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腊八粥1.会写“腊、粥、腻”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甜腻、搅和、可靠、腊八粥”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梳理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线索。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几种熬制腊八粥的主要材料及腊八粥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导语:同学们,在上一课中,我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体验了老北京的春节。
在腊八那一天,老北京人家家户户要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制腊八粥,那犹如一个小型的农业展览会的腊八粥有没有引起你的兴趣呢?在你们的印象中,腊八粥是什么样的?(学生自主发言。
)2.出示课题,引入新课。
(教师板书:腊八粥。
)过渡:同学们,看来大家对老舍先生笔下的那碗腊八粥记忆犹新啊!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也似乎品尝到了各种富有家乡味道的腊八粥,让人回味无穷。
今天,我们将跟着沈从文先生一起去品尝一碗令八儿朝思暮想的腊八粥。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简单介绍作者。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
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体现出乡村人民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由于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沈从文的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烛虚》等。
2.学生默读课文,交流并自学生字、新词。
3.教师检查学生生字、词语自学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
方法拓展:“粥、匙、褐、缸”等字可以结合相关图片来进行理解;“腊、搅、稠、脏”等字可以利用形近字来区分,“腻、咽、嘟”等字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形近字示例:腊(腊月)搅(打搅)蜡(蜡烛)觉(感觉)稠(浓稠)脏(肮脏)绸(丝绸)桩(树桩)(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
◆书写指导:[腊]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昔”上部竖画内收,下部“日”稍窄。
[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月”细长;“贰”布白均匀,斜钩自然有力。
[匙]半包围结构。
“是”捺画要平、长,托住“匕”;“匕”稍瘦长。
[熬]上下结构。
“敖”左部横画间距均匀,右部捺画伸展;“灬”托住上部。
◆易错提示:[腻]右上角有一点,不要漏写;右边里面部分有两横,不要漏写。
[嘟]最右边部分是“阝”,不要写成“卩”。
[缸]最右边是“工”,不要写成“夬”,和“缺”区别开。
[褐]部首是“衤”,不要写成“礻”;右边下方不要写成“凶”。
(3)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4)理解词义。
学生分组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重点语句及不理解的地方。
过渡: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大致了解了本文主要围绕着“腊八粥”展开记叙,写了有关八儿和腊八粥的趣事。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重点语句,梳理文章的线索,了解八儿和腊八粥的故事,并在空白处批注自己不理解的内容,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
2.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梳理文章的线索。
预设:学生把课文读了两遍以后,不难发现文章主要描写了八儿盼着吃粥的心理活动,因此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学生便能明了本文是以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为线索的。
明确:在本文中,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课文的线索,其心理变化为: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美妙的猜想→亲见时的惊讶→吃饱后的满足。
(2)了解八儿和腊八粥的故事。
(主要写了八儿等粥和吃粥两件事。
)(3)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吃粥。
)(4)理清文章的脉络。
◆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写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和腊八粥熬煮时的样子。
第二部分(第2—19自然段):详细描写了八儿盼着吃腊八粥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20—21自然段):概括描写了一家人喝腊八粥的情景。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学和交流的方法掌握了生字、词语,也简单地梳理了文章的线索、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划分了文章的层次。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再次感受了腊八粥的美味,体验了腊八粥这一传统美食中蕴含的真挚的家庭亲情和浓郁的传统文化。
那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或赞美,或怀念。
下节课,我们将去细细品尝,用心感受作者流淌于笔尖的浓浓的亲情。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感悟作者抒发的情感,体会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氛围。
2.揣摩文章语言,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3.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的好处。
1.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
2.学习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作者是怎样展现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氛围的。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同桌互相批改。
预设:本课中的生字较多,有些生字比较难写(如“腻、嘟”),有些生字容易写错(如“熬、褐”),所以在课前检查一下学生的生字掌握情况很有必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易写错的字做上标记,在课堂上多留意,课后多写几遍,直到完全掌握。
