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生产运作管理案例分析
宝钢的设备维修方式从预防维修逐步走向状态维修,这是因为 设备状态维修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 两个方面:
(1)在实现设备状态维修之后,可以通过适时的维修来避免 重要设备故障,同时又避免了不必要的维修作业,依此在有限维 修经费中寻求优化分配使用。特别是在做到能对设备的寿命进行 正确估计后,就可以更有效地储存和安排设备备件,这可节省大 量的备品经费 (2)通过设备的状态分析,对于预防类似事故、改进产品质量、 提高设备监督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成本管理、精细引路。实施生产成本管理对象的使用分析就是要求 我们进一步细化成本管理工作;生产成本的精细化分析是为了不断查找 设备状态管理的薄弱点。对成本管理对象的使用进行分析,可以更直接、 更具体地发现当前设备管理的薄弱点,使我们对日常管理工作实施的改 善措施更具针对性。其最终目的是控制设备状态,降低生产成本,使设 备管理不断接近目标。
合
快速的反应系统,通过信息平
管
台的及时交流,可以极大的缩
理
短产品出厂时间,减少库存滞
知
留时间,大大的提高了资金运
识 对 案
作空间,有利于节约资金,提 高效益。
例
综合的看宝钢的生产运作
分
管理案例,不难发现他在利用
析
现代化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
管理理论,如JIT(精益生产)
产业链管理,从全局观点出发
逐步优化每个环节,然后将
各环节有效地链接在一起,充
分利用了信息化平台,增进了
结
客户与生产的联系,缩短了库
合
存时间,加快了资金流动。这
管
些措施体现了管理的精华,毋
理
庸置疑每一个强大的企业背后
知
都离不开一个完善且优质的管
识 对 案
理系统。 简单的说就如耕地一般,
例
同样是一块地,我们会看到他
分
们长势差别很大,究其原因最
析
重要的是管理方面的原因。
宝钢在生产上运用成本精益
理念,减少了资金消耗,同时
结
也提高了生产力,充分利用有
合
效地设备资源,及对设备资源
管
的及时维修保护,使生产利益
理
最大化。
知 识 对 案
利用自动化平台融合网络技 术,使生产简洁化,有利于统 一化管理,同时通过自动化使
例
不同钢种混批生产,省去了人
分
工更换模具的时间,压缩生产
析
时间。利用优化软件工具,补
宝钢以价值理念、创新理念、战略理念为基础,形成了科学 且极富宝钢特色的竞争成本
竞争成本论既是宝钢成本管理实践的重大创新和发展,更 是宝钢竞争力管理的重要方面。竞争成本管理的提出既是钢铁 行业节约能耗、提高效益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外 部经营环境的变化,提高企业的游资源
成本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因此,降低成本就成为 成本管理的重要任务。成本费用水平降低的多少,可以作为评价成本管 理工作好坏的标准,也是进行成本管理工作考核的依据。
现代设备管理是以研究设备一生为对象,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 最经济和设备效能最高为目标。它是一门把技术、经济和管理等综合起 来对设备进行全面研究的新兴学科。其中设备维修方式可以衡量企业设 备管理水平。
血液,带给企业的是昌盛不衰 。
供应链方面首先掌控上游供
例
应问题,宝钢通过与许多矿山
分
公司建立供应联系,确保生产
析
稳定运行,这与丰田管理者大
野耐一的平准化思想相同。其
次锁定下游,为多家公司提供
钢铁产品,这保证了产品有指
定的销售渠道,为公司的持续
发展寻找到了动力。最后将供
应链延伸到企业内部和外部,
结
以客户为中心建立一套高效、
(三)实现了不锈钢生产过程控制模型的开发,集成和优化 过程控制系统的核心技术包括先进控制与优化软件工具、实时数据库 与监控软件。在不锈钢综合自动化系统项目中,为了提高控制精度、 降低生产成本.针对不锈钢生产全工序的需求. 宝钢股份开发了大 批生产过程控制模型.这些自主开发的控制模型和与随设备引进的其 他模型一起.实现了对所有重要设备的优化控制.为稳定、持续、规 模化生产优质产品提供了基础条件。 (四)实现了基于纵向分层、横向多形大系统的综合集成和同步投用 不锈钢综合自动化系统整合了一般意义上的ERP/MES/PCS.企业管 理与制造执行系统要求与企业其他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密切的信息集 成. 是一个信息集线器。在多产线的、实时调整的、一体化的生产 计划勾连下.企业管理与制造执行系统集成了生产过程控制系统 (PCS) 、能源管理系统、计量系统、一般管理系统、电子商务和一卡 通系统的信息。以生产管控中心系统来进行集中信息的展示并进行实 时的生产组织
我认为:宝钢在世界企业500强中连续八年在榜首且在国家千家经
济效益最佳企业中排第一,来源于它雄厚的实力和独特的经营管
理模式,公司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并根据国情和企业
对
的具体特点不断探索、完善和创新,特别是进行了适应社会主义
案例表述
一、
宝钢成本管理的实践
新经济时代,学习、吸收并创造性地运用世界先进的企业管理 方法是企业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是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制 胜的重要保证。宝钢在长期的企业运营中非常注重组织学习能力 的培养,学习正在成为整个公司的自觉行为,学习能力成为宝钢 重要的竞争优势之一。作为中国钢铁行业的领军企业,在长期的 学习及创造性的运用中,宝钢的成本管理及财务管理已达到国际 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从宝钢生产成本分析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是来源于发达国 家的一种管理概念,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对产品实施精细化设 计、精细化制造、精细化物流、精细化销售的规范化的生产模式, “零缺陷”已经成为精细化管理的代名词,已被国内知名企业广 泛应用。
