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院李倩萱14308186
《论语》与君子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北宋政治家赵普称:临死时对宋太宗道,臣有《论语》一册,一半可用来助君打天下,一半可用来助君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
《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
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
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论语》字里行间。
《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是中庸、君子、礼仁等,而这次读完《论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孔子及其弟子们对“君子”的看法和观点。
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认为君子的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
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则表明了孔子认为的君子所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
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
孔子认为,
他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传名于后世;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
当然,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自己对君子的解释:“君子不器。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
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
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
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接着是对君子的道德要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同样观点的还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
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然而这种要求在现当代看来有点不合乎人性的基本需求,我更相信,作为一个当代社会真正的君子是应该在作为满足了正常人的胜利和心理的基本需求后在通过进一步的自我提升达到的境界。
其次是对君子具体的要求:“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是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
这从社会稳定和和谐出发,把君子当成淡泊名利,甚至无欲无求的圣人来培养,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恐怕只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
”这一章,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点要求,即“知命”、“知礼”、“知言”,这是君子立身处世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论语》一书最后一章谈君子人格的内容,表明此书之侧重点,就在于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养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
同时《论语》中的很多篇章还提到了君子与小人的明显不同: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这里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孔子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
这是君子与小人
之间的区别点之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
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
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
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
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君子走的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当以修身为要,修身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把自己修的像一块海绵一样的可以容下一切困难,阻力,障碍。
这就是君子之道了。
容忍的力越高,所修的道也就越高;容纳的力越强,修持的境界也越强。
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知道了君子与小人的习性刚好是两个极端。
那些总喜欢对别人指指点点,挑三拣四的人就是小人的某一特性。
所以这种人根本听不进去长者的教诲,本身已是满身成见,任何劝勉也听不进去,只装了一肚子垃圾,还自以为是的不懂装懂,这种人是无法培养他的君子之道的。
但在那么多孔子对君子的看法和评价中我最喜欢的是以下两句短小精悍的真理: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这句话极为精炼,但含义深刻。
孔子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
在社会生活中,总有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尽了大话、套话、虚
话,但到头来,一件实事未做,给集体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因此,对照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此类习惯的人,似乎应当有所警戒了。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
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
孔子的话,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
《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论语》是中华古国的经典之作,虽然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糟粕,然而毕竟精华远远多于糟粕,我们应该铭记《论语》交给我们的关乎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至理箴言。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人必须首先修养自身、扩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反过来,以道弘人,用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为。
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可以颠倒的。
而《论语》在君子的问题上所提出的方方面面都让我感动,它值得我们深刻研究学习并朝着孔夫子的方向努力前进。
君子在当今这个充满诱惑的社会注定不容易“修成”,不过我们应当坚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