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教案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能力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3、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讲究形象的语言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2、培养学生科学的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
二、教学设想:自读、讲读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学习文章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及体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四、教学方法:(1)教法:名言导入法,重点采用品析法,点拨法,探究法等。
(2)学法: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探究法、情境体验法和资料汇编法等。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名言导入:展示以下四句“名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站起来的人民要改造一切!旧世界、大自然、全宇宙……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进而引出严春友的一个新观点——敬畏自然。
二、整体感知课文(一)检查预习,掌握下列词语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ūn)鹏斥鷃(yàn) 蓬蒿(hāo) 咫尺(zhǐ) 不过尔尔(ěr)狼藉(jí) 斑斑相形见绌(chù) 美味佳肴(yáo) 不自量力(liàng)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
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二) 课文相关知识的理解1、了解作者。
作者:严春友,男,1959年5月生于山东省莒县。
分别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哲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
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工作。
主要论著有:《宇宙全息统一论》、《精神之谜》等。
2、文体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的散文不同于抒情性、叙事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
这种文体主要使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有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有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表达一种忧患意识和情感。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明确:因为人们常把自然与人类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这有合理的一面,但走向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
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与自然和谐发展。
3、作者提出“敬畏自然”的论点后,又是通过哪些论据来论证他的这个观点?接着理清作者思路,看看他使用什么事实和道理来证明“敬畏自然”的观点。
(为了更好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我们先来找出各段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
(将全班简单的分成三个小组),抛开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每一小组负责中间的各三个自然段,首先,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各段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
其次, 文章分段梳理文章结构,让学生大致了解文章脉络。
4、梳理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否定人能征服自然的口号。
第二部分:(2—10)比较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第一层:(2—7)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第二层:(8—10)宇宙有生命,人类处处有弟兄。
第三部分:(11)人类应当敬畏自然。
最后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论(四)、辩证探究作者的感情,张扬个性选出文中几处第五自然段: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第二自然段: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
第三自然段: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这三个例子,是作者对自然的敬仰,对自我的反思,对人类前途的担忧,无数情感聚合在《敬畏自然》的文字中,让我们深深地被震撼。
)在整理作者观点,感受情怀之后,请学生课后整理自己的观点,可以是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意见,可以是对自然地看法,也可以是其他不同的观点。
建议参照何祚庥的《驳“人要敬畏大自然”》和季羡林的《人与自然要对话》,下次课再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并交流。
】一、新授课(一)品味语言,体会句中哲理(只品析其中三个例子)1、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于是当我们打开科学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讨论明确:它告诉我们人类对自然对宇宙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从错误到正确,从片面到较全面,从孤立到综合,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学史记载了人类在认识上所犯的错误。
2、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结合当前的环境情况,讨论明确:掉入陷阱,就有危机。
人类开采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3、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理解:这说明对宇宙与自然地规律,人们远没有弄清楚,在复杂而多变的自然规律面前,人们显得那样的愚蠢和无奈。
4、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讨论明确:拟人,说宇宙创造了人类是有目的的创造,这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
——人类这种有智慧的生物属于宇宙的一部分,就等于是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就是人类对自己的认识。
强调了人与宇宙是一体的,创造了人的宇宙时比人还有智慧的。
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5、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讨论明确: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二)体会、理解文章写作特点。
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
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改为: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思考,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改为:谁也不能断言那些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
反问句的作用:反问语气更强烈,更发人深省。
③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改为: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
反问句的作用:反问句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语气也更强烈。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改为:你应当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
反问句的作用:语气更强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
(三)扩展练习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如:1.地球不是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的,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2.我们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呵护我们的明天。
3.地球是万物之母,无论什么降临在地球身上,也将同样降临于地球的孩子的身上,我们应该知道地球不属于人类,而是人类属于地球。
4.但愿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你的眼泪,不是我的眼泪,更希望不是地球母亲落下的最后一滴带着绝望的泪!二、课文小结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
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接着,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进而,从论智慧到论生命,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
因此得出结论:我们应该敬畏自然。
全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由引论到本论,层层推进,水到渠成。
本文的语言也极有特色,富有文学色彩,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洒脱峻丽,读来爽心悦目。
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最后引用恩格斯的“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步征服行动,都要遭到大自然加倍的报复。
”来让学生爱护自然敬畏自然。
三、布置作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个环节以教材为立足点,充分利用图书室、网络等资源,拓宽视野,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四、板书设计敬畏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