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
一次我正背着《金匮要略》里的方药加减,恩师指了指【麻黄加术汤】那一篇,对我说:
“你且记好,此方如果运用得当,称得上是中医的'手术刀’,尤其是应对风寒湿痹,关节疼痛。


于是我熟读此方后,却向恩师提出质疑:“严重的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用纯中药真的够吗?”
他十分耐心地告诉我:
“千年来,中医都是多用药、少用刀的。

古中医用刀,多是为了排血泄脓,而风寒痹症则基本无需用刀,你能做到辨证化裁得当,则胜似手术刀了。


在那之后,我经过不断的临床运用、加减化裁,总算能够体会恩师的那一番话了。

先说这方子:
【麻黄加术汤】
组成: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白术。

在《金匮要略》之中,应对风寒湿痹,属此方最为通用、常用。

别看其中用药不多,对症加减,可堪大用。

讲个典型医案,你就明白了:
十多年之前,我曾接诊一位47岁的蔡先生,他本是个户外运动爱好者,年轻时身体很好。

可不久前一次户外运动后,他却感到异常疲惫,于是当晚就露宿在了野外。

结果,第二天起来,他就感觉浑身酸困疼痛,特别怕冷,一遇冷就加重。

找我看的时候,我详细看蔡先生的情况,疼痛部位主要在腰部和腿部,腿伸不直,右侧膝关节还有些肿胀,甚至到了无法正常站立的程度。

这时我再看蔡先生舌象:舌苔薄白。

考虑到他肌肤偏凉,以及上述症状,我决定施方:
麻黄、桂枝、附子、生薏苡仁、白术、杏仁、生姜、大枣,随症加减化裁。

调理同时,我叮嘱蔡先生一定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结果还7剂下去,蔡先生反馈浑身出汗多了,身上也没之前那么酸、乏,疼痛有所减轻。

于是继续用原方,一诊后关节屈伸自如,肿胀消失;接着去掉薏苡仁,加川牛膝、汉防己,继续巩固二诊,半年后回访,蔡先生的种种疼痛不适基本消失。

以上,就是运用麻黄加术汤加减化裁,对症解决关节疼痛的一个典型案例。

其实这种毛病,在中老年人身上常见得很。

别管你之前身体多好,照样会遇上寒湿入体的情况。

像这位蔡先生,在睡觉的时候,体表卫气本来就不足,还偏偏在户外,更容易遭受寒湿之邪入侵体内。

周身酸困,这是寒湿阻滞经脉的表现;右侧膝关节肿胀,则考虑是痰湿聚结;
髋关节和膝关节屈伸不利,这也是寒湿内侵,筋脉不舒的典型表现。

寒邪进入体内,舌苔薄白,肌肤发凉,这说明寒邪比湿邪更多一些。

所以应对这个情况,就得对症祛除寒邪与湿邪。

方中的麻黄、桂枝、杏仁、白术,就是麻黄加术汤的基本构成,用于发汗解表,驱寒除湿。

麻黄和桂枝主要是解表散寒的;而白术重在健脾除湿;
杏仁有助于利肺气,对除湿和解表都能起到辅助作用。

这个方子的初衷,就是解决人们外感寒湿、筋骨疼痛的问题。

寒湿从外来,郁滞肌表,伤及筋骨经脉,所以必须靠麻黄和桂枝把它们散出去。

用了这方子,患者一般都会出汗。

出了汗,就表明寒湿之邪被赶
出来了。

当然,因为这个蔡先生的寒邪重于湿邪,所以加入附子温阳散寒,并加入薏苡仁辅助白术除湿。

生姜和大枣,固护脾胃,生化气血,濡养筋骨。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

其实正如年少时恩师所言,能将方药和辨证的理论学透,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背下来谁都会,但只有通过不断实践、灵活加减,才能真正将中医的灵魂得以展现。

之所以说此方用好了,堪称“手术刀”,能够对症解决患者体内的寒邪与湿邪,消除关节疼痛,可不就是“无刀胜有刀”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