2.引导学生填空,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1)全文围绕着腊八粥写了八儿等粥和吃粥这两件事,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达了作者对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2)本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小标题概括为: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吃粥。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天真、可爱的八儿特别喜欢吃腊八粥,在苦苦的等待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吃到了妈妈熬煮的甜甜的、腻腻的腊八粥。
作者花费大量笔墨来详细地叙述这一过程的目的是什么呢?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深刻意义呢?这节课,我们将来细细探究。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学生自读第1自然段,感受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1)教师提出问题:①作者是怎样表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程度之深的?②作者细致描写腊八粥熬煮时的样子的作用是什么?(2)学生在文中圈画出相关语句,分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针对问题一:预设:文章第1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具体描写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程度。
教师可以指名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赏析。
一方面,作者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年龄段的人——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以点带面,说明了所有人都喜欢腊八粥。
另一方面,重点分析句末的反问句的作用,强调说明人们都喜欢腊八粥那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
针对问题二: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①作者列举熬腊八粥的材料让你想到了《北京的春节》中的哪句话?(“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拟人,使正在熬煮的腊八粥生动起来,增强语言的亲切感,有利于表达作者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
)2.学生读第2—19自然段,体验八儿盼吃腊八粥的过程。
过渡: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住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的人们中的一员。
那么,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盼粥(1)默读第2—8自然段,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句子分别运用了哪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3)与同桌交流读了这些句子后的感受。
(4)在班级汇报,教师指导。
①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神态描写,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八儿喜欢腊八粥的程度之深。
)②“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语言描写,“才”突出表现了八儿想吃粥的急切心情。
省略号在这里表示话未说完。
)③眼睛可急红了。
八儿要哭的样子。
(神态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八儿想吃粥的急切心情和迟迟不能吃到粥的委屈心情。
)预设:本文主要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教师在教学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应紧紧抓住这一教学要点。
除此之外,教师应鼓励学生采取类似的方法自主分析其他语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5)引导学生采用上面的方法自主分析其他语句。
想粥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内容。
(1)学生分角色朗读第9—11自然段。
预设:八儿为了多吃几碗粥,与妈妈“讨价还价”。
八儿的语言是充满童真、童趣的,而妈妈的话则是温柔的。
教师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要提示学生注意朗读的语气。
(2)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画面,体会其中蕴含的真情。
想象画面:小小年纪的八儿苦苦央求要与妈妈都吃三碗粥,他的理由很充分,因为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所以只准各吃一碗。
在八儿的纠缠下,妈妈终于答应了他,但是八儿却得寸进尺,打起了妈妈的半碗腊八粥的主意。
谈谈感受:从这个画面中我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体贴、孝顺的八儿,感受到了他对家人的爱,也感受到了妈妈对八儿的爱。
他们母子的对话极具生活气息,充满浓浓的亲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
(3)学生再分角色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的温柔及对八儿的宠爱。
猜粥过渡:明确:在漫长的等待中,在听到熬粥的锅里“又叹了声气”时,在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时,八儿变得更加焦急,“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那么,八儿猜想腊八粥是怎样的呢?(1)学生齐读第14自然段,思考八儿猜想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2)在八儿的猜想中粥里有些什么?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在文中画出来。
栗子——稀烂到认不清楚,饭豆——浑身肿胀,花生仁儿——已是面面的,枣子——大了三四倍。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妙极了。
)看粥(1)教师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主学习第15—19自然段。
(2)学生默读第15—19自然段,完成“自学提示”中的任务。
(3)教师检测学生自学的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问题一:从文中找出一个描写八儿看到腊八粥后心理活动的词语。
(惊异。
)问题二:八儿看到的腊八粥是什么样子的?预设:要解答这个问题,学生需要认真朗读第16、17自然段,从中找出关键词。
其中总说的句子是“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具体来说:栗子——粉碎,饭豆——肿胀,花生仁儿——脱了红外套,锅巴——围了锅边成一圈儿。
问题三:八儿看到的腊八粥和他猜想的腊八粥有什么不同?相关句子: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分析:“但”字表示转折,表明八儿看到的粥的颜色与猜想的粥的颜色不一样。
问题四:找出这部分文字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A.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