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秀课件 《论语》十二则

优秀课件 《论语》十二则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孟子》、《中 庸》、《大学》、《论语》)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 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 下”。
字词学习
曾子(zēnɡ) 吾( wú )
三省吾身(xǐnɡ )
传不习乎(chuán)逾矩(yú jǔ ) 罔(wǎnɡ)
殆( dài )
箪(dān ) 堪( kān )
第五则:
迷惑,意思是感到 却。 就。迷茫而无所适从。 疑惑
子曰:“学而不思 则 罔,思而不学则 殆。” (《为政》)
章解: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却不学 习就会疑惑。”
7.第五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表明了什么学习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
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 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 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 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水”,热水为“汤”。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
吃粗粮。
弯着胳膊。
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述而》)
孔子在这一章中阐明了什么道理?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 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 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 的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 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的 阶段,在这一阶段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
第六则: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啊。
也有用芦苇制成的。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即颜回,孔
能忍受
子的弟子。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章解:孔子说:“颜回贤德啊!一箪(竹桶)饭,一瓢 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穷困的忧苦, 颜回也不改变他的快乐。贤德的人啊,颜回!”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 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 与“习”统一起来。学状了元成才路 知识,时常去复习它, 这是愉快的事。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2.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 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
“时习”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 是学习乐趣;“人不知而不愠”是为人态 度。
9.第七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揭示了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揭示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知识感兴趣,就会 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 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 样学到的知识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第八则: 文言文中称冷水为
第三则: 同“又”,用于整数
立身,指能
和零数之间。
有所成就。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迷惑,
十而不疑惑惑,。 五十而知上天天的命意旨,。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 是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从 顺从心。所欲,不越逾过。法矩度。。”(《为政》)
章解: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 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 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 到随心所欲,又不会越过法度。
8.第六章中孔子为何认为颜回是贤明之士?
因为颜回能够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生
活疾苦,并且带着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态
度生活。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第七则:
知道。 比不上,赶不上。
子曰:“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
喜爱,爱好。 以……为快乐。
如乐之者。” (《雍也》)
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 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趣的人。”
第二则:
多次进行
孔子的弟子。
自我检查。自己。 谋划事情。
曾子曰:“吾日三省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传授,这里指老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师传授的知识。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章解: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谋划事 情是不是竭尽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 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 被后世尊称为“圣人”。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 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 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共20篇。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好之者( hào ) 曲肱(状元ɡ成才路ōnɡ) 焉( yān )
如斯夫( fú ) 笃志( dǔ ) 状元成才路 论语( lún )
不亦说乎(yuè) 愠(yùn)
第一则:
古代对男子的尊
温习,
同“悦”,
称,这里指孔子
按时 复习
愉快
志同道合的人
子 曰:“学而 时 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1.第二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语气。 “吾日三省吾身”总述本段内容,下文是反省的内容。 曾子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诚实、诚信、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从这句话你可以 看出什么?
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及其弟子对自己在修养方面的要求非常 严格,经常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讲究尽全力。
第四则:
温习,
复习。
得到。
凭借。做。
子曰:“温 故 而 知新,可 以 为师矣。” (《为政》)
学过的知识。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 个)就可以做老师了。”
6.“温故”和“知新”是什么关系?
“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 不到“知新”的目的,只有在温 习学过的知识中有所发现,才 “可以为师”。可见,“温故” 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 温故的延伸和升华。
连词,表顺接 然后
译作“从”
了解 生气,恼怒 有才德的人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章解: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 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 自己(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1.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