在此之前,宝钢已经在中国市场向通用、大众和意大利的菲亚特提供汽 车钢板。
宝钢主营产品大部分是钢材品种中的高端产品,附加值较高,其中汽车用 钢是宝钢的重头戏。
目前刚刚开场的中国经济重化工业化时代,对钢铁的需求日甚一日,这对宝 钢无疑是好消息。除了汽车,宝钢还将石油天然气、化工、造船和家电等行 业设定为主攻市场。其中,中石化通过《钢材保供战略框架协议》,每年向 宝钢采购钢材有望突破20万吨;宝钢还为“西气东输”工程提供60%以上的 钢管;在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上,宝钢生产的油管、套管、钻杆、输 油管等产品,成为石油管道市场的最大供应商之一。 (三)供应链制胜
企业生产与运作管 理
——— 宝钢生产运 作管理案例分析
参与人员
• 思想指导:王 芹 • 设计制作:贺 伟 • 展 示:黄朝洋 • 案例思考:雷 钊 黑玉华 • 其 他:翟笑冬
张鹏举
提纲
1.案例选取 2.案例表述 3.结合管理知识对案例分析 4.对案例的个人思考 5.启发和经验
案例选取
1.素材选取
供应链的关键在于信息交流,实时与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实现业务 互动,仅因缩短三天成品平均出厂周期,宝钢每年可节约贷款利息 1282万元; 汇总各大汽车厂商钢板库存量, 减少物流在库滞留时间,加快在制品流动速 度。从接收用户订单、合同处理、计划编制、生产指令下达、发货管理直 至合同结算,构成了宝钢企业经营的信息管理闭环。
二、宝钢综合自动化系统
该系统是宝钢自行设计、自行开发集成。 首次在国内钢铁企业中 建成的完整综合自动化系。 (一)实现了扁平化的综合自动化系统架构设计
采用一个集成平台. 突破了ERP与MES在物理平台上分开的传 统观念,避免了二者之间大量数据的频繁交换和部分功能上的交叠。
采用基于层次架构的设计和自愈合网络技术构建大型企业主 干网. 在国内制造业中首次采用了融合网络技术。支持数据、语 音和视频的同步传输,为创建集生产、能源、设备于一体的管控中 心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实现了热装热送条件下的不锈钢、碳钢混合生产智能生产调 度模型设计 ? HCR条件下不锈钢、碳钢的混合扎制模型 ? 炼钢、连铸、热轧一体化计划 ? 出钢计划及流程模拟 ? 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 ? 基于自动定位的钢铁生产物流优化控制技术
通过与上游的合作,宝钢获得了宝贵的资源,并把原材料成本波动限制在 了一个可控制的范围内。
(二)锁定下游市场
从2004年3月开始,宝钢将为福特汽车在欧洲的生产厂提供钢板。这是 该公司拓展海外市场后获得的一笔重要合同。福特汽车称,宝钢的试用品符 合质量标准,其欧洲工厂将开始购买宝钢的产品。据福特在德国科隆的发言 人称,宝钢将提供福特今年在欧洲所需碳钢板的不到5%。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是以宝山钢铁(集团)公司为主体,联合 重组上海冶金控股(集团)公司和上海梅山(集团)公司,于 1998年11月17日成立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宝钢是中国最具竞 争力的钢铁企业,年产钢能力2000万吨左右,赢利水平居世界领 先地位,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生产运作是对生产与运作活动的预期目标进行管理。实际上是一 个“投入—转换 —产出的过程”。 生产运作管理实质:有增值转化过程的有效管理、资源的高效集 成(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和满足产品/服务的特定需求。 关键词:生产运作 成本管理 自动化 供应链
(五)实现了一体化警控中心的创建基于融合网建立的集生产、能源、 设备等于一体的管控中心,贯彻了企业生产管理中一级计划、一级调 度、一贯管理的指导思想.既具有生产调度、作业计划和实绩收集分 析三大基本功能.同时又具有了能源监控、质量一贯、设备监视等辅 助功能。
三、宝钢技术创新的主要做法
1、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 制订实施宝钢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纲要,全面提升宝钢技术创新体系能 力。 2、以宝钢中长期技术创新规划为抓手,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战略产 品开发和重大、共性、前沿技术研究,推进自主集成创新。 3、以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为核心,提升知识产权战略运作能力,促进 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4、以产学研战略合作为导向,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加强国内外 技术交流和合作。 5、以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为己任,积极融入国家技术创新体 系。