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评估报告目录序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背景 (2)二、调查方法与内容 (2)三、主要结果 (2)四、结论与建议 (3)第一部分背景 (5)第二部分调查方法与内容 (8)一、调查对象 (8)二、调查方法 (8)三、调查内容 (9)四、数据处理及分析 (10)五、质量控制 (11)第三部分结果 (13)一、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 (13)二、调查对象对健康素养调查内容的正确回答情况 (15)三、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总体结果 (16)四、中国居民具备5类健康问题素养的情况 (20)五、中国居民对有关健康问题的正确回答情况 (24)第四部分讨论 (27)一、关于健康素养层次与内容的探讨 (27)二、关于健康素养界定标准的探讨 (28)三、健康素养的重要意义及与传统健康教育评价指标的关系 (28)四、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现状不容乐观 (29)五、健康素养3个方面的划分 (30)六、5类健康问题素养分类意义 (30)七、局限性 (32)第五部分建议 (33)一、大力推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 (33)二、努力探索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33)三、定期开展健康素养监测,及时发布监测结果 (33)参考文献 (35)序言一、背景健康素养是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提高我国公民健康素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2007年,卫生部组织医药卫生领域百余位专家,研讨并界定我国公民健康素养的基本内容。
2008年1月,卫生部第3号公告发布《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以下简称《公告》)。
《公告》是世界上第一份全面界定公民基本健康素养内容的政府文件。
为了解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在参考国内外健康素养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基础上,卫生部组织专家,根据《公告》内容,运用Delphi方法确定调查指标,编写了《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并结合中央补助地方项目,于2008年开展了全国范围的调查。
二、调查方法与内容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每省确定6个调查点,城市、农村点各3个。
其中城市调查点除选取省会城市外,另随机抽取2个地级城市,每个城市随机抽取1个城区;农村调查点则为每省随机抽取3个县;全国共计192个调查点。
回收问卷79542份,有效问卷79438份,问卷有效率99.87%。
调查对象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69岁常住人口。
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健康素养内容、调查员评价3个部分。
调查数据使用图像录入软件进行双录入核对,采用SAS 9.2统计软件进行双盲平行分析,调查结果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进行标化处理。
三、主要结果中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
从健康素养的3个方面上看,具备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的人口比例分别是14.97%、6.93%和20.39%。
总体健康素养和3个方面健康素养均显示如下特征:(1)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2)45岁以下年龄组高于45岁及以上年龄组;(3)受教育程度越高,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也越高,不识字少识字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我国当前的主要卫生问题,就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慢性病预防、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等五类健康问题相关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我国居民具备相关健康素养的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科学健康观素养29.97%、安全与急救素养18.70%、传染病预防素养15.86%、基本医疗素养7.43%、慢性病预防素养4.66%。
对71项测评内容总体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有6项指标的正确回答率低于20%,分别为:“对四害传播疾病的认识”(3.28%)、“对肥胖的正确认识”(7.16%)、“对镇静止痛药的正确理解”(13.95%)、“骨折伤员的处置”(17.28%)、“认识药品说明书”(18.70%)、“成年人饮酒日饮用量”(18.79%)。
四、结论与建议(一)大力推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仅为 6.48%,这充分证实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中关于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意见的正确性。
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各级政府要结合新医改工作,充分发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中的作用,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健全健康教育机构工作网络,提供规范优质服务,促进城乡居民平等享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确保全民健康素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二)努力探索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鉴于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普遍偏低的现状,特别需要针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健康问题,制定科学、可行及有效的传播策略,探索提高全民健康素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媒体传播形式,广泛开展以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为目的的健康传播活动,如城乡居民健康知识竞赛活动等。
同时,依托“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和“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平台,以学校、厂矿企业、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室)等为阵地,广泛开展以提高基本健康知识与技能、促进健康行为形成为目的的综合干预活动。
(三)定期开展健康素养监测,及时发布监测结果今后每3~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同时,在不同地区,针对当地主要卫生问题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专题或应急调查,动态监测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变化趋势,及时发布监测结果,全面系统地掌握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影响因素,为制定医疗卫生服务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努力使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监测工作制度化、经常化。
在此基础上,力争将居民健康素养评价指标纳入到国家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之中,作为综合反映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促进我国卫生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一部分背景健康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报告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1]。
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到2020年,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
2007年《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必须从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体系三方面着手[2]。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3],并把“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写入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健康素养是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不断提高我国公民健康素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
健康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到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4]。
2009年3月国务院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并对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医疗卫生机构及机关、学校、社区、企业等要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健康、医药卫生知识的传播,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公众合理营养,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这是历次医改中对健康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最全面、最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要求,充分表明国家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视。
卫生部“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中也提出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既是重要目标之一,又是各项指标最终实现的基本保证,这充分表明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在卫生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充分发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提高居民健康素养中的作用,有利于改善居民防病和自我保健的意识;有利于提高居民对自己健康状况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居民合理就医能力,以及有效利用现有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能力。
WHO认为健康素养代表人的认知和社会技能,这些技能决定了个体具有动机和能力去获得、理解和利用信息,并通过这些途径能够促进和维持健康[6]。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素养作为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医疗卫生工作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与平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综合健康指标一样,作为衡量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
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是实现降低孕产妇、儿童死亡率,防治艾滋病,改善营养状况,加强烟草控制和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策略及手段[7]。
第六届世界健康促进大会(2005年,曼谷)通过的《全球健康促进曼谷宪章》[8]把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作为健康促进的重要行动和目标。
国外学者把健康素养分为以临床为导向和以公共卫生为导向的两大研究视角,以美国为代表的前期健康素养研究侧重于临床导向[9]。
近年来,各国研究逐渐趋向于将临床与公共卫生导向相结合,更加全面的评价健康素养相关能力[10]。
也有学者将健康素养分为3个层次或水平,即基本或功能性健康素养(Basic or Functional health literacy)、互动性健康素养(Interactive health literacy)、评判性健康素养(Critical health literacy)[11]。
国际上,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健康素养研究较多,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都根据本国语言、文化、医疗体系等特点制定各自的监测指标,并进行了全国范围的调查[12-14]。
我国健康素养研究起步较晚,报道较少,已有的报道仅局限于小范围的研究和探索,未见有全国、系统的健康素养研究报道。
因此,开展全国范围的居民健康素养现况调查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健康素养评价体系就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2007年,我国正式启动健康素养工作。
根据我国国情,经过医疗卫生系统各领域专家的多次研讨,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公民应具备的66项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和基本技能,作为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的基本内容。
2008年1月,卫生部第3号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正式向全国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