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万有引力练习题(基础篇)

万有引力练习题(基础篇)

万有引力练习题 (基础篇)1、万有引力常量的单位是()2、关于万有引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万有引力只是宇宙中各天体之间的作用力B.万有引力是宇宙中具有质量的物体间普遍存在的相互作用力C.地球上的物体以及地球附近的物体除受到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外还受到重力作用345678A. 已知地球绕太阳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T及地球离太阳的距离rB. 已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r和线速度vC. 若不考虑地球自转,已知地球的半径R及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D. 已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r和周期T9、下列时间中,万有引力起着决定作用的是()A. 月亮总是在不停地绕地球转动B.地球周围包围着稠密的大气层,它们不会散发到太空中去C.上百万个恒星聚在一起形成银河系里的星球状星团D.把许多碎铅块压紧,就称为一整块铅10、假设地球吸引月球的万有引力在某一瞬时突然消失,则月球将()A.落到地球表面B.沿月亮轨道的切线方向飞出C.静止在地球上空某一点不动D.沿地球和月亮的连线远离地球飞出11、关于重力和万有引力的关系,下列认识错误的是()A. 地面附近物体所受的重力就是万有引力B. 重力是由于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C. 在不太精确的计算中,可以认为物体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倍C. 离地面高度2R处为D. 离地面高度处为4mg19、下列关于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开普勒第一定律指出所有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时椭圆轨道B. 由开普勒第二定律可以得出行星离太阳越近,运动的速度越小C. 开普勒第三定律中的常数k对所有的天体都是同一个数值D. 地球对月球的引力与树上的苹果所受的重力是同一性质的力20、已知万有引力恒量,在以下各组数据中,根据哪几组可以测定地球质量()A.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及太阳与地球的距离B. 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及月球离地球的距离C. 地球半径、地球自转周期及同步卫星高度D. 地球半径及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21、关于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下述说法正确的是()A. 所有的行星都绕太阳做圆周运动B. 对任意一个行星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在,是地球质量的(忽略地球、星球的自转)()A. 2倍B. 4倍C.8倍D. 16倍29、据报道,最近在太阳系外发现了首颗“宜居”行星,其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6.4倍,一个在地球表面重量为600N的人在这个行星表面的重量将变为960N。

由此可推知,该行星的半径与地球半径之比约为()A. 0.5B. 2C.3.2D. 430、火星的质量和半径分别约为地球的和,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则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A. 5gB. 2.5gC. 0.4gD. 0.2g31、某星球的密度和地球密度相同,其表面重力加速度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4倍,则其质量为地球质量的()倍 B.4倍 C.16倍 D. 64倍32、1990年5月,紫金山天文台将他们发现的第2752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健雄星,该小行星的半径为16km。

若将此小行星和地球均看成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小行星密度和地球相同。

已知地球半径38、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v,某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4倍,半径是地球的,地球和行星的自转可以忽略,该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为()A. 2vB.C.D.4v39、若某行星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6倍,半径是地球半径的1.5倍,则此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约为()A. 2km/sB. 4km/sC.32km/sD. 16km/s40、已知万有引力常量G、某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v,和该行星的半径R,则可以求出以下哪些物理A. 该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B. 该行星绕太阳转动的线速度vC. 该行星的密度ρD.该行星绕太阳转动的周期T41、某行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2,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1/6,那么在此行星上的“第一宇宙速度”与地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之比为(): D.42、已知甲、乙两行星的半径之比为a,它们各自对应的第一宇宙速度之比为b,则下列结论正确的物C. 在圆轨道上短时加速能降低卫星高度在较小半径上做匀速圆周运动D. 如实现了在较小半径轨道上匀速圆周运动,则在该较小半径轨道上与原来轨道相比线速度变小,周期变小48、空间站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运动周期为T,轨道半径为r,万有引力常量为G,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空间站的线速度大小为B. 地球的质量为C. 空间站的线速度大小为D. 空间站质量为49、已知某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 ,公转周期为T ,万有引力常量为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可求出行星质量B. 可求出太阳的质量C. 可求出行星的绕行速度D. 可求出太阳的密度50、航天器绕某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轨道半径为r ,周期为T ,万有引力常量为G 。

若行星可视为球体,测得该行星的半径为航天器轨道半径的1/n ,则( ) “嫦娥三号”环月段圆轨道半径为r 、周期为T ,万有引力常量为G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嫦娥三号”发射速度必须大于11.2km/s的线速度分别为、 ,角速度分别为 和 ,周期分别为 和 ,则( ) , , , , , , , ,54、地球的半径为R ,地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一颗离地面高度为R 的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则( )①卫星加速度的大小为②卫星运转的角速度为③卫星运转的线速度为④卫星运转的周期为A. ①③B. ②③C.①④D.②④55、设地球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线速度为,周期为;地面附近卫星线速度为,周期为;地球同步卫星线速度为,周期为;月亮线速度为,周期为。

