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司马光《传家集》卷60《王介甫书》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 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刘挚《忠肃集》卷3《论助役法分析第二疏》
上述言论出自变法反对派之口,或有夸大之处,但是否也反映了变法的 某些缺陷?
北宋的募兵政策
通过普遍招募的方式组建军队的做法开始于唐玄宗时期。北宋统治者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 识的“养兵”政策,希望通过广泛募兵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即所谓“不收为兵,则 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募兵过滥致使军队数量不断增加, 累增至120万,军费随之恶性膨胀,成为财政开支的大宗。北宋中有人说:“天下之所以困, 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为。
燕云十六州
屡战 屡败
惨败
岁 岁币 赐
澶渊之盟
观点2、辽和西夏军事力 量较强,而北宋军事“积 弱”,因此“以钱换和平”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面 临的困境。和议签订后, 北宋政治上并不屈辱,而 经济损失有限。南宋李焘 在《资治通鉴长编》中指 出“虽每岁赠遗,较用兵 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这样看来, “以钱财焕和 平”也是有可取之处的。
西夏保持帝号, 向北宋称臣,北宋 每年送给西夏钱物 称为 “岁赐”
契丹 辽
北宋这种“以钱财焕和
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
维持已有疆界辽宋皇帝 什么?
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
辽一笔财物,称为“岁币” 观点1、屈辱而不可取,
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 防的安定
北宋作为中原王朝,与边 疆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 签订协议,是一种屈辱行
文官任枢密院长官
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 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中央 路
安抚司(帅司) 转运司(漕司)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统领军队 财政赋税民政 司法刑狱 赈灾盐铁专卖
府州军监
知州(或知府等) 通判 (监察)
县
知县(或县令)
宋初措施在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时人描述: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
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 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政府机构设置重叠
崇文抑武的政策
宋仁宗在位 改革者范仲淹
官多 财政开支大
文官任枢密院长官
军政
三衙
有调兵权 有统兵权 无统兵权 无调兵权
北宋的募兵政策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负担,也引起激烈争 议。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 走向衰亡。
时人描述王安石变法开始后的情景说: 今介甫为政,尽变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左者右之,成者毁之, 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至朝廷,下及田野, 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
枢密院
台谏
三司使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宰相) (执政)
枢密使 枢密副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执政) (执政)
财政
行政
副相
军政
监察
三司专掌财政, 与宰相分权
强化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君主专制 权力分割过细 影响行政效率
枢密院专掌军政,与禁 军管理机构 “三衙” 分 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 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 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
女真族 金
1127年金灭北宋,徽宗、 钦宗被虏,史称“靖康之 变”
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 (今河南商丘)称帝,后 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 构就是宋高宗
岁
贡
岳飞抗金
绍兴和议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 一线划界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
南宋对金称臣,每年给 金缴纳一笔财物,称为 “岁贡”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 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招 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苏洵《嘉佑集》卷1《审势》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
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诏,朝诏而夕至,则为匹夫!
宗旨:整顿官僚机构
结果:触犯了官僚集团既得利益,失败
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领域
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 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 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 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 望借“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