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信用社同业借款与同业拆借会计科目亟待界定和规范

农村信用社同业借款与同业拆借会计科目亟待界定和规范

确定利率.以获取一定的利息收入,双方签定存款合同.是一种存款关系。

农村信用社该项业务入1123和2321科目。

三、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科目设置不清晰.“同业借款”无相应会计科目,造成监管漏洞。

在发生业务时,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将其纳入较为接近的“调入调剂资金2412,,和“调出调剂资金1211”科目核算,这本是县联社与基层信用社以及县联社之间的资金调剂科目.但此科目未纳入金融市场的监管范围.因此使农村信用社“同业借款”和县联社之间的资金调剂均脱离金融市场的监管。

造成监管漏洞。

2.政策制定不统一.农村信用社利用政策差异,规避监管。

人民银行对同业拆借制定了一系列监管办法及实施细则,在拆借对象、限额、期限、用途上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并设置了网上电子备案系统。

但2002年人民银行下发的《关于农村信用社同业借款指导意见》(银发[2002]107号)文件,对同业借款除借款期限、用途有一定要求外,其他各项均没有严格的要求。

该文第五条要求“优先借给省内支农资金不足的农村信用社使用.资金仍有余的,再拆借给其他金融机构”。

以此来看,同业借款本身即具有同业拆借的性质.但却没有相关监管规定.它既不需要经人民银行审批和备案。

也无监督检查的政策依据。

由此,部分农村信用社利用政策的差异.模糊同业借款和同业拆借二者的界限.打政策擦边球.将本应入“同业拆借”科目的资金.也通过“调入调剂资金242”和“调出调剂资金1211”科目来核算,规避人民银行监管.加大了基层人民银行的监管难度.影响了人民银行统计同业拆借数据的真实性。

3.对农村信用社同业借款监管不力.形成潜在风险。

由于农村信用社同业借款未纳入金融市场监管范围,也无相关的监督检查依据.因此人民银行很难及时掌握农村信用社同业借款业务的相关情况。

使同业借款形成潜在的风险。

如一些跨联社之间的调出、调入资金已存在偿还风险,或超期不能归还,或只还本不还息。

另外。

农村信用社同业借款未设限额控制.农村信用社利用同业借款发放贷款不加限制.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经营压力和信贷风险。

4.金融机构利用同业存放大量上存资金.造成圃
《河北金融》2006年第7期
县域资金外流。

省联社成立后。

要求各县联社资金上存,因此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资金只能利用小额农贷来完成.但受其资金规模限制,独木难支,不能满足农村资金的需求;另外,由于县级商业银行贷款权上收.其所吸收的同业存放款项只能作为上存资金存入上级行.赚取利差。

因而形成资金外流。

不能有效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县域中小企业贷款难。

四、政策建议
1.调整会计科目。

对金融机构资金往来所使用的会计科目作出统一规范的界定标准.以解决性质类似的资金在不同会计科目中使用所造成的差异.如.规定本辖区以内的资金调剂入“调出调剂资金1211和调入调剂2412”科目.跨行政区域的资金调剂必须入“同业拆借”科目:同时在“存放联社款项1124科目”中增设“与省联社往来和与市联社往来”子科目,使县联社上存省、市联社资金有明确的记载科目。

防止科目混用造成监管困难和数据统计误差。

2.统一政策和法规。

由于金融市场的多样性。

人民银行仅仅监管拆借市场已不适应当前货币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

因此,建议总行在制定政策、法规时一定要考虑统一性.各政策法规之间不应出现相抵触现象,已经出台的政策、法规.应根据监管需要进行调整,尽快制定同业存放、农村信用社同业借款管理实施细则.将其纳入金融市场监管范围,参照同业拆借监管模式.对农村信用社同业借款核定最高限额,并进行备案管理.以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规避金融风险。

3.应建立农村信用社同业借款和同业拆借担保制度,防范信用风险。

由于目前农村信用社同业借款和同业拆借性质上属于信用借款.存在一定风险,因此,金融机构间资信制度亟待完善,应建立担保制度,以担保、抵押、质押等方式保证资金的
安全,最大限度地防范市场信用风险。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