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一、教育与教育学简答题:1、简述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答: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在教育上,孔子关于“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的主张,不仅对中国古代影响极深,对现代的中国教育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简述近代教育的特点答: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制教育。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简答题: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现在哪方面?答: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学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答: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三、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简答题: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作用。
答: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论述题:“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试论述此观点的合理性。
答:认为人事教育的产物的观点是教育万能论的观点。
人士在环境和教育同时作用下发展起来的。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历史上许多教育家对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描述。
比如,夸美纽斯高度评价教育的作用。
首先,他把教育看做改革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
夸美纽斯在《论天赋才能的培养》中,多方面地对比了有教养的民族和没有教养的民族之间的差别,以说明教育对于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增进人类幸福和加强国家实力的作用。
其次,夸美纽斯高度评价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在他看来,人都是有一定天赋的,而这些天赋发展得如何,关键在教育。
只要接受合理的教育,任何人的智力都能够得到发展。
(2)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二重性。
所谓教育的二重性是指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同时具有规训奴役与启蒙超越的作用。
它具体表现为这样一种事实: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人类主动建构自身的行为,基于人类的可塑性与自主性,教育往往表现为两种相辅相成的功能:一是形塑规训个体,使之朝向教育者施教的方向发展,或使之匍匐与各种外来的力量之下,失去独立与自主充当他人的工具与奴隶。
二是对主体的启蒙,即教育可以使个体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超越然本人的现状,甚至超越当下社会,从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
尽管包括社会生产、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在内的社会环境都会个体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有个重要的位置。
四、教育目的与学校教具制度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简答题:1、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是什么?答: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精神:(1)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坚持老李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
2、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答: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
目的与目标的根本不同在于,目标可以测量,但目的是不能测量的。
论述题: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答:传统教育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对过去知识的记忆。
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兴能力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五、师生关系名词解析:1、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2、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简答题:1、简述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答:1、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道德素养:(1)热爱教育工作(2)热爱学生。
(3)自身的修养道德。
3、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4)掌握科学、有效、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2、学生应尽的义务有哪些?答: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平的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六、课程名词解释:学校课程: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简答题:学科课程的主要理论主张和特点是什么?如何看待学科课程?答:学科课程论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有关科学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组成不同学科,分科进行教学。
每门学科的教材要根据科学的系统性、连贯性进行编制。
这一派理论的特点是:(1)重视对人生活的分析与准备;(2)重视教材的逻辑知识;(3)强调训练的价值。
学科课程论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这是好的。
但是完全从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则是缺点。
七、教学(上)名词解释:1、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2、教学方法:是指未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简答题: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答: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2、发展学生只了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5、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八、教学(下)名词解释:1、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他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2、教学策略: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简答题: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答:(1)综合性;(2)可操作性;(3)灵活性;九、德育简答题:1、中学德育的意义有哪些?答:1、中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中学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和保证;3、中学德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条件和保证。
2、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答:(1)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十、班级管理简答题: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答:(1)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的程度低十一、中小学课外活动的教育简答题:开展课外活动有那些必须的要求?答:(1)目的清晰明确,计划严谨周密;(2)美容和形式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3)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4)课外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组动性和创造性;(5)发挥学校优势,依靠家庭和社会力量的配合。
心理学一、心理学概述二、意识与注意简答题:简要回答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答:学生良好注意品质及注意力的培养:(1)培养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2)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3)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4)培养良好的情绪,控制调节激情,增强注意力。
(5)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培养注意力和注意品质的意义。
三、认知过程简答题:1、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答:(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探究式与研究型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语言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和创造性思维。
2、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途径有哪些?答:(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了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结合科学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3、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答: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观察里的方法:(1)引导学生明确目的与任务,并利用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观察动因,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要有充分的知识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的计划。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4、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答:(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识记方法;(3)正确组织学生的复习和练习,以便及时强化,加深理解,纳入经验系统;(4)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注意正确地再认与回忆;(5)注意学生的心理卫生和身心健康,合理使用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