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概述》PPT课件
凡存在商品经济的社会,都需要民法。商品经济发达,民法就发展;反 之,民法则衰落。
公民都依法享有政治权利和民事权利,政治权利主要由宪法规定,民事 权利则主要由民法规定。民法的重要内容是规定和保障民事主体的民事权 利。民法的一切制度都以权利为轴心建立。
民法之所以为权利法,在于它的规范多为授权性规范。
市民社会,英文名civil society,最早出现在黑格尔的《法哲学》中,一般解释为 “表示国家控制之外的社会和经济安排、规则、制度”,是指“当代社会秩序中的 非政治领域”。
三 、
民法 的性 质
1、民法是商品经济的基本法 2、民法是权利法
3、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 4、民法原则上是私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民法是“将经济关系直接翻译为法律原则”,是以法律的形式表现了社 会的经济生活条件的“准则”。
商品交换的一般条件是社会分工、身份独立、交换自由,民法是在这种 商品交换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由促进商品交换的发展。
根据法律调整对象的不同,财产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家机关与企业事
业单位之间所发生的财产关系,即纵向的财产关系,主要由行政法调整;另一类是 横向的财产关系,由民法调整。
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包括财产所有和财产流转两种,前者体现为物权(所有权), 由物权法调整;后者表现为债权,由合同法调整。
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是指与人身不可分离而 又不具有直接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
则进行概括性的规定;在内容上规定了法人制度和法律行为,对所有权进行必要限 制和干预,增设了无过失责任等。
《法国民法典》是自由资本主义的反映, 《德国民法典》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反映。
我国民法发展的简要回顾
(1)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法律文化,但长期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民事立法不发 达。
(2) 1911年的《大清民律草案》是中国第一部独立的民法典草案。主要借鉴《德
第一章 民法概述
第一章
民法 概述
一、民法发展的简要回顾 二、民法的定义 三、民法的性质 四、民法的理念
一、民 法发展 的简要 回顾
古罗马法(市民 法)
各国现代民法
1804年《法国民法典》
1896年《德国民 法典》
• 我国民法发展的简要回顾
罗马法是罗马奴隶制国家全部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中最为完备的是罗马私法。 罗马法有市民法与万民法之分。市民法是调整罗马市民之间关系的法律;万民法 是调整罗马市民与异邦人之间、异邦人与异邦人之间关系的法律。 罗马私法分人法和物法两部分:人法部分主要包括人格、家和家属、家长权、婚
按经典说法,市民社会由三个要素组成。 一个是依托市场通过自愿交换,获得独立生活来源,从而获得经济上自主的个人。 第二个要素是完整的法律体系及其对个人合法权利的有效保护。 第三个要素是个人为安排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而结成自愿组合,即结社自由、自 我负责。 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世纪,不存在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市民社会。
国民法典》、《瑞士民法典》和《日本民法典》。法典分总则、债权、物权、亲属、 继承五编,共1569条。 (3) 1929—1930年的《中华民国民法典》是中国第一部正式公布实施的民法典。 分总则、债、物权、亲属、继承五编,共1225条。 (4)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事立法。
1950年的第一部《婚姻法》 1956年 、1962年、1979年全国人大3次起草民法典 1980年的第二部《婚姻法》 1986年4月12日《民法通则》 1999年3月15日《合同法》 2007年3月16日《物权法》 2009年12月26日《侵权责任法》
至今尚未制定民法典
二、 民法 的定
义
1、民法词源 2、民法的调整对象
3、民法的内容
民法一词是清末法学家从日本移植而来。清末变革,曾聘请日本学者松冈
正义等协助起草民法,遂从日本引入民法一词,结合“律”的传统,自创 “民律”用语,制定了《大清民律草案》。
在日本,“民法”一语由学者津田真道由翻译荷兰语(Burgerlyk Regt)而 来。
姻和夫权等;物法主要内容是物权、继承、债和准契约(不当得利、无因管理)、 私犯(侵权行为)等。
《查士丁尼法典》、《学说汇篡》、《法学阶梯》、查士丁尼国法大全集罗马法 精华之大成。
《法国民法典》以罗马法的《法学阶梯》为基础,由拿破仑主持编纂,又称《拿 破仑民法典》。该法由总则和三编构成,共2283条。第一编:人,包括民事权利的 享有和丧失,住所、结婚离婚、收养、亲权、监护等;第二编:财产权,包括财产 的分类、所有权、用益权、使用权及居住权等;第三编:取得财产的方法。包括继 承、赠与、契约式合同之债的一般规定,非因合意而发生的债、债务的担保、时效 和占有等。
3、“财产关系” 4、“人身关系”
• 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 (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相互间没有上下级隶属关系,没有管理与被管 理关系 )
• 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问题 • 平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理想 和追求
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 国家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作为民事主体
3、民法的内容
民法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 主体——公民、法人、其他非法人组织等 权利——物权、债权、人身权、继承权等 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代理、时效等 责任——违约责任、侵权责任等
民法的核心——权利。 讲主体是讲谁有权利; 讲权利是讲有什么权利; 讲行为是讲如何取得和行使权利; 讲责任是讲如何保护自己的权利。
再往上溯,荷兰语Burgerlyk Regt、法语droit civil都是来自于罗马之Jus civile (市民法)。
罗马法之市民法,为今日各国民法之语源。
《民法通则》第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 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民法调整
对象的理 解
1、“平等” 2、“主体”
《法国民法典》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一部民法典,确立并贯彻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平等自由和契约自由三大原则。
《德国民法典》以《学说汇簒》为基础,分五编:第一编总则,第二编债的关系 法,第三编物权法,第四编亲属法,第五编继承法,共2285条。于1896年和1900年 分2次颁布。
该法在内容和体系上均有创新。如将总则独立成编,对整部法典的基本制度和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