则以下关系正确的是(),T、)A. 沿轨道Ⅱ的运动周期比沿轨道Ⅰ的运动周期短B. 沿轨道Ⅱ从P向Q的运动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小C. 沿轨道Ⅲ运动的机械能比沿轨道Ⅰ运动的机械能大D. 沿轨道Ⅲ运动的加速度比沿轨道Ⅰ运动的加速度小62、如图所示,飞船从轨道1变轨至轨道2.若飞船在两轨道上都做匀速圆周运动,不考虑质量变化,相对于在轨道1上,飞船在轨道2上的()A. 动能大B. 向心加速度大C.运行周期长D. 角速度大63、2012年6月16日,我国成功发射神州九号载人飞船,飞船通过多次变轨,于6月18日追赶上天宫一号并成功对接,下列关于神舟九号飞船追赶天宫一号的判断正确的是()A. 神舟九号飞船在低轨道加速追赶天宫一号B. 神舟九号飞船在高轨道加速追赶天宫一号C. 神舟九号飞船加速后机械能不变D. 神舟九号飞船加速后机械能减少64、假设一小型宇宙飞船沿人造卫星的轨道在高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如果飞船沿与其速度相反的方向抛出一个物体A,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物体A与飞船都可能在原轨道上运动B. 物体A与飞船不可能都在原轨道上运动C. 物体A运动的轨道半径若减小,则飞船运动的轨道半径一定增加D. 物体A可能沿地球半径方向竖直下落,而飞船运动的轨道半径将增大65、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后,先是沿着近地点为离地面约200km、远地点为离地面约350km 的椭圆轨道运行,后经过变轨,进入离地面大约为350km的圆形轨道运行,飞船变轨时()A. 飞船在远地点向原来运动的方向喷射燃料B. 飞船在远地点向原来运动的反方向喷射燃料C. 飞船在近地点向指向地心的方向喷射燃料D. 飞船在近地点向原来运动的反方向喷射燃料66、中新网2009年9月26日电:北京时间26日凌晨4时零5分“神州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变轨,变轨后飞船由椭圆轨道运行变为沿高度是343公里的圆形轨道运行,在此圆轨道上飞船运行周期约为90分钟,次日宇航员翟志刚顺利完成出舱活动任务,他的第一次太空行走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全新时代的到来。

关于飞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飞船在此圆轨道上运动的角度小于同步卫星运动的角速度B. 飞船变轨前通过椭圆轨道远地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变轨后沿圆轨道运动的加速度C. 飞船在由椭圆轨道远地点向圆形轨道变轨时应启动发动机向后喷气D.翟志刚出舱任务之一是取回外挂的实验样品,假如小心实验样品脱手,则样品会向地面做自由落体运动67、为了探测X星球,某探测飞船先在以该星球中心为圆心,高度为h的圆轨道上运动,随后飞船多次变轨,最后围绕该星球做近表面圆周飞行,周期为T。

引力常量G已知。

则()A. 变轨过程中必须向运动的反方向喷气B. 变轨后比变轨前相比,飞船的动能和机械能均增大C. 可以确定该星球的质量D. 可以确定该星球的密度68、“神舟七号”飞船的成功飞行为我国在2010年实现探月计划——“嫦娥工程”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假设月球半径为R,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飞船在距月球表面高度为3R的圆形轨道Ⅰ运动,到达轨道的A点点火变轨进入椭圆轨道Ⅱ,到达轨道的近月点B再次点火进入月球近月轨道Ⅲ绕月球作圆周运动。

则()A. 飞船在轨道Ⅰ上的运行速率B. 飞船在A点处点火时动能增加C. 飞船在轨道Ⅰ上的运行速率大于飞船在轨道Ⅲ上的运行速率D. 飞船在轨道Ⅲ绕月球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为69、北京时间2013年12月10日晚上九点二十分,在太空飞行了九天的“嫦娥三号”飞船,再次成功变轨,从的环月圆轨道Ⅰ,降低到近月点15km、远月点100km的椭圆轨道Ⅱ,两轨道相交于点P,如图所示,关于“嫦娥三号”飞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在轨道Ⅰ上运动到P点的速度比在轨道Ⅱ上运动到P点的速度大B. 在轨道Ⅰ上的P点的向心加速度比在轨道Ⅱ上运动到P点的向心加速度小C. 在轨道Ⅰ上的势能与动能之和比在轨道Ⅱ上的势能与动能之和大D. 在轨道Ⅰ上运动的周期大于在轨道Ⅱ上运动的周期70、宇宙中两颗相距很近的恒星常常组成一个双星系统,它们以相互间的万有引力彼此提供向心力,从而使它们绕着某一共同的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若已知它们的运转周期为T,两星到某一共同圆心的距离分别为和,那么,双星系统中两颗恒星的质量关系()A. 这两颗恒星的质量必定相等B. 这两颗恒星的质量之和为每75、宇宙中两个星球可以组成双星,它们只在相互间的万有引力作用下,绕球心连线的某点做周期相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双星间的距离在不断缓慢增加,设双星仍做匀速圆周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双星相互间的万有引力增大B. 双星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增大C. 双星做圆周运动的周期增大D. 双星做圆周运动的半径增大76、我们的银河系的恒星中大约四分之一是双星。

某双星由质量不等的星体和构成,两星在相互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下绕两者连线上某一定点C做匀速圆周运动。

由天文观测测得其运动周期为T,到C点的距离为,和的距离为r,已知引力常量为G。

由此可求出的质量为()77、宇宙中,两颗靠的比较近的恒星,只受到彼此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互相绕转,称之为双星系统绕其连线上的O点做匀速圆周运动,转动周期为T,轨道半径分别为、且,引力常量G已知,则下列所发正确的是()A. 星体A的向心力大于星体B的向心力B. 双星的角速度一定相同D. 环绕星运动的周期为81、假设地球是一半径为R、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其密度为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