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概论简略试题(全12章)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艺术的本质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1.艺术本质几种主要看法答:(1)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理性世界是第一性,感性世界是第二性,艺术世界仅是第三性。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中国古代“文以载道说”:宋代理学家朱熹:“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
“道”不仅是文艺本质,而且是文艺内容,“文”是作为“道”工具而已。
(2)第二种,“主观精神说”。
如:德国古典美学开山祖康德:“自由的艺术”.(3)第三种,“模仿说” 或“再现说”。
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俄国19世纪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论断。
(4)第四,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马克思:“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精神生产.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呢?答:第一,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起源,经历漫长历史过程. 其次,性质和特点,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客观社会生活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审美和情感。
总之,艺术必然是心与物、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结合。
第二,阐明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19世纪的俄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列宾,苏里科夫,列维坦等”巡回展览画派”第三,揭示了艺术系统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艺术创作是“生产阶段”,艺术作品是“产品”。
艺术鉴赏是“消费阶段”.过去美学理论,侧重某一环节,不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整体.如:19世纪实证批评家:圣佩韦等,重视对作家研究,侧重艺术创作.20世纪新批评派,结构主义等,重视对作品研究.侧重艺术作品.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诞生接受美学,重视对欣赏者研究,侧重读者,听众,观众总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应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进行综合研究.第二节艺术特征3.艺术特征论述:答:“艺术的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1)形象性。
特点:第一,客观与主观统一。
如:达芬奇<<蒙娜丽莎>>;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第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如:法国19世纪画家米勒代表作《拾穗者》,另一幅则是当时上海英美烟草公司商业广告画月份牌《时装美女》。
(虽然这幅时装美女画画得很细,在色彩和线条上颇费了些工夫,但这幅画只是一个广告,简直不能标作艺术品。
而米勒的《拾穗者》整个色调是柔和,构图是平稳,没有任何刺激视觉的色彩和动态,图中三个弯腰拾穗的农妇正在紧张地劳动,整个画面朴实、自然,但鲁迅先生却认为这幅画很美。
);19世纪末叶,当法国文学会为纪念大文豪巴尔扎克,委托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为巴尔扎克创作雕像时,罗丹抱着崇敬的心情,决心以雕像来再现大文学家的英灵。
为此,罗丹不但阅读了许多有关资料,亲自到巴尔扎克的故乡采访,还找到几个外貌酷似大文豪的模特儿,甚至专程去找到当年为巴尔扎克制衣老裁缝,从那里找到巴尔扎克准确的身材尺寸作参考。
经过这样艰苦的努力,几年间易稿竟达40多次,罗丹终于找到了创作灵感,选择了巴尔扎克习惯在深夜写作时穿着睡袍漫步构思,来作为雕像的外形轮廓。
第三,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
如:鲁迅的阿Q形象。
●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答:(1)含义:1)艺术形象: 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统一。
2)艺术典型,是作家、艺术家运用典型方法,创造具有栩栩如生鲜明个性并带有普遍意义典型形象。
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 Q 这一人物形象。
(2)联系:从根本上讲,都是个性与共性统一,具有共同实质。
(3)区别: 艺术典型比起艺术形象,具更强烈的个性与更广泛的共性。
也就是说,艺术典型更加独特,也更加普遍,它是艺术形象的凝炼与升化。
(2)主体性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
特点:第一,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家往往是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艺术创作内容,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
如画马:唐代:韩干<<照夜白图>>------杜甫-------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第二,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如: 北宋文同和清代郑板桥画竹第三,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欣赏主体和艺术作品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a一方面,艺术作品总是引导着欣赏者向作品所规定的艺术境界运动,b另一方面,欣赏主体又总是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能力来改造和加工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总之,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贯穿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意味着创造性和创新性.(3)审美性。
艺术作品具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
特点:第一,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二,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第三,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a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的形式美。
b形式美不能脱离内容美。
总之,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完美统一。
第二章艺术的起源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 1 )艺术起源于“模仿”。
最古老说法。
亚里士多德,所有文艺都是“模仿”。
鲁迅认为,“画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术而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玩的。
但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有闲,他的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
( 2 )艺术起源于“游戏”。
●席勒--斯宾塞理论答:1)代表人是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 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
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两个方面:a,人具有过剩的精力,b,将这种过剩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2)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有些价值成分.3)动物的“游戏”归结为过剩精力发泄,而人“游戏”是为了精神需要满足,二者有严格区别。
由于人社会实践活动,使得人和动物界真正区分开来。
总之: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脱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所以仍然不能揭开艺术诞生的真正奥秘。
( 3 )艺术起源于“表现”。
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主要理论基础,强调艺术应当“表现自我”,显示出这种说法的巨大影响力。
克罗齐其美学思想核心是“直觉即表现说”。
而把艺术的起源归结为“表现”,脱离开人类的社会实践。
( 4 )艺术起源于“巫术”。
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
当宗教在现实中也被证明是无效时,人类才逐渐创立了各门科学,以此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
( 5 )艺术起源于“劳动”。
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动物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
( 6 )关于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
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
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
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第一节:艺术的功能与作用4.艺术的功能与作用答:三种功能: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1)审美认知作用。
1)含义: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2)表现:首先,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识功能。
由于艺术活动具有反映与创造、再现与表现、主体与客体统一等特点。
其次,对于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
艺术可以帮助人们增长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2)审美教育作用。
1)含义:主要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
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艺术作品,使读者、观众和听众感受与领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
2)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以情感人”。
以情感人的方式,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
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
以爱国主义诗词为例:从屈原《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北朝民歌《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从唐代诗人高适《燕歌行》中“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到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从南宋诗人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到文天祥《正气歌》“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第三个特点“娱教寓乐”,把思想教育融合到审美娱乐中去。
总之,在艺术作品这种长期潜移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思想情操,常常成为人生观、世界观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3)审美娱乐作用。
1)含义: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心悦目,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
2)表现:a艺术审美娱乐功能的一个作用给人精神上的享受。
b艺术审美娱乐功能的另一个作用,是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以新的精力去投入新的工作。
总之: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三者统一起来认识和理解。
第二节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一、美育与艺术教育;二、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三、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5.美育与艺术教育,及意义、任务和目标论述。
答(1)美育与艺术教育1)美育理论体系建立,由 18 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提出。
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系统阐述了美育思想。
席勒不限于仅从道德教育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发展,实现人性复归来论述美育。
2)我国最早公开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相提并论来提倡美育是王国维。
3)尤其是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 更是大力倡导美育,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美育核心是艺术教育。
虽然美学理论关于美的形态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