:“收下吧,大姐,做个纪念,指不定我们什么时候再见面呢。
”郑大嫂叹气:“唉,盼亲人,等亲人,亲人来了咋又走呢。
咱留不住,但咱可以送一送。
等一会儿,他采石就回来了,让他送你们过山吧。
我知道你们是共产党的部队,你们会胜利的。
”“大姐,不用了。
”女红军齐声颤巍巍地叫了一声,再也说不下去了。
“不行,不送你们是过不到山那边的,白天人都有落崖呢。
”一会儿,郑大哥回来了。
喝了两碗野菜汤后,郑大哥就把马灯擎在了手里。
郑大嫂走过去,悄悄地接过来,回转身又续满了油,灯光更亮了。
郑大嫂说:“崖上的路太陡了,把这三个妹子送好,把她们送到大部队上再回来。
”高高的山上,一盏如豆的灯火在夜幕中缓缓地移着。
郑大嫂拥着半床温暖的被子倚门望着,她的耳边一遍遍地回响着女红军“胜利了我们就来看你们”的话语。
天亮了,郑大哥没有回来。
天又黑了,郑大哥没有回来。
几年过去了,郑大哥和女红军还是没有回来。
有人说他也参加了红军,也有人说他为了给女红军照路落下了山崖。
郑大嫂哪个也不相信。
每一天的傍晚,郑大嫂都会抱着那半床棉被,站在门口望着新婚丈夫和女红军一同走上的崖路。
风风雨雨几十年过去了,郑大嫂变成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大娘。
几十年里她一直相信丈夫会回来,红军妹子也还会回来的,更是相信红军的队伍会打胜仗。
她说,共产党的军队就是有一床被子也要分给老百姓一半的军队。
直到去世,郑大娘也没舍得盖一次那半床棉被,但是那半床棉被却温暖了她的一生。
她的眼前一直闪烁着一盏在黑夜中指引前进道路的灯。
(选自《小小说月刊》)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本以虚构为特点,但本文开篇特意强调“这是发生在长征路上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样写有助于凸显主题的严肃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B.“红红的灶膛”、“旺旺地燃烧着”的干柴、“淡淡的野菜的香味”……渲染出一种温暖安恬的氛围,给艰苦冷酷的战争环境增添几分亮色。
C.郑大哥究竟是参加了红军还是落下了山崖或是有别的结局,小说中没有明说。
这样反而给读者留下无穷想象空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D.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新媳妇郑大嫂变成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大娘,却一直没有等到丈夫和红军妹子回来,只能在失望中孤独地离开人世。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郑大嫂的形象特点。
3).“半床棉被”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挂在脖子上的安娜(节选)①[俄]契诃夫婚礼以后,这对新婚夫妇没有举行欢乐的结婚舞会和晚餐,没有安排音乐和跳舞,就要乘火车到二百俄里以外去朝圣了。
许多人都赞成这个办法,说莫杰斯特·阿列克谢伊奇已经身居要职,而且年纪也不算轻,热闹的婚礼或许不大相宜了。
再者,一个52岁的官吏跟一个刚满18岁的姑娘结婚,音乐就叫人听着乏味了。
大家还说:阿列克谢伊奇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他之所以想出到修道院去旅行一趟,是特意要让年轻的妻子知道:就连在婚姻中,他也是把宗教和道德放在第一位的。
人们到车站去给这对新婚夫妇送行,人群中有新娘阿尼娅的父亲彼得·列昂契奇,他是一位中学习字课和图画课教员;还有她的两个兄弟,中学生彼佳和安德留沙。
火车开了,阿尼娅看见父亲踉跄着跟着车厢跑了几步,嘴里不住地喊道:“阿尼娅②!阿纽塔③!……”阿列克谢伊奇在年轻漂亮的妻子对面坐下来。
他是个中等身材的官吏,相当丰满,保养得很好,留着长长的络腮胡子,却没留上髭。
他那剃得光光、轮廓鲜明的圆下巴看上去像是脚后跟。
他动作缓慢,态度温和,那双小眼睛微笑着。
她也微笑,可是一想到这个人随时会用他那湿乎乎的厚嘴唇吻她,而且她没有权利拒绝,就觉着心慌。
他那胖身子只要微微一动,就会吓她一跳,让她觉得又可怕又恶心。
阿列克谢伊奇是个举止庄重、不惯于跟女人打交道的人,他动作拙笨地摸着她的腰,不住地拍打她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